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莉, 梁妞妞
(欒川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河南 洛陽 471500)
子宮內膜異位癥 (EMT) 是常見的婦科疾病, 指活性子宮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體以外的位置, 尤以卵巢、 宮骶韌帶最為常見[1]。 月經不調、 痛經、 性交痛等為EMT 的常見癥狀, 嚴重者可致不孕。 近年來EMT 的發病人數呈現升高趨勢, 以痛經為主要表現者可達90%[2]。 臨床主要采用藥物保守療法治療EMT 痛經, 其中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體拮抗劑, 可阻斷孕酮的合成分泌, 并且可通過抗雌激素作用抑制子宮內膜的增生, 緩解患者的痛經癥狀[3]。 然而米非司酮單獨治療對患者癥狀的控制效果不佳。 地諾孕素是一種孕激素, 活性高、 生物利用率好,具有促進子宮內膜萎縮, 緩解痛經癥狀的作用。 有研究[4]表明, 米非司酮與孕激素聯合應用可增強對子宮腺肌病患者痛經癥狀的改善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將米非司酮聯合地諾孕素用于EMT 痛經患者, 觀察其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0例EMT 痛經患者為對象。 入選標準: ①確診為EMT 且婦科檢查可觸及盆腔內痛性結節; ②已婚女性; ③入組前未服用止痛藥物。 排除標準: ①近3 個月內服用激素類藥物者; ②患有其他生殖系統疾病者; ③存在嚴重器質性功能障礙者; ④過敏體質者。 按照入組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觀察組40 例, 年齡21 ~45 (30.61 ± 5.23) 歲, 病程2 ~6 (4.61 ± 1.64) 年,體質量指數 (21.43 ± 2.06) kg/m2。 對照組40 例, 年齡20 ~46 (31.86 ± 5.08) 歲, 病程3 ~6 (4.59 ± 1.72) 年, 體質量指數 (21.86 ± 1.89) kg/m2。 兩組的年齡 (t =1.212,P=0.228)、病程 (t =0.059,P=0.953)、 體質量指數 (t =1.088,P=0.279)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米非司酮治療: 在月經周期第1 d服用, 1 片/次, 1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地諾孕素治療, 2 mg/次, 1 次/d。 兩組均連服21 d, 治療3 個月經周期。
1.3 觀察指標效果評價: 疼痛消失為治愈; 疼痛基本消失,痛經癥狀評分降低70%以上為顯效; 疼痛減輕, 痛經癥狀評分降低30% ~70%為有效; 疼痛無改善為無效。 利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評價患者的痛經、 慢性盆腔痛、 性交痛程度, 分值越高則疼痛越重。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 離心分離, 采用ELISA 法檢測雌二醇 (E2)、 孕酮 (P)、 卵泡雌激素 (FSH)、 黃體素(LH)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 (x ± s)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 [n (%)]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的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后, 觀察組的痛經、 慢性盆腔痛、 性交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疼痛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的疼痛評分比較 (, 分)
?
2.3 兩組的性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后, 觀察組的E2、 P、 FSH、L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
?
EMT 是一種激素依賴性疾病, 內膜異位部位與患者的癥狀緊密相關[5]。 EMT 主要累及卵巢、 宮骶韌帶等組織, 因此患者以持續加重的痛經、 慢性盆腔痛、 性交痛等為主要表現。EMT 痛經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經血逆流種植在其病理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藥物保守療法為治療EMT 痛經的主要手段, 其主要目的為降低性激素水平, 抑制子宮內膜增生, 進而緩解其疼痛癥狀。 米非司酮是常用藥, 可與孕酮受體競爭性結合發揮抗孕激素作用, 發揮抑制卵巢功能, 促進異位的子宮內膜萎縮, 緩解痛經癥狀[6]。 相關研究[7]表明, 米非司酮治療EMT 的效果確切, 可改善卵巢儲備功能, 減小痛性結節。
地諾孕素是孕激素受體激動劑, 其孕激素活性較高并且可在體內快速吸收, 用于EMT 可抑制排卵過程, 通過與孕激素受體選擇性結合抑制卵巢機能, 加速異位子宮內膜的萎縮, 最終被吸收[8]。 米非司酮與地諾孕素均可通過不同的途徑發揮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的作用, 二者可發揮協同治療作用。 本研究將二者用于EMT 痛經患者的治療,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較好, 并且治療后痛經、 慢性盆腔痛、 性交痛評分降低幅度顯著, 提示米非司酮與地諾孕素聯合治療對患者痛經癥狀的改善效果較好, 并且可減輕患者的其他臨床癥狀。 分析原因為米非司酮在發揮拮抗雌激素、 孕激素作用之外, 尚具有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的作用, 可減輕局部炎性反應, 緩解炎性介質刺激引起的疼痛感[9]; 地諾孕素與孕激素的親和力高, 可阻斷子宮內膜細胞的增殖過程, 抑制前列腺素、 芳香化酶及環氧化酶的合成分泌, 發揮緩解患者疼痛的作用[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的性激素 (E2、 P、 FSH、 LH) 水平降低明顯, 表明米非司酮與地諾孕素聯合治療對患者性激素的抑制作用增強, 原因為米非司酮與地諾孕素通過不同途徑發揮協同作用,進而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米非司酮聯合地諾孕素治療EMT 痛經的效果較好, 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 抑制性激素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