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燕祥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水文地質隊,廣東 廣州 510800)
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將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重大的影響,因此,要想使有關的資料得到充分的掌握,就必須對其進行詳細的調查。然而,由于我國在地質災害的詳細調查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缺陷(見圖1),這就會影響到詳細調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使有關單位和調查者充分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分析現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今后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提供可靠的參考[1]。

圖1 地質災害示意圖
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這種危害既有自然環境的,也有社會經濟的,所以要做好全面的分析。
地質災害最突出的危害是人類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根據現有數據的調查,每一次地質災難都會帶走大量的生命。
其次是交通運輸的中斷。根據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公路是加強地區間聯系、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公路交通就會受到破壞,交通受到影響。由于地震災害的發生,不僅會影響到地區間的聯絡與交流,還會對外界的物資運輸產生一定的影響,給災區的救災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電力和其他線路的中斷也是一種突出的地質災害。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積極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電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它直接關系到工業和人民的生活。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對電力設施造成一定的損害,從而導致電力供應的中斷,從而導致經濟的發展停頓,從而導致生產和生活的停止[2]。
地質災害最明顯的危險之一,就是引起天然構造的改變。從當前的自然構造變遷來看,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的構造變遷,二是自然生態系統的變遷。地質災害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通常在地質災害發生后,會導致周邊環境的變化,例如山體塌陷、巖石破裂等,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樣性取決于環境,當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時,其生存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某些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將會大量減少甚至滅絕,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下降。
由于地質災害不是一個部門的,礦山、公路、水利等工程也有可能造成地質災害,所以,在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時,應由交通、水利、礦山等有關部門參與,并承擔相應的防治責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動態監控和相關職責,水利、交通、礦山等行業通常不在群測群防系統范圍內,這就給地質災害的有效預防和調查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由于地質災害的詳細調查涉及到各個領域的專門知識,因而對調查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從事地質災害詳查工作的相關人員總體素質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專業技術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同時,許多調查者的創新意識不強,不能按照現實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調查手段,從而影響到調查的客觀、準確。
我國傳統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多以機理性分析為主,在調查發現的潛在風險點中,存在著許多沒有太大危險但又具有相當重要作用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對災害目標的不精確。另外,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由于缺少與當地政府的協作,很難對其進行精確的探測,從而使其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3]。
目前,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的范圍常常是在監測點或者調查范圍內沒有包括實際的災情發生地點,致使調查結果中出現的風險點與實際發生地點不符,從而嚴重影響了調查工作的實效性。
基層管理人員,尤其是縣和鄉鎮的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相關知識缺乏系統性的學習和訓練,對“兩卡一表”的填寫、管理、認識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同時,在人員調任過程中,也會出現地質災害檔案資料交接不銜接、不了解等問題,造成有關地質災害數據丟失、錯位等問題。
在開展工作前全面收集調查區內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巖土體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城鎮、居民點、學校、礦山、交通、通訊、水利水電等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相關的重要工程設施的分布情況以及遙感資料;收集歷史上所發生的的各類地質災害的時間、類型、規模、災情和地質災害調查、勘查、監測、治理及搶險、救災等工作的資料;收集工作區1∶5萬、1∶1萬地形圖;收集1∶5萬、1∶20萬區域地質圖。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去偽存真、綜合編制,進行數字化處理。利用所收集資料,劃分地質災害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
運用遙感和地面網格控制調查方式,遵循建立解譯標志、初步解譯、野外驗證和資料綜合整理及報告圖件編制等工作程序開展地質災害解譯工作。通過遙感解譯和現場調查驗證,采取人機交互解譯為主、目視解譯為輔,全面解譯地質災害的種類、數量、規模及其分布特征,查明地質災害體及其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初步圈定地質災害危險區,配合地面調查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采用點、線、面相結合,以遙感調查為先導,以野外實地調查為主的方式進行。調查技術路線采用遙感調查、地面調查、測繪和勘查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開展。調查已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點,了解其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征、影響因素和誘發因素等。對城市、村鎮、廠礦、重要交通路線、重大工程設施、大江大河、重要風景名勝區和重點文物保護點等潛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野外實地調查,并對其危險性進行評價。
