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晶
四川省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
在城市防空襲斗爭中,城市人員疏散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保障生命安全最直接的方式。當下疏散地域成為人員疏散的有效承接地,為做好人員疏散工作,疏散基地擔任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保障人員疏散安全,疏散基地選址成為至關重要的工作內容。根據以往學者和專家的經驗總結,發現疏散基地選址參雜較多的主觀因素,缺乏一定的數理分析和科學依據。借此,本文基于AHP層次分析方法對疏散基地選址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后,選擇較為適宜的影響因素構建數理選址模型,并借助Arcgis平臺進行實例驗證[1]。
渠縣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北段西側,屬川東平行嶺谷區和川中紫色丘陵的過渡地帶。地處成渝城市群發展的關鍵節點,西距成都280公里,南距重慶150公里,具有較好的地理優勢。縣境東西北三面環山,東北高、西南低平,海拔222-1196.2米,相對高差974.2米,平均海拔360米。
渠縣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充沛具有人員疏散的絕對優勢。本文基于AHP研究方法對渠縣疏散基地選址影響因素進行探討,選取較為適宜的影響因素,為疏散基地選址提供可靠的依據,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防共建共享提供過硬的保障。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明確提出戰時疏散,要求縣級以上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對城市疏散人口安置、物資儲備和供應有一定的準備或預案。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提出戰爭災害的預防與救助,要求在實施國防動員后,承擔人員、物資疏散和隱蔽任務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人民政府的決定,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疏散和隱蔽任務。2011年,溫博威等人認為地質構造、區位、車流負載量、水源、道路質量、植被、與市區距離、地貌等對疏散地域選址有較大影響。
2015年,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等單位聯合編制了《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年,高永紅等人把疏散地域與防災應急避難場所相結合進行研究,將戰時人口疏散納入城市防災應急建設規劃體系,合理確定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配置原則。
2021年四川省編制了《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設標準》,從中提到人防疏散基地宜規劃布局在人防疏散地域內,且人防疏散基地規劃布局應綜合評估現狀條件,核定疏散容量,確定空間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或擬建的基礎設施和輔助設施。
根據以上相關內容,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實踐經驗,確定渠縣人防疏散基地選址考慮的主要因素需從安全、需求、交通、效益等方面入手。
本文根據渠縣人防建設現狀,確定疏散基地選址從防護安全、基本保障、交通轉運、社會效益等方面考慮。為確保渠縣疏散基地選址的可靠性,增設空間布局、疏散方向、發展定位為疏散基地選址的校準因素[2]。
防護安全是疏散基地選址最重要的準則之一,主要考慮基地周邊的重要經濟目標等級、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程度、植被覆蓋度、次生災害易發生地、地形坡度、距城區距離以及重要軍事機關和政府單位。在選址過程中,選擇疏散基地周邊重要經濟目標等級低或數量較少的區域。以上都為安全保障重點考慮的因素,在選址過程中需著重探討。
基本保障是疏散基地選址最重要的準則之一,關系到疏散人群的生活保障,避免戰時疏散基地內人員的生活物資缺乏,在疏散基地選址過程中需重點研判。對于疏散基地的生活需求主要考慮水源地分布、糧食儲備、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
交通轉運是疏散基地選址中重要準則之一。對于基地周邊的交通運輸主要考慮道路網密度、道路質量、交通成本以及疏散距離等情況。疏散基地選址距離中心城區一般在10-50km范圍或一個小時車程以內;在疏散過程中,高質量便捷交通也是疏散的保障,對于疏散道路選擇應該傾向路面質量較好,周邊環境影響不大的主次干路;選址應以基地周邊道路網密度較大的區域考慮,在疏散過程中可以增加道路選擇的路線,充分保障疏散時備用路線的調用。以上都為交通運輸重點考慮的因素,在選址過程中需著重探討[3]。
