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身為資深吃貨,我一向這樣奉勸其他吃貨:如果你能穿越回去,最好穿越到宋朝,因為穿越到其他朝代,你會吃不慣,甚至吃不消。
比如漢朝,先不說烹飪手法多么單一,單是就餐時沒有椅子這一點就夠你受的——漢朝人席地而坐,而且是跪坐,吃一頓飯得跪半小時。
唐朝好一些,餐桌慢慢高起來了,椅子漸漸多起來了,可以像現代人一樣舒舒服服地坐著吃飯,酒杯也不再共享了。可惜胡風太盛,酒席上流行唱歌跳舞,主人跳著騎馬舞,唱著祝酒歌朝你撲過來,你總不能傻站著吧?總得跳支舞或唱首歌回敬主人吧?但你不懂唐朝歌舞,難道來個周杰倫的《雙截棍》?不被客人們笑話才怪!
至于元明清三代,對吃貨來說也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元朝的高級宴席總是離不開酸澀的馬奶酒;明朝的高級宴席是“無酒不成席”,酒量小的人就麻煩了;至于清朝滿族人的婚慶大典,酒席上缺不了肥豬肉,別說吃,光看一眼就能讓纖體成風的現代人血壓上升。所以說,要想吃得舒服,吃得健康,以上朝代你都別去,要去就去宋朝,那才是吃貨的好時代。
眾所周知,杯盤碗筷這些餐具是到了宋朝才開始齊備的,煎炒烹炸這些做法是到了宋朝才開始完善的,蘿卜白菜這些蔬菜是到了宋朝才開始普及的,現在素菜館子里各式各樣的仿葷食品是到了宋朝才開始遍地開花的,川菜是到了宋朝才開始脫穎而出的……

當然,宋朝飲食也有跟今天不一樣的地方,比如,當時很多地方是一日兩餐,而不是一日三餐;現在昂貴的牛肉在宋朝是窮人的最愛,連吃豬肉都比吃牛肉有面子;宋朝的高檔宴席是酒水和菜肴嚴格搭配,每喝一杯酒就至少要換一道菜,更像法式西餐而非現代中餐……
接下來重點說一下宋朝人的口味:宋朝沒有辣椒,卻喜歡吃辣。
在這片土地上,能提供辣味的食材有很多,除了辣椒,還有蔥、姜、蒜、藠頭、胡椒、辣蓼、茱萸、芥末和芥菜疙瘩。宋朝人吃的辣,主要是得自生姜、胡椒、芥末和辣菜,辣菜就是芥菜疙瘩。
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梁夜市上出售辣腳子,酒店門口還有小販托著白瓷缸子賣辣菜,這辣腳子和辣菜其實都是用芥菜疙瘩做的。把芥菜的根莖洗凈,去皮,切成條,封缸腌制半個月,起缸叫賣,是辣腳子。如果只腌制一夜,澆上醋和小磨油,就是辣菜。
《夢粱錄》中說臨安夜市上出售辣菜餅,這應該是一種帶餡兒的面食,用芥根做餡兒。芥根很辣,所以叫辣菜餅。
南宋食譜《吳氏中饋錄》里有一道芥辣瓜兒,做法是這樣的:把芥子碾細,放到碗里,用溫開水調勻,再用細紗過濾掉雜質,加醋調味,做成最簡易的芥末醬,拿來腌漬黃瓜。這道菜在今天叫作芥末黃瓜,很辣也很爽口。
宋朝人把爽口的辣味分成兩種,一種是芥辣,一種是姜辣。臨安早市上常有攤販叫賣姜辣羹,那是用魚頭魚尾和大量的姜末熬制的魚湯,姜辣和魚鮮相得益彰。
現在湘菜和川菜里都少不了辣味,宋朝沒有湘菜,但是已經有了川菜(北宋有三大菜系:南食、北食、川飯)。那時候的川菜也很辣,而且跟現在一樣突出麻辣,因為里面放了很多胡椒和姜末。
北宋初年,宋太宗問大臣蘇易簡:“食品稱珍,何物為最?”蘇易簡說:把姜、蒜、韭菜切碎,搗成泥,兌上水,加胡椒,加鹽,混合均勻,是無上的美味。蘇易簡是四川德陽人,也許四川人偏愛麻辣的飲食習慣就是從那時候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