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處理,要切實強化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增強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應急管理水平??h、鎮、村逐級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建立了由上至下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體系,責任分解,層層落實到相關部門,制定完善防災救災應急方案。同時,加強應急搶險隊伍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和物資的儲備。成立緊急救援隊、衛生服務隊、搶險運輸隊,并配有無線電通信設備,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把部隊拉出來,能打贏。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加強防災減災自救知識的宣傳,并將應急預案與演練相結合,以提高民眾的防災減災自救能力[6]。
要發展地質災害勘探,必須有專門的技術人才,這是今后地質災害勘探工作發展的基礎。因此,地質勘探局必須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全面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其工作的責任感。專業、技術型的地質災害勘探技術人才能夠更好地運用數字技術,同時也能為今后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3.6.1 GPS技術
GPS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技術,準確定位、參考信號發送與接收是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的關鍵。GPS系統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要完成衛星的導航,必須有3個以上的衛星來確定接收器的位置,然后把接收器放置在一個參考點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GPS 定位系統,然后把接收到的信號通過無線電傳送裝置進行轉換,然后再發送出去。GPS 技術在應用中要特別重視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準確的變換和建立坐標系統,同時還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任何微小的誤差都會導致測量工作的失敗,這就是我們在技術上要特別重視的問題。
3.6.2 GIS技術
GIS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軟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工程的手段,對數據進行收集、存儲、顯示、查詢、分析、建模,并對資源、環境、區域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在固體礦產資源勘探中引入GIS 技術,可以有效地改善評估工作的質量、效益、優化工作流程、轉變工作人員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固體礦產資源評估系統。雖然地質災害沒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利用GIS技術可以對地質災害的等級、地點和發生次數進行詳細的分析、統計和整理。通過對地質災害發生之前的預兆和現象的把握,達到對地質災害的預報。但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在逐漸增加,GIS地質災害數據庫需要不斷更新,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3.6.3 遙感調查工作方法
遙感調查主要利用遙感技術對致災因素相關信息進行提取,以已有地質災害及隱患為樣本,根據不同地質災害孕災背景和形成條件,分析地質災害類型、邊界條件、變形特征、分布發育規律等,對孕災地質條件進行補充解譯,獲取致災因素綜合信息。通過對地質災害形成和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的綜合分析,初步圈定地質災害危險區,配合地面調查工作。遙感解譯須在PhotoShop、MapGIS 等軟件平臺上以人機交互方式進行。通過遙感解譯和現場調查驗證,全面解譯調查區內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地質環境背景以及人類工程活動,以提高地質災害遙感解譯的質量和精度。
3.6.4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物探是一種間接測量,不直接接觸被測物體,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巖石的重力、磁力、電導率、熱傳導等物理性質,來推斷和判定該地質體或地質結構。在實際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中,我們經常利用各種地質工具對所研究地區的物探資料進行提取、收集,并將其與地質情況、地質知識相結合,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更好地預測、判斷該地區的礦體構造、位置、分布范圍、儲量大小、圍巖特征,進而為今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地球物理勘探具有操作簡單、快速、低成本等優點,重力、磁法、電法等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而多種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的結合,使地球物理勘探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較好的勘探效果。
在地質災害的調查中,要有初步的控制思想,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從而為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提供科學的依據,更好地進行地質災害的治理。首先,要完善現行的預警系統。在預防控制戰略中,最重要的是加強早期預警。這是因為,有關部門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地質預警系統,以確定具體區域的危險。在預警系統中,對災害進行監控的關鍵是提高其技術水平,而不能缺少對災害的控制。如果出現異常,相關人員就必須通過監測設備收集到一定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系統的反饋,可以實時地提供災情預警信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對地質災害的原因做出快速的判斷,從而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其次,要做好應急處理工作。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得到了飛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地質災害防治網絡也逐漸延伸到了突發事件處理的各個環節。針對某些突發的地質災害,需要有關部門制定全面的防災預案,根據具體的預案,快速應對。因此,應急處置可以使災難所造成的危害和危險降至最低,使財產和人身損失降至最低。
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數據庫,為群測群防、應急處置、氣象預警、防災減災等工作提供基礎地質依據。將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和群測群防網絡建設貫穿于地質災害調查始終,通過調查,完善工作區地質災害防災規劃建議,健全地質災害群防群策網絡。
總之,地質災害的頻發不僅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而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防治地質災害的根本。地質災害調查者應緊密聯系地質環境,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尋求最適宜的防治對策,建立綜合的防災體系,以提高地質災害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