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周 云
時間回到半年前的春茶季。在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瑤族村梅山生態茶園里,“春茶飄香叢叢綠,瑤語悅耳聲聲入,巧手翻飛片片落,茶青滿筐盈盈笑”的熱鬧景象映入眼簾。鎮人大代表、瑤族村黨支部書記邵秀紅正耐心細致地教授村民群眾春茶采摘的知識要點和技巧,羅坑鎮人大代表茶文化主題流動講堂就此拉開帷幕。
“采摘鮮葉不要直接掐采,要按照‘一芽兩葉’進行提采……”除了講解采摘手法,邵秀紅還介紹了瑤族傳統的采摘方法“茶錢”采摘法,該方法具有保護茶鮮葉免于受傷的作用,又能增加采摘速度,同時還能避免因采茶時間過長造成的手指受傷問題。熟手一天可采茶50斤,品質好的古樹茶青一斤可賣出70元左右的價格,對于大多數瑤族山民來說,采摘、售賣茶青成為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慕名前來學習的村民在邵秀紅的示范下學得異常認真,茶園里蕩漾起愉悅的歡聲笑語。
“萎凋、揉捻、發酵、烘干……這些制茶步驟每一步都有很大學問。”在云天茶社手工茶制作現場,區人大代表趙利英正在向群眾講解制茶要領。她在2011年成立瑤茗坊茶廠,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茶葉,讓茶葉成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葉”,是瑤族村致富帶頭人。自辦廠以來,她一直在手工茶制作方面深鉆細研,積累了10余年手工茶制作經驗。趙利英將手工茶制作經驗傾囊相授,在場群眾紛紛點贊。

采茶中的邵秀紅代表
“羅坑鎮茶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陸羽所著之《茶經》……”在云天茶社茶室內,鎮人大代表、茶藝師吳文華正結合圖文資料將羅坑茶文化歷史娓娓道來。緊接著,介紹茶具、賞茶、溫壺、溫杯、洗茶、沖泡……在演示嫻熟流暢的茶藝過程中,吳文華還向現場群眾講解茶道精神、介紹茶的品鑒經驗、暢談茶文化傳播歷程。談起創辦云天茶社的初衷,吳文華提到,羅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羅坑茶文化的傳承在年輕一輩出現了斷層現象。羅坑茶文化的根在家鄉,吳文華毅然選擇了在家鄉創業,創辦起云天茶社,考取了茶藝師,通過茶社的“小窗口”向外傳播羅坑茶文化的“大學問”,吸引了不少自媒體經營者、旅拍達人、青少年研學團隊前來品茶賞玩,增進年輕群體對羅坑茶文化的認同感。
羅坑鎮是韶關市最大的紅茶基地,被列為省級茶葉專業鎮。為在羅坑茶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貢獻人大力量,鎮人大發揮茶產業領域人大代表的專長優勢,抓住春茶采摘的有利時機,舉辦了本次茶文化主題流動講堂。活動中代表們各展所長,各盡所能,讓群眾親自參與體驗,沉浸式感受“采茶之精巧、制茶之細致、泡茶之講究、品茶之典雅”,領略羅坑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對羅坑茶文化的理解,讓羅坑茶文化在群眾心里生根發芽。
本次活動只是羅坑鎮人大發揮代表主體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羅坑鎮人大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大局,立足人大職能定位,拓展代表履職方式、創新代表履職平臺、強化代表監督實效,引導人大代表將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鄉村振興主戰場,為推進鄉村振興發揮人大作用。
組建起人大代表志愿服務隊,激勵人大代表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人居環境整治、抗洪救災、安全生產、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中勇擔當、爭先鋒、做表率。“代表紅”示范帶動群眾同參與、共努力、齊奮進,勠力同心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積極開設人大代表“流動講堂”,以各行各業人大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為立足點,以群眾所需所想所盼為出發點,以各行各業出色代表為主力軍,以群眾生產生活場所為主陣地,通過群眾“點單”、代表“接單”的方式將惠民政策、法律法規、知識技能、利民服務送到田間地頭、送進百姓家中,促進群眾法治觀念、思想文化、技能水平的大幅提升,為促進全鎮鄉村振興、實現村美民富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全力打造“五好”人大代表聯絡站,為代表搭建履職好舞臺,激發代表履職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唱好履職“主角戲”,充分發揮出代表聯絡站集民情、匯民智、解民憂的作用,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發展大局、中心工作、群眾關切,扎實開展精準化、常態化監督,把增進民生福祉、落實群眾期盼貫穿于人大監督的全過程,綜合運用工作評議、執法檢查、代表視察、專題調研等形式助推政府行政效能提質增效、推動法律法規有效實施、助力民生實事落地生根。黃屋村文體廣場建設、上新洞村省級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水背村綠美古樹鄉村建設等一批民生實事項目的落成擦亮了人大監督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