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中村改造當前已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造不但關注物質環境,還包括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考量。城中村更新勢必要考慮遺余空間,在高密度、多元化之中尋找機遇,依據空間特點探尋合適的更新模式。基于城市觸媒理論,探究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更新模式,從空間、功能、文化三維度入手,分析城中村遺余空間的問題與價值,分析顯性空間,挖掘隱形的社會文化,并據此提出相關更新策略。
關鍵詞:城市觸媒理論;城中村;遺余空間;城市更新
自2021年開始,已有近四十個地區實施了百余項城市環境再生的有關措施,各個城市都由“拆改留”進入“留改拆”的新階段,由城市外延型的開發逐步轉變為城市內部空間價值的提高。城中村及其遺余空間的形成,宏觀上是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進程下的普遍現象,在使用主體、客體條件上都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呈現出與時代不適應、不匹配的情況,其現存問題的表征也具有雙重性。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改造不僅是存量時代下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化城市環境、優化用地功能、輸出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
一、城中村遺余空間概述
(一)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成因
廣義上的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生活水平低、落后于時代步伐的居住區,而其遺余空間的產生宏觀上同樣受城市建設速度的影響。過快的建設速度與整體的設計思維不匹配,城市空間的復雜性與建設方式不匹配,社會活動的主體與空間使用功能不匹配,因此出現了大量斷層、割裂的遺余空間。不管是城中村還是遺余空間的成因都具有復雜性。從遺余空間產生的原因和語義分析的角度,可將其分為空間客觀上的“剩余”和使用者主觀上的“遺棄”。從空間層面看,造成剩余的原因有空間形態特殊、周邊環境單調或惡劣、基礎設施不健全三方面;從人為角度分析,空間被遺棄的原因有原始功能喪失、使用率極低和可識別性差三種。
(二)城中村遺余空間的特性
城中村遺余空間與蘆原義信提出的外部空間中的消極空間有著相似的屬性。并非荒蕪的空間便可稱為遺余空間,而是由于環境和建筑的限制,用地產生了一定的缺陷,久而久之成了遺余空間。其出現具有武斷性、隨意性,從空間形態上看具有消極性。相較于城區其他范圍內的遺余空間,城中村遺余空間伴隨著管道線路裸露、雜亂、老化等現象,更因為缺乏系統化的規劃和管理而存在亂搭亂建的現象,這也造成了遺余空間的環境惡劣和混亂無序。由于遺余空間多屬于城市空間中的從屬部分,沒有明確的功能性質,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方式上更為多樣,使用主體相對多元。雖然作為遺余而存在,但其往往繼承了城中村的高密度與流動性特點,也因使用者行為活動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價值。綜上,城中村遺余空間的特性映射了城市信息的復合性,其負面的特性為城中村的整體更新帶來了潛在價值。
(三)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潛在價值
由于遺余的特性,遺余空間的“未盡其用”往往存在巨大的潛能和價值,在歷時性過程中,“遺余”僅僅可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1.空間導向的環境價值
從宏觀方面考慮,城中村是一個內部各要素彼此關聯、作用、制約的有機整體,因此優化遺余空間需要綜合考慮周圍的整體狀況。城中村遺余空間一般處在多個不同功能區域的過渡處,這種空間結構可發揮連接與轉換的功能。在修復和活化之后,可使城中村的界面環境美化、空間聯系加強、功能格局優化。
2.功能導向的經濟價值
城中村內公共空間的缺失可以通過遺余空間的活化來彌補,進而強化人情社會的關系,在創造逗留駐足的休憩空間、嬉戲玩樂的兒童空間、散步鍛煉的健身空間時,也創造城中村內人們交流活動的機會。這種城市空間角色的轉換能增進社區內居民間的聯系,提高城中村的活力。另外,遺余空間的更新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建設成本,減少資源的浪費。
