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是指城市居民小區內部,因受道路、綠地、活動場地等影響而被分割出的零散空間。邊角空間通常會給人以不方便、不舒適的感受,但其又是不可忽略的公共空間。非遺元素在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中的運用能夠打破空間的束縛,營造出文化有力傳承、景觀形式多樣的空間環境。以常州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為例,探討在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中引入美術類非遺元素的價值,并從文化傳承與保護、提升居民幸福感等角度出發,探析將美術類非遺元素融入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的策略。
關鍵詞:居住區;邊角空間;美術類非遺;常州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常州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引入本土美術類非遺元素可行性研究”(2020SJA1320)研究成果。
一、常州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概述
常州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美術類非遺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公共意識逐漸增強,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急需優化。人們對居住區環境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生活質量、生態環境、社會功能三個方面。通過對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發現其存在許多問題。如何在不影響建筑格局和城市風貌的前提下利用好邊角空間,將常州的美術類非遺元素融入城市空間設計中,發揮其最大作用,使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煥發出新的活力,是當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邊角空間的界定
邊角空間是指居住區中,除了公共活動場地以外,被人為分割出來的面積不大的邊角區域。由于其面積較小,位置隱蔽,因此在居住區環境建設中未受到重視。本文研究的邊角空間指的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各種因素導致規劃設計上形成許多不被重視或很難利用的空間,包括建筑與建筑之間、道路與道路之間、綠地與綠地之間等。通過對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發現,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二)邊角空間的存在形式
邊角空間通常是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資源。居住區環境建設缺少統一規劃,通常在建設過程中會在小區內留有一些邊角地帶,而這些區域一般都比較小,沒有被充分利用。居住區內邊角空間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種:位于小區圍墻與道路之間的空地;位于小區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地;位于道路與建筑之間的空地。這三個區域的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尤為多,但也有部分老舊社區的邊角空間形式有個別特殊的情況存在。在實地調研中,還發現居住區邊角空間也是“三無”現象最多的地方,即無人管理、無人維護及無人修繕。小區內邊角空間的管理和維護都不成體系,使得邊角空間成了一片“孤島”,這與我們追求的居住環境要求正好相反。
(三)常州邊角空間現狀
筆者走訪調研了常州部分老舊小區的內部環境,發現不少小區內都存在多處邊角空間,有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也有建筑與道路之間的空間。其中,部分邊角空間面積較小,多為1至2平方米的小面積區域;少數幾處面積較大,為2至3平方米及更大些的區域。這些邊角空間大部分被用作私家花壇、堆砌雜物或是閑置,缺少人為管理、維護和修繕,這也導致了邊角空間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除此之外,這些小區內還存在著一些“死角”,如道路交叉口、私自搭建的附房墻角等。部分老舊小區的房屋不是橫平豎直規劃,道路往往較窄,僅夠一輛小汽車單向通過。車子交匯時,道路交叉口很容易堵塞。
二、常州美術類非遺概述
常州美術類非遺眾多,包括金壇刻紙、留青竹刻、常州梳篦等。
金壇刻紙是民間剪紙的一個派系,是以紙張為材料,以刻刀為主要工具的一種鏤空平面造型藝術。金壇刻紙以人物為主,多取材于傳統故事或吉祥典故,使用錦紋襯托或加飾邊框,將線的連接處理得自然流動且疏密有致,整體表現頗為大方。金壇刻紙相較于其他民間剪紙的裝飾小品而言算是“大文章”,巨幅作品比比皆是。刻紙藝術家們采擷眾家之長,再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風格——有些是造型夸張、線條暢達的畫面;有些開拓繪彩刻紙,開創鏤空刻法;有些用新材料進行刻紙藝術創作;等等。傳統的剪紙題材在現代金壇刻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如十二生肖、雙喜團花、龍鳳呈祥、大福、大壽等。此外,還有極具現代生活氣息的作品,如《甘蔗豐收》《果園豐收》《工業現代化》《科學致富》《譜新曲》《春滿園》等等。金壇刻紙在形式上既采用傳統民間剪紙的斗方、團花、中堂、四條屏等,同時又大膽創新,加入現代審美形式,表現細膩、豐富。
梳篦一直被地方作為傳統手工藝品。梳篦是木梳和篦箕的總稱,其制作在常州有著悠久歷史。梳篦生產使用的原材料以木、竹為主,其次是牛骨、生漆等。常州木梳一向有選材嚴格、做工精細的傳統,所用木材通常精選生長百年以上的黃楊木,也有部分選用象牙、檀香木、牛羊角等,但數量極少。制作篦箕的毛竹,要求選取生長4年以上、粗壯、質地堅韌、富有彈性、無拖傷擦皮的竹子,以山北面的“陰山竹”尤為上乘。常州木梳的制作技藝十分講究,經過28道復雜工序才能將齒型制成瓜子尖頭、魚子門頭,方能理發通順,刺激頭皮神經而達舒服之感。篦箕制作比木梳更為繁復,清末時期就流傳著72道半工序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常州梳篦不斷推陳出新,梳篦的造型和圖案也不斷更新。
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品,是集書畫、雕刻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留青竹刻工藝、技藝起源于唐代,而竹刻與書畫藝術結緣,則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張希黃和清代周之禮。留青是通過竹刻的淺刻、浮雕、圓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留青和襯托竹青的紅色竹肌來表現自然的千態萬物、生動的人物形象及書法的神韻。
三、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在居住區邊角空間的
運用價值
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是常州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州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和發展空間。將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應用到居住區邊角空間中,不僅可以提高居住區空間的多樣性和可利用性,還可以提高居住區的景觀效果。
(一)有利于提高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多樣性和可利用性
居住區邊角空間作為居住區的附屬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會頻繁接觸到的空間。在我國,許多城市在居住區邊角空間設計方面,都沒有考慮到發揮其獨特性。例如,有些城市對居住區邊角空間的綠化覆蓋率要求較高,卻忽略了居民在綠化方面的需求;有些城市將居住區邊角空間設計成文化廣場或景觀小品,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設計,這些設施往往無法滿足居民對于文化設施的需求;有些城市則對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全面改造,但是沒有考慮到居民在場地和環境方面的需求。
