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超
江西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 江西 上饒 334000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地勘行業也得到了較為快速發展,同時建設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大也使得地質勘查建設管理的重要性越發突出[1]。在實際勘察過程中,必須對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予以高度重視,積極落實各項安全保障措施,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提供有效保障。
擬建某道路項目,項目位于景德鎮市內,高鐵北站西北側,為城市支路,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場地巖土種類較多,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較大,某道路整體呈東西走向,西起朝陽大道,東至建設大道,全長約1162.008m、道路紅線寬18m,雙向四車道采用瀝青路面,為城市支路,設計車速20km/h,道路設計標高41.194~63.58m。
根據在項目現場進行勘探探明,場地地層自上而下劃分為:①雜填土(Q4ml)、②耕土(Q4pd)、③淤泥(Q4l)、④粉質粘土(Q3al),現在對各巖土層特性予以闡述:
①雜填土(Q4ml):雜色,稍濕,較松散,未壓實,欠固結,主要包括粘性土、風化巖。
②耕土(Q4pd):黃褐色、灰黑色,濕,松散,主要由粉粘粒組成,見植物根系,有腐味。
③淤泥(Q4al):灰色-灰黑色,流塑,由泥沙及少量動植物殘體堆積沉淀組成,稍有光滑,干強度低,有腐味。
④-0粉質粘土(Q3al):褐紅色、褐黃色,可塑狀,韌性中等,搖震反應無,主要包括粉質粘土、風化巖、少量石英,風化巖碎塊粒徑2~30mm,含量約5%~15%。
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工程場地地下水主要包括滯留于雜填土層中的地表滲透下來的滯水、賦存于粉質粘土的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含水量較小。場地地下水大部分是雨水降落到地表,然后雨水由地表下滲到地下,在巖土層內部的孔隙和裂隙中流動匯集,在地表低洼處泄流出地面。因某道路項目所在地區是季節性降雨,地下水位隨著降雨量的變化也會發生變化。
利用工程測量、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方法得到的指標數據,再將巖土層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數據按照相關規范進行分析梳理,得到各巖土層的各類物理指標數據,如下面表1、表2。

表1 原位測試成果綜合統計表

表2 土的物理性質指標(平均值)
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為評價環境水對結構物的腐蝕影響大小,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地下水腐蝕性評價分析研究使用2組水樣,依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判定場地環境屬II類,屬弱透水層(B型),依照此規范中的對地下水的腐蝕性的應對描述與判定結果詳見下表3。

表3 地下水腐蝕性評價表
根據對于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地下水的試驗結果揭露場地地下水對結構具微腐蝕性,為了保證擬建某道路項目路基結構、橋梁樁基礎結構及其他附屬設施的質量及安全,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為了保證擬建某道路項目路基結構、橋梁樁基礎結構及其他附屬設施的質量及安全,也對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土的腐蝕性進行了兩組土樣分析研究,本次勘察依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在雜填土、耕土層進行了取樣分析研究,場地環境屬II類,試驗土層屬弱透水層(B型),分析判定結果詳見表4。

表4 場地土腐蝕性評價表
根據對于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土的試驗結果探明 揭露場場地土對結構具微腐蝕性,為了保證擬建某道路項目路基結構、橋梁樁基礎結構及其他附屬設施的質量及安全,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公路工程抗震規范》確定擬建場地抗震基本烈度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擬建某道路工程包含一座橋梁建設,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要求進行劃分新建橋梁工程為大橋工程,單跨最大為40m,抗震設防類別為B類,抗震設防標準應達到E1、E2地震作用下的設防目標。根據場地土層覆蓋厚度,從場地性質上判定,場地類別為Ⅱ類,屬中軟--中硬土類型,屬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不會發生地震液化現象[2]。
經本次詳勘及區域地質資料判斷:本場地構造穩定,場地和地基穩定,基本適宜本工程建設。
根據勘察擬建某道路項目工程地層巖性主要為雜填土、耕土、粉質粘土、圓礫、全風化千枚巖、強風化千枚巖、中風化千枚巖。雜填土,粘性土及風化巖碎塊組成,局部含建筑及生活垃圾,工程性質一般,不均勻,不可作為道路路基,建議清除或經地基基礎處理經檢測承載力符合規范要求后方可;耕土,主要由粉粘粒組成,見植物根系,有腐味,工程性質差,不均勻,不可作為道路路基,需要將表層耕土清除;淤泥,工程性質差,不可作為持力層,需要將表層淤泥清除,粉質粘土,主要成分為粘土及風化巖碎塊,含少量石英,風化巖碎塊粒徑2-30mm,含量約5%-15%,工程性質一般,不均勻,可作為道路路基;全風化千枚巖及強風化千枚巖,工程性質較好,可作為該路段的路基土[3]。
場地整平后,在邊坡施工時可能發生的破壞模式主要有全風化千枚巖的整體滑移,所以需對全風化千枚巖層進行放坡開挖和相應的防護;強風化及中風化千枚巖的契形體崩塌,采用一定的放坡,從而減小臨空面的坡角。按照開挖的邊坡高度選用噴草籽防護(高度不超過4m時),或者選用土工格室噴草籽防護(邊坡高度超過4m時),若路塹開挖過深時,應采取分級放坡,建議有關邊坡設計參數見表5;邊坡坡率見表6。

表5 邊坡設計參數建議值一覽表

表6 邊坡開挖允許坡度值一覽表
根據鉆孔資料分析,擬建橋梁段(鉆孔QK11-QK32)、非機動車道段(鉆孔ZK1-ZK2)地層巖性主要為雜填土、耕土、淤泥、粉質粘土、圓礫、全(強、中)風化千枚巖。擬建橋梁建議基礎形式為樁基礎,基礎持力層為以強度高,厚度大的中風化千枚巖作為樁端持力層,其壓縮性低,持力層地層穩定,無軟弱下臥層,場地地基穩定性好,較均勻。綜上所述,地基均勻性為均勻地基。
通過本次勘察分析研究發現,在所需深度范圍內的地質層中,強風化和中風化千枚巖適宜作為基礎持力層。
經勘察鉆探發現,擬建某道路項目場地地表層均為耕土層,地表平整,場地未見孤石,場地平整(標高介于35.43~35.78m),交通便利。在所需深度范圍內的地質層中,各層巖土層中均可以成樁,綜合判斷來說,擬建某道路項目區域巖土地質條件適宜樁基施工,允許采用樁基礎。
為了保證項目擬建結構物的質量及安全,對后續設計及施工提供技術資料支撐及幫助,現結合各類現場試驗結果、室內試驗研究結果以及在此地區以往的勘察、設計、施工經驗,綜合研究分析,對于項目擬建場地的各巖土層建議承載力特征值fak建議評價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巖土層承載力特征值綜合確定建議一覽表
經勘察鉆探發現,擬建某道路工程項目地區沒有在活動的地質斷裂帶上,擬建某道路工程項目區域范圍內地表及地下也沒有不利于工程建設和結構穩定性的河道等埋藏物,發生各類地質災害的幾率很小,總體上區域穩定性較好,適宜擬建工程建設。
在進行路塹開挖、路基填筑、橋梁樁基礎施工等各道施工工序時,要嚴格依據國際及行業各類規范及標準施工。橋梁樁基礎施工要控制好樁的垂直度等各類參數,要提前進行試打樁施工,保證成孔及樁的澆筑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