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紅, 韓建, 徐樟琦, 曾耿華, 危慧君, 簡以增*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 1 肝膽外科, 2 急診科, 福建 龍巖 364000)
原發性肝癌是全球范圍內最常發的惡性腫瘤之一,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給人們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險。 在臨床上, 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肝癌發病較為隱匿, 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初期無明顯的特異性體征和癥狀, 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 錯失手術時機。 肝動脈化療栓塞 (TACE) 是臨床治療失去手術時機肝癌患者的微創方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期限。 近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 臨床上對于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多采用聯合治療模式。 有研究[1]表明, TACE 聯合靶向藥物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效果明顯優于TACE 單一治療。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在我院治療的68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1 ∶1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中男22 例, 女12 例; 年齡范圍43 ~75 歲,平均 (58.94 ± 7.33) 歲; 腫瘤大小: <10 cm 25 例, ≥10 cm 9例。 觀察組中男20 例, 女14 例; 年齡范圍41 ~79 歲, 平均(57.43 ± 8.13) 歲; 腫瘤大小: <10 cm 23 例, ≥10 cm 11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病理學確診為中晚期原發性肝癌, 且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2]; ②首次治療; ③對治療方式知情同意; ④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②存在介入治療或化療禁忌證者; ③血液系統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④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者; ⑤合并無法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者; ⑥器官移植者; ⑦自愿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TACE 治療: 常規消毒鋪巾麻醉后,行經皮股動脈穿刺, 并將導管選擇性置入腹腔肝動脈進行造影檢查, 獲取肝癌病灶血供情況; 在可視化技術的輔助下, 將導管置入至腫瘤病灶動脈, 并經導管注入50 ~100 mg 的奧沙利鉑 (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33247), 隨后注入30 ~40 mg 吡柔比星 (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 和10 ~20 mL 碘化油 (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0170)混合液; 用藥結束后進行造影評估, 如果栓塞效果不滿意, 可追加明膠海綿顆粒, 直到造影顯示異常腫瘤染色消失。 觀察組實施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90027) 治療: 其中TACE 治療方式與對照組一致, 卡瑞利珠單抗用藥方案為: 介入術后給予200 mg/m2卡瑞利珠單抗靜脈滴注, 每2 ~3 個星期治療1 次。
1.4 觀察指標①術后3 個月參考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3]評估近期療效, 療效包括完全緩解 (CR)、 部分緩解 (PR)、 穩定 (SD) 以及進展 (PD), 客觀緩解率=CR 率+PR 率, 疾病控制率=CR 率+PR 率+SD 率。 ②分別在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的靜脈血5 mL, 離心 (3 500 r/min, 10 min) 處理后分離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腫瘤標志物水平, 包括癌胚抗原 (CEA)、 甲胎蛋白 (AFP)。 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消化道反應、 血小板減少、 乏力、 肝功能受損、 高熱等) 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觀察組的客觀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58.8%和91.2%, 高于對照組的23.5%和64.7%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近期療效比較 [n (%)]
2.2 腫瘤標志物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清CEA、 AF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ng/mL)

表2 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ng/mL)
?
2.3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但不良反應評估等級均低于3 級。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2%, 與對照組的29.4%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TACE 是治療肝癌的常見介入手術, 通過經股動脈插管進入肝動脈, 在腫瘤區域注射化療藥物, 并阻塞腫瘤區域的血液供應, 從而達到消滅腫瘤細胞的目的。 與常規全身化療相比,TACE 可以使化療藥物更直接地作用于腫瘤病灶, 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目前, TACE 介入治療已被推薦為失去手術切除機會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選方案, 但由于TACE 屬于侵入性操作, 容易導致腫瘤微環境改變, 促進缺氧誘導因子分泌,進而增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 致使腫瘤微血管增生[4]。 也有研究[5]表明, 介入治療會導致腫瘤細胞大量壞死, 從而產生過量的炎性細胞和T 細胞, 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 卡瑞利珠單抗是一種具有高親和力的靶向治療免疫抑制劑, 其藥理機制在于阻斷PD-1/PD-L1 通路介導的T 細胞免疫抑制作用, 可以誘導活化T 細胞, 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發揮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 杜尚云等[6]的研究表明, 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明顯優于單獨TACE 治療, 有利于提高CD4+、 CD4+/CD8+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客觀緩解率、 疾病控制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近期效果顯著, 但該治療方案對遠期預后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追蹤隨訪。 李伍好[7]的研究顯示, 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可以延長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 表明卡瑞利珠單抗對改善患者遠期預后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EA、 AF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在TACE 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卡瑞利珠單抗可減少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表達。 另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TACE 聯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效果確切, 可明顯提高近期療效, 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