社會效益是疏散基地選址中的次要準則。對基地所在范圍的鄉鎮著重考慮人均生產總值、老齡化、城鎮化水平等情況。在選址過程中,盡量選擇發展潛力較大的鄉鎮共同建設,以達到疏散基地建設標準;選擇過程中注重經濟發展、可容納人口數、公共設施建設是否完備、人均面積、人均產值等問題,盡量與鄉村振興相融合;在選址建設過程中,遵從高質量發展要求,沿用歷史特色、保護生態環境、禁止越界永久基本農田等,以共建共享的理念考慮疏散基地建設。
依據上述疏散基地選址因素分析,確定其影響因素分類,選取重要的因素來構建疏散基地選址層次模型,如圖1所示。其主要由目標層(O)、決策準則層(Si)、決策因素層(Si-j)以及方案層(P)組成。

圖1 疏散基地選址層次模型
根據上述構建的疏散基地選址層次模型,來構造判斷矩陣。由專家對決策準則層進行評價,依據專家評價和相關數據資料得出決策準則層的相對權重。其中同層因素相互比較的標度值可以依據判斷矩陣標度表確定(Si與Sj)為同層任意兩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判斷矩陣標度
3.2.1 決策準則S對于選址目標O的判斷矩陣
依據專家經驗和文獻查閱,綜合評價決策準則對疏散基地選址的影響。
用層次分析和算法計算決策準則的近似權重,取判斷矩陣的4個列向量歸一化后的算術平均近似作為權重,即:
通過計算,分別求得防護安全準則層的權重w1=0.5339,基本保障準則層的權重w2=0.1459,交通轉運準則層的權重w3=0.2544,社會效益準則層的權重w4=0.0657。用隨機一致性指標檢驗權重邏輯上的合理性。
決策準則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指標,依據公式1、公式2、公式3依次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為4.1383,一致性指標CI為0.0461,一致性比率指標CR為0.0512<0.10。所以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3.2.2 防護安全因素判斷矩陣的確立
防護安全因素的權重分別為w1-1=0.3529,w1-2=0.2377,w1-3=0.1961,w1-4=0.1009,w1-5=0.0676,w1-6=0.0449。安全保障因素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指標,最大特征值λmax為6.2740,一致性指標CI為0.0548,CR=0.0442<0.10,故安全保障因素判斷矩陣檢驗合理。
3.2.3 基本保障因素判斷矩陣的確立
基本保障因素的權重分別為w2-1=0.4717,w2-2=0.2741,w2-3=0.1498,w2-4=0.1045。生活需求因素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指標,最大特征值λmax為4.0968,一致性指標CI為0.0323,CR=0.0359<0.10,故生活需求因素判斷矩陣檢驗合理。
3.2.4 交通轉運因素判斷矩陣的確立
交通轉運因素的權重分別為w3-1=0.4612,w3-2=0.2845,w3-3=0.1479,w3-4=0.1063。道路交通因素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指標,最大特征值λmax為4.1179,一致性指標CI為0.0393,CR=0.0437<0.10,故道路交通因素判斷矩陣檢驗合理。
3.2.5 社會效益因素判斷矩陣的確立
社會效益因素的權重分別為w4-1=0.6250,w4-2=0.2385,w4-3=0.1365。經濟效益因素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指標,最大特征值λmax為3.0183,一致性指標CI為0.0092,CR=0.0159<0.10,故社會效益因素判斷矩陣檢驗合理。
決策因素層對選址目標的權重等于決策準則層對選址目標的權重與決策因素層對決策準則層的權重乘積。決策準則層(S)對目標層(O)權重為:
決策因素層對決策準則因素層的權重:
經過權重加權計算,得出:
組合一致性指標檢驗,CR=ΣCI/ΣRI=0.0375小于0.1,故權重占比較為合理。從重要程度來說,疏散基地選址因素按以下大小進行排序:重要目標、自然災害、疏散成本、次生災害、疏散距離、水資源、疏散距離、人均生產總值、糧食產量、道路密度、地形坡度、道路質量、植被覆蓋度(Ndvi)、人均用地面積、城鎮化水平、公共服務設施、老齡化。
結合上文疏散基地選址模型,確定疏散基地選址影響因素所占權重。根據選址因素所占權重大小,借助Arcgis平臺重分類、柵格計算、疊加分析等工具對縣域進行疏散基地選址驗證,得到渠縣疏散基地選址較為合理的三匯鎮、土溪鎮、臨巴鎮、有慶鎮等四個鄉鎮[4]。
為保證人防建設的可行性,前文對疏散基地選址模型構建時引入校準因素,結合實際經驗從空間布局、疏散方向、發展定位幾個角度進行選址優化。基于適宜的四個鄉鎮,從渠縣基地布局的平衡性、疏散的連通性以及鄉鎮本身發展定位考慮,最終確定臨巴鎮、土溪鎮為較為適宜的疏散基地。
根據學者前輩研究成果和現狀來看,影響疏散基地選址的因素主要從安全、需求、交通、效益四個方面考慮。
結合學者和專家的研究成果,對疏散基地選址影響因素進行模型構建驗證,最終得出占權重最大的為重要目標(0.1884),影響最小的為老齡化(0.0090)。
根據渠縣實例,借助Arcgis平臺對模型進行驗證,最終確定渠縣疏散基地選址較為適宜的鄉鎮為臨巴鎮、土溪鎮。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思路,對人防疏散基地選址有獨特的見解并進行實例驗證。由于部分內容涉密,對實地驗證過程表述較為簡略,導致對渠縣疏散基地選址參考具有局限性,但基地選址模型構建邏輯清晰,為其他人防疏散基地選址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