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安
廣東省建工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教育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教育設施的布局規劃卻沒有跟上需求的增長速度,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和浪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對教育設施布局規劃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設施布局規劃不僅僅涉及城市規劃,還涉及教育公平、城市空間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因此,在進行教育設施布局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新國土空間規劃下的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相關指標,以期提出更加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教育設施布局規劃措施和建議。
在新國土空間規劃下,教育設施布局規劃應當按照科學規劃、均衡布局、有序發展的原則進行。因此,針對教育設施布局規劃,需要明確相關指標,以便科學地評估和規劃。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相關指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教育設施供需指標:該指標是評估一個區域內教育設施的供需關系,為制定合理的教育設施布局提供基礎。教育設施供需指標一般包括學生與教師的比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育設施的使用率等。
教育設施質量指標:該指標反映了教育設施的教學質量,主要包括教學資源、教師素質、教育教學管理等。
教育設施覆蓋面積指標:該指標是評估一個區域內教育設施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包括教育設施覆蓋范圍、布局密度等。
教育設施布局指標:該指標是評估教育設施布局是否合理的關鍵指標,包括教育設施的數量、分布、類型等。
教育設施環境指標:該指標是評估教育設施周圍環境是否適宜教學和生活的指標,包括空氣質量、噪音、交通等。
(1)空氣質量和噪聲污染
考慮教育設施周邊環境的空氣質量和噪音污染情況,選擇無污染、低噪音的地段建設教育設施,確保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和安全。
(2)場所安全與環境衛生
選擇建設場所安全、環境衛生良好的地段,避免與集貿市場、公共娛樂場所、生產經營貯藏有毒有害危險品及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醫院傳染病房、太平間、殯儀館、公安看守所、消防站等不良環境影響的場所相鄰,以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1)人口普及率
分析教育設施數量和教育資源分配情況,針對不同年齡段和社會群體,確保所有人群都能平等獲得教育資源。
(2)區域覆蓋率
評估教育設施在國土空間規劃范圍內的覆蓋程度,確保不同區域都有足夠的教育設施。
(3)建筑面積和設施數量
考慮教育設施的規模,包括建筑面積和設施數量等因素,以確保教育設施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
(1)教育設施布局與交通網絡的關系
研究教育設施布局與交通網絡的關系,以便居民能夠方便地到達教育設施,并在教育設施和其他區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
(2)教育設施布局與住宅區的關系
考慮教育設施與住宅區之間的距離和關系,以確保教育設施能夠方便地為當地居民服務,并避免對住宅區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
(1)能源消耗與環境保護
研究教育設施的能源消耗情況,以及教育設施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制定相應的措施,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在選址研究中應當優先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充足的地區建設教育設施,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對于傳統能源的使用,應當采取節能措施,例如使用節能燈具和設備等,同時避免使用對環境污染嚴重的材料和設備。此外,在規劃選址時,應考慮教育設施周圍的環境保護措施,如綠化帶的建設、環保設施的設置等。
(2)資源利用效率
考慮教育設施的資源利用效率,包括能源、水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因素,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教育設施的效益。在選址研究中,應當選擇交通便利的地區建設教育設施,以減少人員和物資的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時,應考慮教育設施內部的資源利用效率,例如合理利用空間、節約用水、優化課程設置等,以提高教育設施的效益。
(3)經濟可持續性
評估教育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經濟可持續性,確保教育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能夠在經濟上得到持續的支持和發展。在選址研究中,應當考慮教育設施周圍的經濟環境,例如當地產業結構、就業率等因素,以確保教育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能夠融入當地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可持續性。同時,在教育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中,應當制定合理的財務預算和管理方案,確保教育設施的運營和維護能夠長期穩定進行,增強經濟可持續性。
為了實現更加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可以采取以下可行措施和建議:
(1)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合理布局教育設施
針對城市中已有的教育設施和未來的規劃需求,應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合理布局教育設施。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應考慮教育設施選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分布。
(2)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選擇合適的選址
在進行教育設施選址時,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選擇適合的選址。應考慮教育設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空氣質量較好的地區進行選址,以提高教育設施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健康程度。
(3)考慮交通、配套設施等因素,提高設施可達性
在進行教育設施選址時,應考慮交通、配套設施等因素,提高設施的可達性。應優先選擇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齊全的地區進行選址,以方便師生出行和生活。
(4)加強社會參與,建立公眾意見征詢機制
在進行教育設施選址時,應加強社會參與,建立公眾意見征詢機制,征求居民對教育設施選址的意見和建議,以充分考慮居民需求和意見,提高教育設施的質量和可接受性。
(5)開展綜合評估,提高選址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進行教育設施選址決策時,應開展綜合評估,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提高選址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應根據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教育設施需求,選取合適的選址方案,提高教育設施的規劃和布局水平。
