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地鐵里人手一部手機,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懸浮于熱鬧的孤島之上。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像黑洞一樣把真實生活都吸進去了,人人一張撲克臉,卻在那個虛擬世界聊得眉飛色舞。
“空心人”是失去靈魂的現代人的象征。人們將生活內容以至靈魂外包給科技,不知不覺,直到哪天你沒了手機或斷網,像丟了魂兒似的,不會走路,不會開車,不會點外賣,不會轉賬,不會了解當下發生了什么,因為你廢了。都外包了,我們還剩下什么?有人說還剩下“我”啊,但那個“你”已經不是你,是被信息操縱的你,是被廢了武功的你。
就像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突然一夜之間都不干活了,如同一個城市的電力系統一下崩潰了,你只能兩眼一抹黑。科技和商業的發展正在聯袂扼殺人類的諸多能力,人類在悄無聲息中被“無痛截肢”,而他們卻渾然不知,繼續刷著朋友圈。
你要意識到,無論是網頁還是朋友圈,都會讓你陷入信息孤島,那都只是投喂機器而已,一旦你選擇將評判信息的能力外包,就被掏空了一部分。接下來是聯系朋友、工作、外賣、買票、導航……最后就變成那個“空心人”。
“手機人”時代,一種不知不覺的截肢過程,先是你的手臂和腳,然后是你的大腦,此過程不是“嘣”的一聲,而是“噓”的一聲,而且你這個“手機人”正樂此不疲呢。稻草人缺少靈性,他們知道自己空虛,卻無能為力。
什么是人類永遠無法被剝奪的能力?那就是自己的那份離線能力:沒有高德地圖照樣會開車,沒有美團照樣會點餐做菜,沒有公眾號照樣會學習,沒有頭條號照樣了解世界,沒有App照樣會轉賬……我認識一位老哥,一到周末就扛起行李、帶上酒精爐進山,他在山里完全是憑星空還有樹木的朝向來辨別方向,從來不迷路,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自己做飯,還經常抓些魚、蝦或蛇、蛙等來改善旅行生活。
多年來的野外露營練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到周末,他不進山就渾身不舒服。有一年,他還獨自騎行到西藏,而完全看不出他已經是位六旬老人了。眾所周知,巴菲特不看網絡,不會被股市假消息迷惑,他甚至連真消息也不太注重,他只看公司財務報表,因為那是不會撒謊、不會營造噱頭的,他知道那代表一家公司的基本面。他的搭檔查理·芒格則保持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芒格認為報紙萃取了龐雜的信息,告訴你什么才是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或者,通過主流報刊,他能非常經濟地第一時間獲得重要信息,而不是迷失在新媒體和朋友圈里。芒格的名言是:“假如我知道自己死在哪里,我就不到那里去。”
南懷瑾先生創辦的太湖大學堂的小孩們要學會搭帳篷,學會生火做飯,還要懂得在院子里找一些草藥來簡單治病,所以感冒咳嗽難不倒小朋友們。當疫情來臨,大家慌不擇路找不到藥的時候,其實藥就在你們家后院的山上。
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饋贈你不要,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本文絕不是讓你拒絕手機,而是不要斬斷與大自然之間的那根天線、天賦和你的生存能力,把生存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還要回歸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不要被手機掏空了身心,要鍛煉自己的離線能力,這是“手機人”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