黃丹雯
坐船來到陽江市雙山島附近的海域上,一眼望去,除了了無邊際的藍,還有一個個周長90米的大網箱呈現在眼前。這里的人說,由于周邊無遮擋緩沖的陸地山川地帶,使得陽江的海洋養殖區域成了名副其實的開放式養殖牧場。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處廣東中間地帶的陽江,海洋面積全省第二,海岸線長度全省第四,大自然的饋贈,讓陽江在發展海洋牧場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到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陽江一步一個腳印,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取得5G數字漁業、“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一系列創新成果,走出一條海洋保護與產業相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數字化賦能,打造5G智慧牧場
“現在家里人都能安裝‘數字漁船’APP,能隨時知道自家漁船所在的位置和狀態,臺風天來了也不怕,真正做到讓家人安心,我們自己也放心。”提起5G數字漁船系統,陽江當地的漁民連連稱贊。
陽江市海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設有閘坡、東平、沙扒、溪頭、河北、對岸和江城7大漁港,有國庫漁船3432艘,生計漁船6781艘,海上漁業從業人員1萬多人。雖然海洋資源豐富,但海上氣候多變,想管好這么多漁船和人員著實不易。
為此,陽江先行先試,打造出一套智能海洋管理系統——“粵水安”現代化海域管理平臺,讓漁船和人員管理起來不再是費時費力。
走進中國聯通陽江分公司的展示中心,可以看到“粵水安”現代化海域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粵水安’平臺”)的大屏幕上顯示著每一艘漁船的清晰定位,在線漁船數量、船只狀態等信息一目了然。這就是聯通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北斗定位等新技術,開發的全國首個5G海洋監控平臺。
“這個系統是在之前的‘數字漁船’系統上進行完善和內容擴充,目前,除了船舶管理,該系統還設有綜合態勢、人員管理、風電管理、水域監控、智能調度六大模塊。”展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由過去單一的管船延伸到“人、船、水、港、岸、島、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八大場景的作業安全管理,通過“物聯感知平臺+融合通信平臺+大數據平臺+全場景應用+協同聯動”一體化部署,形成“感知一預警—救援”三位一體水域安全閉環,基本實現全域可視、全程可控、全員可管、全業可溯。
“在人員管理模塊,我們點擊‘設備信息’,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電子手環所有人的姓名、聯系電話、體溫、心率等信息。”該相關負責人表示,漁民、海上風電施工人員等,都會配上一頂5G頭盔、一個智能手環、一套落水一鍵報警救生衣。每個人的狀態數據都會通過頭盔上的5G信號回傳到平臺終端,后臺人員可以直接通過5G頭盔與設備所有人視頻通話。這樣一來,一旦發生預警事件,即可立即掌握人員定位、體征監測信息,以便及時作出遠程診斷與智能運維。
平臺統一納管24種船只,實時掌握船舶的位置信息、告警信息、臺風路徑信息等實時生產作業態勢和預警,管理員可以通過電腦端和手機APP,隨時隨地查看漁船位置。據了解,目前在陽江沿海鄉鎮,已有6120艘生計漁船安裝了5G“數字漁船”系統終端。
此外,在“風電管理”方面,平臺還展示了風機的轉速、齒輪溫度、發電量等,全天候監控風機安全性能;“水域監控”方面,通過鷹眼、毫米波雷達、熱成像相機等設備,實現島、岸、港的全天候監控。
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科科長陳國強表示,為了打造智慧海洋牧場,包括聯通、電信、移動在內的三大通信運營商都參與了給海洋牧場配備網絡通訊建設工作。其中,聯通主要參與海上監控網絡平臺建設,這種模式在全省屬于先行先試。電信則從資源管理海洋牧場方面著手開展工作,在水面、水底都設有監控,有無人機等科技產品參與管理,還開發了產供銷平臺。
“競配”建風電,打破“風漁”次元壁
“合體完成!”