3.文化導向的社會價值
城市發展的趨同性導致如今城市文化的認同感被削弱,而城中村與城市發展的步調不一致,反而使眾多地域文化習俗和歷史遺跡得以延續保留。充分挖掘城中村內遺余空間的歷史文化和村內的風俗習慣,打造具有人情味和富有生命力的空間,更容易提高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城市觸媒理論概述及在城中村遺余空間中的應用原則
(一)城市觸媒理論的來源
“觸媒”是一個化學概念,是“催化”的同義詞。城市觸媒理論最早由美國的韋恩·奧圖(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提出,他們認為“城市觸媒的目的是促使都市構造持續與漸進的改革,最關鍵的是,觸媒不是單純的最終產品,只是一種能夠激勵與指導后續開發的元件”。這就意味著觸媒元素將和新元素一起工作,從而產生聚集效果,最終將產生一個區域整體更新的聯動反應。
(二)城市觸媒理論的應用模式
國內外學者將城市觸媒理論大量運用到工業遺存保護、歷史街區保護、軌道交通、博物館設計等實踐項目中。本文基于眾多前期理論與實踐研究,歸納出城市觸媒理論應用的三個步驟:首先,“化學家”(即城市的規劃者、使用者)需依據城市環境的現狀確立觸媒元素,而觸媒元素的選擇和確定需要針對現有元素進行改變或引入新的元素;其次,需要激活觸媒元素,此階段要從觸媒元素的個體俯瞰至觸媒作用的形式,分析其作用的條件與范圍,而依據不同的作用形式,其可分為點觸媒、線觸媒、面觸媒;最后,引導、控制觸媒反應的可持續釋放,帶動周邊區域的協調發展(圖1)。
(三)城市觸媒理論在城中村遺余空間中的應用原則
城市觸媒強調城市更新的可持續性和漸進性,而城中村遺余空間的利弊屬性恰好貼合城市觸媒理論強調的漸進過程、更新小量局部、注重整體關聯等方面?;诔侵写暹z余空間的特性和潛在價值,從空間、功能、文化三維度提出城市觸媒理論的應用原則。
1.有機化原則
城中村遺余空間更新的觸媒應用原則需要遵從空間的現狀,對于可用的觸媒元素進行保留或更新,對于整體空間布局要基于地緣、文脈進行合理改造和有機化更新。有機化原則的表層含義為物質空間上的有機化,以保留、修復或更新的方式提高城市剩余空間的利用率。而基于觸媒理論,其更新應注重觸媒元素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強調整體空間環境的有機協調。
2.人文化原則
人文化原則是基于空間的使用主體提出的。城中村遺余空間是“過時”的產物,是使用主體的需求產生變化造成的空間剩余、功能過時,故人文化原則要求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更新以使用者的需求為主,不局限于基礎功能的提升與優化,還需結合生活環境、行為習慣等,全面綜合地考慮人們的精神需求,從而更有利于觸媒元素的選取與后續觸媒反應持續漸進發生,促進功能優化,引導周邊區域的發展。
3.傳承化原則
大部分城中村都兼具“城”與“村”的特征,其中的部分遺余空間更是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此外,不同地域的地方習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對于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應傳承、發揚。這些具有文化價值的觸媒元素,更有利于激發觸媒反應,以文化賦能,提高區域活力。因此,在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改造過程中,還應該遵循傳承化的原則。
三、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城中村遺余空間更新策略
(一)空間觸媒——結構性重整結合彈性修飾
空間觸媒主要針對城中村內的物質觸媒元素進行策略性更新,如建筑空間、公共空間、景觀空間等。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將影響城市形態的空間要素分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并闡述人們對都市中場景的認知感來源于這五類空間設計基本要素的相互合理配置和影響作用。因此面對城中村的“拆”與“改”,需要結合交通、功能、行為等方面展開討論,對待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硬性問題需要從整體結構上著手,對待景觀環境、街巷立面等問題可以彈性修飾。
