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來新, 付合軍
(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 河南 新鄉 453002)
面頸部燒傷后, 通常會在燒傷部位形成瘢痕, 不僅對患者面頸部功能和形體美產生嚴重影響, 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 現階段, 皮瓣修整、 游離植皮為燒傷創面修復的常用方法, 但修復后存在遠期痙攣和皮膚色差較大等情況, 故仍需探尋更佳的修復方案。 自皮膚軟組織擴張術問世以來, 其臨床價值日益明顯, 而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將軸型皮瓣技術和皮膚軟組織擴張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 臨床研究[1-2]表明該術式用于治療面頸部燒傷后瘢痕具有顯著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對比分析鄰近皮瓣修復術和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在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6例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 (43 例) 和對照組(43 例)。 納入標準: 符合 《面部燒傷畸形診療指南》[3]中面頸部燒傷后瘢痕診斷標準, 無手術絕對禁忌證, 可耐受手術;存在不同程度瘙癢、 刺痛等臨床癥狀, 外貌受到嚴重影響; 患者充分了解手術利弊,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非面頸部及非燒傷所致的瘢痕者; 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或溝通困難者; 手術不耐受或存在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8 例; 年齡24 ~51 歲, 平均 (39.58 ± 4.28) 歲; 瘢痕部位: 面部12 例, 頸部9 例, 面頸部22 例。 觀察組中男23 例,女20 例; 年齡23 ~50 歲, 平均 (39.13 ± 4.09) 歲; 瘢痕部位: 面部13 例, 頸部10 例, 面頸部20 例。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鄰近皮瓣修復術治療: 局麻或全麻,常規皮膚消毒, 對瘢痕處實施松解處理或根據疤痕大小形狀剪紗布, 根據需修復面實際大小按照1.0 ∶4.5 ~1.0 ∶3.5 或比修復面大10%~20%設計皮瓣大小, 選取瘢痕區域鄰近正常皮膚,如頸部、 鎖骨上三角、 胸前區等切取皮瓣, 注意觀察皮瓣血運,進行受區動、 靜脈吻合, 繼續觀察血供情況, 修復后適當加壓包扎, 定期更換敷料、 常規消毒及并發癥對癥處理。 觀察組行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治療: 麻醉、 術后處理同對照組。根據瘢痕位置和大小選擇合適的擴張器, 選瘢痕周圍或遠端,根據皮膚情況確定皮膚擴張區域, 將擴張器平鋪于擬埋置的皮膚上, 采用1 ∶20 萬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浸潤注射, 在疤痕與正常皮膚之間做一切口, 使擴張器長軸與瘢痕最長軸平行,注意防止出現滲漏, 仔細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 確保無誤后, 對擴張器進行生理鹽水注入, 并注意使其在腔隙中平鋪,導管面朝下, 皮下埋入注水壺, 負壓引流管放置在腔隙最深處,距切口1 cm 處縫合皮下, 完畢后對皮膚進行縫合。 手術后3 d開始注水擴張, 擴張7 ~10 d 后進行拆線, 注意密切觀察皮瓣血運情況, 對耐受性差的患者加入抗感染、 止痛藥物, 每次注水間隔為3 d, 注水量為額定容量10% ~15%, 擴張時間為2個月, 必要時可反復擴張或延長靜止擴張時間。 根據瘢痕實際情況, 于擴張皮膚上設計皮瓣切口線, 取出擴張器, 切除周圍環形增厚的包膜, 再調整設計線, 切除瘢痕, 修整轉移的皮瓣,并放置負壓引流管, 使皮瓣貼合住基底, 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 于術后1 個月進行療效評估, 其中顯效: 刺痛、 瘙癢等癥狀消失, 瘢痕色澤發生變化, 較術前轉暗淡, 且質地改善變軟, 未見充血, 厚度減少>50%; 有效:刺痛、 瘙癢等癥狀改善, 瘢痕色澤較術前轉暗或轉淡, 充血減輕, 可見輕微皺紋, 硬度減輕; 無效: 未達到上述標準。 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 ②瘢痕改善情況。 于術前及術后3 個月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 (VSS) 對瘢痕改善情況進行評估, 該量表包含色澤 (0 ~3 分)、 柔軟度 (0 ~5 分)、 厚度 (0 ~4 分) 及血管分布 (0 ~3 分) 4 個維度, 各維度評分與瘢痕嚴重程度成正比。 ③并發癥, 包括皮瓣下積血、 皮膚部分壞死、 創面感染、切口愈合延遲等。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表示, 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09%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瘢痕改善情況術后3 個月, 觀察組的VSS 色澤、 柔軟度、厚度及血管分布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VSS 各維度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的VSS 各維度評分比較 (, 分)
?
2.3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 (9.30%) 與對照組(18.60%)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面頸部連接機體上下, 該部位燒傷痊愈后可殘留瘢痕, 影響局部功能和美觀度。 鄰近皮瓣修復術雖操作簡單, 但對供區皮膚損傷較大。 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在術中合理選擇擴張器, 考慮了擴張皮膚的回縮性, 擴張后皮瓣呈半球形, 可在轉移過程中充分利用; 另外, 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選擇擴張部位時嚴格遵循局部-鄰近-遠位原則, 選取與受損區周圍皮膚顏色相近且質地相仿的區域, 順血管走行, 不僅可促進移植皮質血運, 使得厚度更薄并增加面積, 還可使皮膚顏色、 質地等與治療區域相似, 同時能在無張力下縫合供區缺損, 防止出現新缺損、 繼發畸形等情況[4-5]。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 術后3 個月的VSS 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患者應用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治療的效果優于鄰近皮瓣修復術, 且有利于瘢痕的改善, 與王大軍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 (9.30%) 與對照組 (18.60%)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提示相較于鄰近皮瓣修復術, 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患者應用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治療的安全性較好, 未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與鄰近皮瓣修復術相比, 經擴張后隨意型皮瓣修復術治療面頸部燒傷后瘢痕患者的效果更佳, 有利于患者瘢痕改善, 且未顯著增加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