對常州部分居住區進行調查發現,新建小區中多數的邊角空間設計相對合理,且空間資源浪費較少,而在老舊社區中,邊角空間利用率較低,閑置和無規律的布局現象較多。對居住區環境空間進行改造設計,將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應用到邊角空間中,可為居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可利用性強的文化場所。例如,可以在居住區邊角空間設計有紀念意義的墻繪作品、以非遺元素為主題的景觀小品等。此外,還可以在居住區邊角空間設計非遺文化展覽空間,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居住區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氛圍,還可以滿足居民精神層面的需求。通過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在居住區邊角空間中的應用,可以提升居住區整體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的滿意度。
(二)有利于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區景觀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常州留下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人文景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景觀。對常州居住區景觀進行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可以結合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營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空間。比如將金壇刻紙、常州梳篦、留青竹刻等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形成既符合時代需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區景觀。在規劃設計中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不僅可以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區景觀,還可以為其增添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將非遺文化引入城市居住區環境中應該具備一定的實物載體,以較大的容量展現美術類非遺項目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例如,當地的建筑、園林綠化、居住區道路等均可與美術類非遺元素相結合。在居住區邊角空間引入美術類非遺元素,無論抽象還是具象,均在人們可視、可觸的范圍內。獨特的人文景觀,有助于常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傳承更具行動力,讓城市形象更具辨識度。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養
非遺文化傳承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們能重新認識歷史,了解城市的發展,汲取傳統文化精華,且有利于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創新。在城市居住區的邊角空間加入非遺文化,使居民每天與之相遇,每天都沉浸在非遺文化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過去長久的時間內,閑置雜亂的邊角空間環境已經消磨了居民的審美,在居住區邊角空間內加入具有美術類非遺元素的各類裝置,無疑能夠直接改變環境,為社區環境增添亮點,在解決空間浪費與閑置問題的同時極大地開闊居民的視野,提升居民的審美和文化素養。
四、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引入常州美術類
非遺的路徑
(一)保護傳統特色,實現活態傳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邊角空間逐漸被人們忽略,而美術類非遺元素因其獨特的藝術美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城市中能夠以活態形式存在,其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進行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設計時,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遺文化元素并賦予其新時代的魅力。此外,還要結合現代城市的發展趨勢和人們的審美需求對其展開創新設計。例如,通過打造活態傳承空間、豐富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功能、合理利用閑置空間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術類非遺元素在城市邊角空間中的作用。
(二)數字化傳播,沉浸式體驗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數字技術趨于成熟,這使得傳統文化的保護有了技術的支持,其傳承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非遺文化的傳承可借助數字技術,構建線上傳播平臺。在常州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進行美術類非遺定點展示,設置展示與互動區,讓居住區的人們沉浸式體驗常州美術類非遺文化。如虛擬刻紙,完成小幅面的刻紙作品;虛擬留青竹刻,完成竹刻工藝品;在虛擬世界體驗梳篦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等等。如此一來,居住區邊角空間就不再是被忽視的空間,反而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然而,城市居住區的邊角空間尺度有限,只能發揮一定的引流功能,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展示,而美術類非遺文化的傳播需要部分實物的輔助,以達到數字化傳播和沉浸式體驗的效果。具有美術類非遺元素的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的產生可有效滿足人們對常州美術類非遺文化的后續體驗需求。可以在城市居住區內舉辦特定的非遺文化傳播活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滲入常州美術類非遺文化,從而達到活態傳承的目的,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非遺文化。
(三)營造藝術氛圍,展現文化內涵
在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將美術類非遺元素融入其中,可以使居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感受到美術類非遺元素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從而在居住區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將美術類非遺元素融入城市居住區邊角空間時,應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需求相結合,這樣才能使人們更好地接受和喜愛這種形式,增加居民的生活情趣,提高其藝術品位。
五、結語
隨著常州的發展,人們對居住區空間的設計越來越重視。在居住區邊角空間的設計中,引入美術類非遺元素不僅可以體現出設計者的創造性和藝術素養,也能為人們提供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活環境。將美術類非遺元素融入居住區邊角空間中,不僅能滿足人們對藝術美的追求,還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人們對城市建設的認同感。通過這些方面的提升,更能體現出城市建設與美術類非遺元素結合后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芬.常州美術類非遺元素的提煉與推廣分析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2(10):98-100.
[2]范石甫.金壇刻紙[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3.
[3]丁嘉儀,肖旺群.現代常州梳篦產業傳承與創新策略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9(4):22-26.
[4]周貴平.數字化背景下常州非遺保護和傳承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12):4-6.
[5]王浩,解薇.常州市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概況調查研究[J].鄉村科技,2017(21):16-18.
[6]葉敏.南通城市景觀創建中引入非遺元素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8-110.
作者簡介:
王芬,建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