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靜, 王秀璞, 郭改平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河南 平頂山 467002)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冠狀動脈血栓導致血管堵死, 造成心肌缺乏供氧和供血, 突發心肌壞死的一種嚴重的心內科疾病[1]。 心臟的跳動有賴于心肌細胞的收縮和舒張, 當心肌細胞壞死后會使心臟功能受損, 極易導致心力衰竭, 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后果[2]。 加之AMI 患者長期平臥容易出現諸多不良并發癥如便秘、 食欲不振、 頭暈、腹脹、 尿潴留等, 甚至可能引發下肢靜脈血栓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 在現代醫學護理服務中, 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AMI 患者的預后。 研究[3]表明, 不同體位的護理干預對AMI 早期患者心肌耗氧量下降速度存在顯著影響。 鑒于此, 本研究探討體位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電生理穩定性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06例AM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常規護理) 與觀察組 (體位干預)。 對照組53 例, 年齡40 ~75歲, 平均 (58.55 ± 3.26) 歲; 男性32 例, 女性21 例; 治療方法: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38 例, 保守治療15 例; 心功能分級 (Killip 分級): Ⅰ級22 例, Ⅱ級31 例。 觀察組53例, 年齡41 ~77 歲, 平均 (59.74 ± 2.32) 歲; 男性34 例,女性19 例; 治療方法: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42 例,保守治療11 例; 心功能分級 (Killip 分級): Ⅰ級24 例, Ⅱ級29 例。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診斷符合 《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心肌梗死相關標準; ②發病時間<12 h; ③Killip 分級為Ⅰ級、 Ⅱ級; ④正常溝通, 具有基本認知功能,依從性好。 排除標準: ①經股動脈介入治療者; ②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者; ③由于個人原因無法配合干預者; ④合并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入組后均給予吸氧、 心電圖與生命體征監測, 并給予抗凝治療。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24 h 內采用30°平臥位護理, 隨后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增加活動量。 觀察組給予體位干預, 具體如下: 干預過程由科內2 名經驗豐富、 經過培訓的專科護師陪同完成。 護師根據患者情況在其下肢下方墊一個枕頭以增加臥位舒適度。 通過手搖式病床于12 h 內采用30°半臥位方式干預, 18 h 內采用45°半臥位, 24 h 內采用60°半臥位。 將平臥位定義為T0, 調整至預定角度半臥位為T1, 半臥位1 min 為T2, 半臥位2 min 為T3, 半臥位5 min 為T4。 監測期間患者的血氧飽和度、 血壓、 心率等變化情況, 在變化體位中, 以與平臥位相比增加20 次為準, 觀察患者心率變化情況是否正常, 同時監測心率是否達到110 次/min, 收縮壓及舒張壓是否分別上升及降低30 mm Hg/10 mm Hg。 如在體位變化過程中出現明顯頭暈、 心悸、 呼吸急促等需恢復平臥位休息。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的心肌耗氧量 (DP)。 采用麥邦MB526 多參數心電監護儀監測兩組患者T0、 T1、T2、 T3、 T4時的心率和血壓, 計算D-P。 D-P =心率 (次/min)× 收縮壓 (mm Hg)。 ②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臟電生理指標。 采用DMS 300-4A 動態心電圖機監測兩組患者T0~T2、T2~T3、 T3~T4三個時間段的QT 離散度 (QT dispersion, QTd)、校正后的QT 離散度 (corrected QT dispersion, QTcd)。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D-P 比較兩組T0、 T1時的D-P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T2、 T3、 T4時的D-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均<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的D-P 水平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的D-P 水平比較 ()
?
2.2 兩組的心臟電生理指標比較在T0~T2、 T2~T3、 T3~T4時間段, 觀察組的QTd、 QTcd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均<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臟電生理指標比較 (, m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臟電生理指標比較 (, ms)
?
AMI 發病急驟, 病情兇險, 病死率高, 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 多發病。 AMI 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主要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性加重、 冠狀動脈血流儲備能力下降, 以及缺血缺氧敏感性增加有關, 臨床多表現為胸痛、 呼吸困難、 心悸等[5]。 近年來研究[6]顯示, AMI患者的體位可能影響其預后, 對患者的護理通常要求其在入院后平臥位休息, 并根據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量, 該護理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條理性不強、 針對性差、 流程化缺失, 容易影響患者預后。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有報道[7]顯示, 體位干預使用的半臥位可能會促進患者心臟功能恢復, 有助于AMI 患者病情逐漸平穩。 體位干預是指康復治療師在臨床工作中, 選擇不同的體位并指導AMI 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運動和自我護理的方法,目的在于緩解疼痛, 改善患者心臟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T2、 T3、 T4的D-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T0~T2、 T2~T3、 T3~T4時間段的QTd、 QTcd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均<0.05), 表明體位護理有助于改善AMI患者D-P, 維持心臟電生理穩定。 作為評價患者心室肌復極同步程度的QTd 以及QTcd 指標不斷降低, 提示通過對患者體位的干預, 可有效地穩定心率, 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 這可能與體位干預使患者在不同角度中半臥位休息, 降低了由一種固定姿勢造成的下肢血栓、 心肌功能恢復緩慢等風險有關。 同時, 在不同角度中變化臥位姿勢, 可增強患者的腸蠕動能力,降低便秘發生風險, 避免了長期臥床而產生的功能性紊亂。 另外, 在護師的協助下, 分別在T0、 T1、 T2、 T3、 T4的時間針對性地幫助患者進行體位變換, 每次變換體位時進行適當的休息, 觀察并記錄患者在每個體位的D-P、 QTd 及QTcd, 增加了心肌對刺激的耐受, 同時可促進膈肌下降、 增高腹內壓。 由于體位逐步變換中體液緩慢地向下流動, 避免了回心血量的減少,增強了交感神經興奮, 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了有利條件。 半臥位不但增加了患者的食欲, 而且利于進食和食物消化吸收, 降低患者因神經調節帶來的刺激, 對心肌功能的影響較小, 從而降低了患者心肌耗氧量, 明顯穩定了心臟電生理指標。 2004 年美國心臟病學會修訂的 《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 中明確指出,對于本病的平臥位時間不應超過24 h[8], 進一步表明體位干預在AMI 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 體位干預可有效維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電生理穩定性, 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