(1)結合交通網絡規劃和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教育設施規劃選址需要考慮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交通網絡規劃的整合。例如,應該考慮學校和幼兒園的布局是否滿足城市發展方向和交通主干道的分布,是否能夠支持交通的便捷和學生的安全出行。此外,還應該避免在交通瓶頸區域建設教育設施,以避免交通擁堵和安全問題。
(2)考慮城市擴張和城鄉融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擴張和城鄉融合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問題。在規劃教育設施選址時,應該考慮未來城市擴張和城鄉融合的趨勢,避免在遠離城市主干道的區域建設教育設施,以免影響學生的交通和教育資源。
(3)考慮區域發展和資源配置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教育設施規劃選址還需要考慮區域發展和資源配置。例如,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教育設施規劃選址應該優先考慮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還需要考慮當地資源的分布和配置,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
(4)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教育設施規劃選址還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例如,在自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應該避免建設大規模的教育設施。同時,還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如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加強環保意識、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以促進教育設施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GIS分析主要使用了P-Median模型來最小化抗阻模型,通過在所有候選地塊中選擇設施的空間位置來滿足教育設施在居住用地中的需求。該模型綜合考慮了行政管轄區、山體農田、水域、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立交等通行阻隔因素,以此構建教育設施的出行模型(圖1)。

圖1 基于GIS空間分析功能的選址示意圖
在設施候選地塊的判斷中,考慮到現狀建設情況、地塊權屬以及規劃用地性質等因素。地塊的優先順序為:空地>舊廠>舊城村,排除高密度居住區;地塊權屬的優先順序為:已收儲用地>集體用地,排除已出讓商住地;規劃用地性質的優先順序為:規劃教育用地>其他建設用地>規劃備用地,排除農保地。
該模型的目標是使得總出行路徑最短,但是不可避免會犧牲少數位置偏遠的需求區域。因此,建議對涉及偏遠區域進行單獨考慮,有條件的話可以建設低配設施。各類設施的給定數目為各類學校國家規定的區間值,在本次分析中通過計算不同數量設施的服務區模型,兼顧服務基本覆蓋和設施最少化原則,選取最優布局方案。
綜上所述,本次GIS分析的重點是構建P-Median模型,通過考慮多種因素來確定教育設施的出行模型和候選地塊。在建設教育設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各個區域的覆蓋率,并考慮到偏遠區域的情況。通過最優布局方案的選擇,可以使得服務區模型覆蓋面積最大化,同時保證設施數量最少。
城市用地建設空間有限,尤其是已建成區情況復雜,體量較大的新增教育設施要順利落地建設,并保證教學環境的安全、安靜、便利,在選址階段將需要面臨眾多考量。為了實現設施均衡化布局,規劃小學和初中教育設施要根據人口分布、服務半徑以及道路、行政邊線等,劃分設施服務區,新建設施原則上要在服務區較中心位置進行選址,并保證設施服務區之間不過分重疊或留空。對應小學服務區,若干幼兒園則形成一個學位平衡區,這是分區平衡、就近入學原則的體現。
在選址時,新建學校應選址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開闊、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排水通暢、環境適宜、公用設施較完善的地段,但應避開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以免影響學生上學安全。同時,也應該遵循易建場地的原則,確保場地容易建設。此外,還應考慮設施防護距離,確保校內外環境安全、安靜。例如,中小學校嚴禁建設在地震、地質塌裂、暗河、洪澇等自然災害及人為風險高的地段。高壓電線電纜、長輸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及通航河道等嚴禁穿越或跨越學校校園,當在學校周邊敷設時,安全防護距離及防護措施應符合相關規定。
此外,學校應建立在無污染的地段,不應與集貿市場、公共娛樂場所、生產經營貯藏有毒有害危險品及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醫院傳染病房、太平間、殯儀館、公安看守所、消防站等不利于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學生安全和不良環境影響的場所。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國土空間規劃下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的相關指標,研究表明,在新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教育設施的布局規劃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人口、經濟、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選取了人口密度、交通可達性、空間分布均衡性和可持續性等四個指標,對教育設施布局規劃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人口密度對教育設施的影響,研究發現人口密集區域的教育設施需求量較大,需要相應增加教育設施的建設和規劃;交通可達性是影響教育設施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便捷的地區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對教育設施的需求;空間分布均衡性的研究結果表明,教育設施的空間布局應該考慮到城市整體的發展方向和規劃,避免過度集中在某一區域;可持續性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設施的布局規劃中,應該充分考慮環保因素,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材料和節能技術。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探討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相關指標的研究。首先,我們將考慮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影響教育設施布局的因素,包括城市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背景等。其次,我們將繼續完善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的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評估教育設施布局的合理性。此外,我們還將深入探討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的空間優化模型,通過空間模型,為教育設施布局規劃提供更加具體、可操作的方案和參考意見。
另外,我們也將結合現實,對已有的教育設施布局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和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們將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類型等進行研究,以期為各地教育設施布局規劃提供更加有效的參考和指導。最后,我們將繼續關注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相關政策的變化和發展,不斷更新研究成果,為推動我國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