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位于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開放,吸引了各地觀眾慕名而來。館內展出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各類文物共1500余件(套),數量為原展出文物的3倍多,600余件文物首次與觀眾見面。
展現考古豐碩成果
三星堆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部長朱亞蓉介紹,新館建筑設計秉承“館園結合”理念,主體建筑寓意“堆列三星,古蜀之眼”,館內基本陳列以“三星堆:沉睡數千年 一醒驚天下”為題,包括“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區,全面、系統地展示三星堆考古發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展區“世紀逐夢”下設“初識三星堆”“一醒驚天下”“盛世續華章”三個單元,介紹了三星堆遺址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研究工作,體現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百年逐夢、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彰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時代主題。
展廳里,一件件古樸的玉石器、陶器和考古日記等訴說著三星堆的考古故事。
1927年,當地農民在廣漢月亮灣燕家院子淘浚溝渠時發現一批玉石器。這些器物流入坊間,引起關注。1934年,原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副館長林名均等人來到月亮灣進行發掘,出土、采集了石璧、石刀、玉珠、陶罐等器物及殘片600多件。這是三星堆遺址內首次開展正式發掘,揭開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勘探和發掘。1986年,三星堆發現一號、二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樹、青銅人頭像、金面罩、青銅縱目面具、魚形玉璋等數千件文物,三星堆“一醒驚天下”。
“這是一處場景復原,展現了三星堆一號坑、二號坑發掘時的場景。”順著講解員的指引看過去,只見“一號坑”中的金杖格外醒目,“二號坑”內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青銅器,兩坑上方的大屏幕播放著1986年考古現場的視頻。
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發現舉世矚目,圍繞三星堆的探索持續進行。經過多年考古研究,確定三星堆遺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約4500-2900年。遺址核心區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里,發現了城墻、祭祀區、宮殿區等重要遺跡。
2019年以來,三星堆遺址新發現三號至八號祭祀坑。這六個坑的考古發掘采用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方式,搭建恒溫恒濕的考古工作艙,綜合運用多種高科技設備,并在考古現場設立應急保護實驗室,將文物保護貫穿整個發掘過程。據介紹,目前除五號坑外已全部清理完畢,出土象牙、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文物1.7萬余件。
“方艙考古”展項運用裸眼立體新媒體技術將考古方艙還原到展廳里,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場景。六個獨立展柜分別展示了六個坑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三號坑出土的青銅立發人像因其發型像諸葛亮所戴冠帽,被網友戲稱為“諸葛亮”。四號坑共出土三件青銅扭頭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館內展出了其中一件,通高29.9厘米,呈跪坐姿態,頭發殘斷,雙手呈半合十狀平舉于身體左前方,兩膝貼地,雙腳前腳掌著地,后腳掌抬起。這種造型的人像此前在三星堆從未發現,有觀點認為,該人像身份地位較低,并非神職人員。
精美的金鳥形飾出自“含金量”頗高的五號坑,該坑還出土了重達280克的黃金面具殘件。此器厚度僅0.007-0.012厘米,整體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鳥,橄欖形鳥首上有兩孔,雙翅如云紋向兩側展開,水滴形身,后接三尾羽。專家認為,如此薄的金器一般不會單獨使用,可能是敷貼在某件器物上作為裝飾或沿邊鑲嵌在里面。
八號坑的青銅著裙立人像雙膝半屈,臀部翹起,左手于胸前呈持握狀,手臂肌肉隆起,頗具力量感。朱亞蓉告訴記者,這件人像在三星堆已出土文物中僅此一件,其逼真的造型體現了三星堆先民高超的鑄造工藝。
彰顯古蜀王都氣象
來到第二展區“巍然王都”,由幾十部投影機畫面融合而成的多媒體沙盤讓觀眾領略到古蜀王都三星堆的恢弘氣象。該展區分為“蜀土豐饒”“都城營建”“黃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銅冶鑄”“王者至尊”“多元共生”七個單元,對三星堆的自然環境、社會面貌、都城布局、手工業技術、權力結構等進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讀。
中華民族玉文化源遠流長。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數量可觀的玉器,有玉璧、玉璋、玉琮、玉戈、玉劍、玉刀等多種類型,不少玉器上還刻有精細的紋飾,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展廳里用一組模型再現了玉器制作場景,一般要經過選料、開料、鉆孔、雕刻、打磨拋光等工序。
三星堆青銅鑄造十分發達,青銅器體量之巨大、結構之復雜、造型之奇異,令人嘆為觀止。形態夸張的青銅人頭像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朱亞蓉告訴記者,館內共展出近60件青銅人頭像,有平頭頂的、圓頭頂的,有編發的、笄發的,有戴冠的、戴帽箍的,還有戴金面罩的。一排青銅人頭像組成氣勢凜然的隊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三星堆遺址是長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商代古蜀國都城遺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格局的重要見證。三星堆出土文物不僅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也顯示出古蜀文明同國內其他地區古文明的緊密聯系。”朱亞蓉說。
探索蜀人精神世界
“天地人神”展區位于博物館二層,包含“以玉通神”“藏禮于器”“神圣祭壇”“青銅面具”“鳥足神像”“萬物有靈”“通天神樹”七個單元,集中呈現古蜀國祭祀活動使用的重要禮器、獨特的祭祀行為、信仰體系和宇宙觀念等,表現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頭頂立人、張著大口的青銅神獸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神獸仰頭站立,頂有犄角,四足壯碩,每足有四個花瓣狀腳趾,身后垂著一條碩大的尾巴,身體表面裝飾云紋、火紋、鱗紋等,胸口還刻有一棵神樹。神獸犄角上站立著一個身穿長袍的人,形態與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大立人相似,好像正在駕馭神獸。“這件器物出土于八號坑,是三星堆迄今發現最大的動物造型青銅器。更令人稱奇的是,在神獸頭頂犄角正面的小洞里,有一個雙腿跪地、雙手呈持握姿態的微型人像。”講解員說。
青銅神獸旁的展柜里陳列著三號坑出土的青銅頂尊騎姿人像。這兩件文物可以拼合在一起,再加上二號坑出土的銅尊口沿,組成青銅騎獸頂尊人像。“展廳中有3組器物實現‘歷時三千年,跨坑重聚首。”朱亞蓉說,“修復師手工拼對與AI算法結合,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虛擬拼接和修補復原,并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1∶1研究性復原的仿制品,向觀眾展現文物拼合后的完整形貌。此外,還用動畫演示了拼接、修復的細節。”
青銅神壇組合為首次對外披露,由二號坑、三號坑、七號坑、八號坑出土的多件文物拼合而成,造型繁復,內涵豐富,生動表現了古蜀國的祭祀活動場景。
青銅鳥足神像通高2.53米,由八號坑出土的青銅頂尊神像、青銅持龍立人像、青銅杖形器,三號坑出土的青銅罍、青銅龍形尊蓋,二號坑出土的青銅鳥足人像拼合而成。神像人身鳥足,凸目獠牙,手按方座罍,頭頂觚形尊,身體向后翻起;尊蓋上還立有一人,頭戴高冠,耳綴象牙,手握鳳首龍尾法器,腳下臥著一條威風凜凜的龍。專家指出,這件器物既有三星堆文明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原夏商文明和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元素,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實例。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鄒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