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慧, 王艷莉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99)
缺血性腦卒中作為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 占所有腦卒中類型的70% ~80%, 具有病情進展快、 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是威脅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 由于這類患者的治療康復周期較長, 往往需要輔以科學、 持續的護理措施。 有研究[2]表明, 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外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互聯網+” 醫療是近年興起的醫療服務模式, 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 將院內專業護理措施延伸至院外, 為患者提供持續有效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探討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均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且經顱腦CT、 MRI 檢查確診。 采用完全隨機分配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各43 例。 對照組中, 男性26 例, 女性17 例; 年齡54 ~76 (64.78 ± 4.11) 歲;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31 例, 高中或大專10 例, 本科及以上2 例。 觀察組中, 男性29 例, 女性14 例; 年齡52 ~75 (64.00 ± 4.23) 歲;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33 例, 高中或大專9 例, 本科及以上1 例。 兩組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包括健康教育、 心理疏導、 合理飲食、 用藥指導以及院外隨訪等。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 具體如下: 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 統籌、 監督護理計劃和措施的落實情況, 科內護士為小組成員, 明確各自護理工作內容, 相互協作。 ②定制醫療服務小程序軟件, 可綁定患者診療信息、 基本資料等, 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方案, 包括飲食、 運動康復等; 同時患者也可通過該小程序軟件了解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的內容和要點, 如潛在風險因素、 注意事項以及自我管理行為等, 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水平, 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③告知患者和家屬定期通過小程序健康平臺反饋自身病情康復情況, 以便于護理人員及時了解并調整后續護理方案。④由2 名護士主導建立 “康復微信群”, 指導患者或家屬加入該群, 增加護患、 患患之間的互動溝通, 定期推送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相關圖文和調查問卷, 及時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群內積極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疑問, 通過互動問答的方式了解并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情況, 給予專業、 針對性的指導。 ⑤利用小程序軟件、 微信等工具加強隨訪, 了解患者院外康復情況, 并篩選出特殊或高危的患者, 開展上門隨訪服務,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 以一對一的形式給予康復指導。
1.3 觀察指標①參考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定量表[4]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行為, 主要從疾病管理、 用藥管理、 合理飲食、 康復管理4 個維度進行評估, 該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②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包括意識水平、 凝視、 肢體運動、 語言等內容, 評分范圍0 ~42 分, 評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恢復越佳。③兩組患者均隨訪6 個月, 比較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包括動脈夾層、 血栓形成、 再閉塞、 顱內出血、 全因死亡等。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管理行為護理后, 觀察組的疾病管理、 用藥管理、合理飲食、 康復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
2.2 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護理后, 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 (, 分)
?
2.3 不良事件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4.7%, 低于對照組的18.6%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
注: 與對照組比較,*χ2= 4.074,*P= 0.044。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缺血性腦卒中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逐年攀升, 與腦卒中相關的傷殘率、死亡率也隨之上升, 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近年來, 缺血性腦卒中的救治成功率明顯增加, 但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神經功能損傷, 需要配合長期的康復護理, 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改善預后。 有研究[5]表明, 通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有助于規避危險因素, 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和不良事件, 促進病情康復。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廣泛, 該護理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與護理操作相結合, 為患者提供便捷、 持續、 專業的護理服務, 目前已在2 型糖尿病、 冠心病等患者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6-7]。 另外,“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可彌補常規電話隨訪、 家庭隨訪的不便,而且不受時間、 空間的限制, 患者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隨時反饋自我病情并學習疾病相關知識, 有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院外自我管理行為,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研究[8]表明,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病情信息在護士、 患者、 家屬之間實現共享, 同時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及康復鍛煉計劃,對促進病情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可降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院外不良事件風險。
綜上所述, “互聯網+” 延續性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的應用效果顯著,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和神經功能, 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