街區空間結構是城中村的基本脈絡,往往為線觸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待城中村內的核心街區問題需要從整體分析,梳理遺余空間結構,理清交通脈絡,為觸媒的鏈式反應構建良好基礎。在更新城中村內建筑類遺余空間時,可以根據其價值加以分類改造,對于具有歷史價值或地方特色的建筑要重點塑造,將此作為主要的觸媒元素。而對于大量普通建筑物,可進行彈性修飾,保留真實的城中村生活方式,配合觸媒元素,引發觸媒的鏈式反應。景觀空間的更新往往采用彈性修飾的方式,以點狀或面狀布局于城中村的遺余空間內,也可以依據城中村的不同現狀,配合街巷、濱水、步道等空間進行線狀布局。
(二)功能觸媒——全時性與臨時性產業相配合
大多數城中村遺余空間在功能上都呈現出與經濟增長的不適應性、商業模式單一等問題。針對此類功能缺失型遺余空間,需要從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行為、風俗習慣等方面分析,選擇合適的非物質觸媒元素進行空間功能上的更新。城中村遺余空間使用主體的多元化、使用方式的多樣化也是全時性與臨時性產業相配合的基礎。
全時性主要體現為對原始功能的升級,增加從屬功能,打造附加產業,形成觸媒反應,為空間延長使用時長,并帶動周邊的觸媒反應。同時,針對不同的空間圈層功能進行細化,適應人們各個生活階段的需要,從而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生活服務,提高人們生活的舒適便利性。另外,全時性的功能觸媒將帶來更加多樣性、開放性的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拓寬使用者的年齡區間,為人們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社區環境,這也體現了人文化的應用原則??臻g的剩余揭示出生活事件發生的相對獨立性。面對高密度的城中村,遺余空間的更新需要提高使用率,而時間限定性也為臨時功能的置入提供了場所??稍诓煌瑘龅?、不同時間段植入不同的功能,在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持續輸入新的觸媒元素,刺激觸媒反應的發生,從而達到長久復興的目的。
(三)文化觸媒——保留真實性與倡導多元化
文化觸媒主要基于非物質觸媒元素,借助物質載體共同發揮觸媒反應,通過挖掘當地文化要素,如人居習俗、歷史人文、歷史事件等,通過文化與功能、空間的疊加激發觸媒反應。就城中村而言,村史文化和地域民俗、生活習慣等都具有特殊性。因特殊的社會結構,城中村還承載著各類具有截然不同背景和習慣的租戶。這些村史文化、地域民俗、生活習慣或顯或隱地重塑了人們的社會行為,甚至影響著集體的意識,并微妙地規范著居民的社會實踐活動。《希望的空間》的作者大衛·哈維認為,現代都市中細碎化空間和多元化資源的混合使用所形成的生態共生關系,將是所有現代都市空間樂趣形成的源頭。因此在更新設計上,應保留地方屬性,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功能的更新,保留真實的生活方式,倡導多元共生的文化。
四、結語
城中村遺余空間問題的復雜性需要從多維度展開分析判斷。在存量更新的城市建設階段,城市觸媒理論的應用模式源于城市、反哺于城市,重視在地性,強調漸進式的更新,更適宜舊城改造。本文從空間、功能、文化三維度入手,為分析和解決城中村的遺余空間問題提出了策略,以期為城市更新設計和觸媒理論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城市更新行動再提速[EB/OL].[2023-07-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103780350603854&wfr=spider&for=pc.
[2]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3]李曉東,張燁.城市“遺余空間”[J].世界建筑,2009(1):114-116.
[4]郭天澤.城市觸媒理論下的銅梁老城居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設計[D].重慶:西南大學,2021.
[5]奧圖,洛干.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M].王劭方,譯.臺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6]金廣君,陳旸.論“觸媒效應”下城市設計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J].規劃師,2006(11):8-12.
作者簡介:
田雨陽,四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