8月12日,隨著裝備主體和鋼管樁的對位合體,由明陽智能自主研發設計的全球首臺“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MyAC-JS05在明陽陽江青洲四海上風電場(以下簡稱“青洲四項目”)順利完成海上安裝,標志著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整體建成。
“我們采用四根樁的風機基礎型式,樁與樁圍成的固定式網箱,成了魚類的繁殖場所。”青洲四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青洲四項目海洋牧場方案的關鍵裝備,MyAC-JS05在全球首次實現了風機導管架基礎與養殖網箱的深度融合。該裝備采用抗臺風設計,以風機導管架基礎為支撐平臺,配置高性能網衣系統和智能化漁業系統,是集海上風力發電、深遠海養殖于一體的風漁融合智能化裝備,可以抵御最高17級超強臺風。
“該裝備養殖水體約5000立方米,可養魚約15萬尾。我們已經開展石斑魚、金鯧魚等高品質魚種養殖試驗工作,目前魚類生長速度達標,預計之后年漁獲量可達75噸,年產值達500萬元。”
據介紹,該裝備采用智能化漁業養殖系統,通過大數據和AI計算,實現智能投喂、智能監控監測、自動洗網、自動收魚等功能,工作人員可通過風機觀測數據平臺,實時遠程查看并進行養殖作業,有助于解決深遠海養殖無人值守與看護的難題。
風漁融合,如今成了陽江發展海洋牧場的一大“利器”。在廣東,陽江的風電場規模最大,今年以來,陽江結合風電發展,開展風漁融合的新型海洋牧場發展模式,在探索多形式的養殖模式過程中,陽江發揮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作用,采取“競配”的方式,推動“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融合發展。
“要搞風電,就要配套發展海洋牧場。把海洋牧場作為風電項目的的競爭性配置,大家形成合力,共同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陽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有意愿來陽江發展海上風電的企業不少,采取“競配”的方式,有利于調動大企業的積極性,讓大家自行“出招”,打造多樣的海洋牧場養殖模式。
如今,除了“導管架+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項目,還有多家風電企業參與進來,如中廣核公司啟動了“海上風電綜合利用平臺研制及示范應用項目”,探索在海上風機導管架基礎結構上安裝網箱養;華電福新公司在青洲三海上風電場建設1座抗臺型桁架式可升降養殖平臺,技術創新和應用走在全省前列,加速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一項項成果,使得“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優勢愈發明顯,陽江也先后創建了兩個風漁融合發展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其中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面積497.3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目前已成功開展了深水網箱養殖試驗,完成首次收魚,為“風漁發展”模式積累了寶貴試驗數據。
“34715”,推進全產業鏈發展
“其實在此之前,陽江已有海洋牧場的說法,在2017年之后陽江建立了3個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示范區功能以海洋保護為主,如今提出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是將海洋保護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陽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23年3月10日,廣東召開海洋牧場動員會以來,陽江響應號召,開始海洋牧場準備工作,在原有的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基礎上,謀劃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工作。陽江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專項會議,在規劃編制、項目謀劃、技術探索等方面進行強力推進。
全市海洋牧場總體布局為“34715”,即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4個海洋牧場產業園、7個漁港綜合建設項目、15個陸基配套產業園。截至目前,《陽江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其中,初步謀劃了海洋牧場項目22個,總投資203億元。爭取3年內新增重力式深水網箱700個,總數量突破1500個,桁架類大型智能養殖裝備6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陽江搶抓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的契機,不斷拓寬高質量發展海上空間,錨定岸海聯動,謀劃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通過提升水產品加工能力,培育一批現代化漁業龍頭企業;突出海水種業,構建“育繁推”一體化水產種業體系;深化“合作社+農戶”模式,謀劃建設現代海水種業大型綜合服務平臺。
作為全省7個現代海洋牧場示范區之一,陽江在政策、執行上也得到了重點支持。“目前,已有一些項目在進行論證和運營模式試驗工作,其中重點的有陽江市深藍現代化海洋牧場試點項目、清華大學團隊研發的網箱養殖項目、聯塑公司研發的升降養殖網箱項目等等。”陽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陽江充分發揮先行示范區作用,積極探索新型安全的養殖模式,研發的多個項目各具特色。如目前正在進行論證和試驗的有中交集團首創的“海工防護大規模深遠海養殖技術”,能很好的防范深遠海養殖的臺風災害。還有重力式多邊鏈柔性深海智能網箱養殖項目,該裝備由清華大學肖志東教授團隊研發,整體材料采用玄武巖纖維混凝土構成,網箱外形呈正六邊形,可布置在60米以深的海域,能抗臺風17級。
而聯塑公司推出的桁架式升降養殖網箱第一代產品(聯塑 LESSO L001),也在陽江落地試驗。該裝備由升降系統、框架、樁腿組成,樁腿高45米,養殖水體1萬立方,適合水深25到32米,可升降,實現特定水層養殖。這種網箱能抗16級臺風,當臺風天到來的時候,就可以下降到海底,確保網箱不會遭受損壞,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臺風對魚類造成的影響。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未來,陽江將繼續強化陸海統籌、山海互濟,不斷拓寬高質量發展海上空間,高標準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區,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闖出新路、爭當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