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俊強

朋友小于去應聘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筆試順利通過,面試前半部分發揮挺好,卻倒在“無組織小組討論”環節上。因為他性格內向,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不強。而且當他告訴別人他喜歡看武俠小說、做飯、養花時,竟引得哄堂大笑。
事后,一個關系要好的學長恨鐵不成鋼地提醒他:“你得展示你善于溝通的一面,分享你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實習經歷,證明自己有臨危處變的領導能力,而不是給別人說一些和專業、能力無關的愛好,那些不僅無用,而且顯得你很傻。”
學長的一番話,讓小于聽后叫苦不迭、后悔不已。不過,他并沒有難過多久,就繼續東奔西跑找工作了,還時不時地做頓美食犒勞自己;繼續種花植草,用一盆盆青翠碧綠的小可愛,來裝點生活、美化心情。他說:“哪怕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工作,我也要在生活中始終不渝地用好我自己。”
無獨有偶的是,癡迷攝影的老方也有無用之用的心得。
和三五知己小聚時,他不止一次地說,想起之前學生時代癡迷古典詩詞的情景,同學之間為了比賽看誰會背的詩詞多,而起早貪黑地背誦詩詞歌賦。除了滿足虛榮心、應付考試,好像也沒有別的用途,而且曾經出口成章的詩詞如今也都忘得一干二凈。用一個過來人的眼光看,熟背詩詞歌賦,既不能幫你談戀愛,也不能幫你找工作,更不能幫你改善物質生活。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點燃你當初的文學夢想,讓你因為有了文學的加持,而感到每一個日子都閃閃發光,每一個明天都有新的希望。
我深以為然。
閑暇時,我會寫字。既不臨摹名家名帖,也不精進筆法章法,只是為了在筆墨紙硯之上、在橫豎撇捺之間,暫時忘卻生活壓力,屏蔽精神焦慮。也會閑逛,去老街、小巷、胡同、菜市場等,走走停停看看轉轉,做一個東坡先生筆下的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做無用人,做無用事,或許是與難以左右的生活和解的一種方式。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于今人而言,為更好的物質生活奮斗奔波,是常態是常情。而做無用之事,則需要勇氣;做無用之人,更需要底氣。
學者周國平說:“世上有味兒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無用之事,是作品的留白、精神的樂土、人生的后花園,是明月群星后面的深邃夜空,是百花爭艷之外的土地與根須……而所謂的“有用”,則功利在前、欲望在后,讓人身不由己、疲于奔波,心力交瘁卻又欲罷不能。“晴耕雨讀”是很多人向往的日子,晴耕是為了朝夕可飽的煙火生活,而雨讀,則是讓人歇腳養神,讓心靈詩意地棲息。待到雨后初霽時,元氣滿滿再出發。
一段婉轉悠揚的音樂,一卷耐人尋味的書籍,一片收放自如的閑云,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溪,一個真誠自然的笑容,一句溫馨熱情的問候……它們看起來也沒什么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都是我們人生的養料,讓我們對生活、對世界、對未來有了更多熱愛和期待。
很多時候,無數人趨之若鶩的有用之用,常讓人痛心傷神、苦不堪言;而鮮為人知的無用之用,則讓人心曠神怡、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