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夏寧, 張一杰, 岳麗娟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外科心臟移植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16)
近年來, 隨著我國外科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心臟移植手術已經在多類型心臟疾病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心臟移植手術主要能解決晚期心力衰竭或危重冠心病患者的病變反應, 改善患者生命質量[1]。 但移植手術本身存在較為嚴重的排異反應,加之患者對重大手術產生的恐懼心理, 可能導致手術風險增加,進而危害其預后結局[2]。 目前臨床對心臟移植手術患者主要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通過密切關注患者心功能變化及指導患者規范用藥來促進其疾病康復, 該護理過程中缺少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調節, 且各項護理措施層面較淺, 護理效果有所欠缺[3]。 本研究主要探討心理干預聯合康復護理在心臟移植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心臟移植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 觀察組 (n =34) 男性19 例, 女性15 例; 年齡37 ~68 歲, 平均 (52.11 ± 5.35)歲。 對照組 (n =34) 男性18 例, 女性16 例; 年齡39 ~69歲, 平均 (52.30 ± 5.47) 歲。 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護理, 包括術后用藥指導,監測患者心功能變化, 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根據病情變化擬定對應護理措施, 護理期間予以患者基礎營養支持。 觀察組術后予以心理干預聯合康復護理。 心理干預: 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 另外需要營造安靜、 整潔的休息環境, 避免外界刺激對患者心理狀態產生負面影響; 通過音樂療法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降低患者心理壓力。 康復護理包括: ①飲食指導。 對患者術后營養狀態進行細致評估, 參考評估結果制定飲食需求計劃,在食物的選擇上可參考患者喜好, 在保證患者每日營養物質補給充足的情況下采用替代飲食療法保證飲食方案的個體化, 提高患者進食意愿。 ②運動指導。 參考患者年齡、 身體狀況、 運動耐受情況制定個體化運動鍛煉計劃, 通常選擇慢走、 打太極或身體屈伸等運動進行身體機能訓練, 每日運動時間保持在20 min 左右, 可結合患者身體健康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③用藥管理。 部分患者因長期用藥可能出現抵觸心理, 導致其在后續康復治療中無法按照醫囑用藥, 針對此類患者需告知其停止使用藥物的弊端, 并引用成功治療病例告知患者按時按量使用藥物的積極意義; 密切關注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及早進行不良反應預防與治療處理。 ④院外跟蹤。 患者出院前需告知其日常生活康復中的注意事項, 并指導其學習基礎的自我護理方法, 制定對應的返院復查時間。 患者出院后需每月進行電話回訪,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院外延續性康復護理方案。
1.3 觀察項目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與抑郁自評量表評分, SAS、 SDS 量表均包括20 個評分項目, 以4 級評分法評分, 所得分數× 系數1.25 為量表總分值, 總分100 分, 得分增加, 負性情緒隨之提升。 ②比較兩組護理前與護理后3 個月的SF-36 量表評分, 包括生理功能、 機體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及情感職能, 各項目總評分均為100 分, 量表總分為各項目分值的平均值, 得分增加, 生活質量隨之提升。 ③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 對患者主訴評估結果進行統計, 包括非常滿意、 滿意及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負性情緒比較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
2.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后3 個月, 觀察組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SF-36 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SF-36 評分比較 (, 分)
?
2.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心臟移植手術是拯救重癥心力衰竭與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方式, 該手術雖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 但考慮到心臟移植患者術后需要長期用藥治療, 康復期較長, 因此康復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焦慮、 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 各類型消極情緒的出現不但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 還可能導致醫護措施無法順利實施, 最終危害患者的預后結局[4]。常規護理模式在心臟移植患者術后的應用雖然能夠一定程度改善其康復狀態, 但對其心理狀態無明顯的干預作用, 因此部分患者對康復期醫護干預的依從性較差, 身體狀況無法得到顯著改善[5]。 心理干預主要根據患者現階段心理狀態制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法, 從改善患者整體心理功能的角度出發, 增加患者對后續醫護措施的依從性[6]。 而康復護理則通過制定個體化飲食與運動鍛煉方案改善患者的機體狀態與功能[7], 通過對患者進行用藥管理避免其他風險事件發生, 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 改善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心理干預與康復護理聯用對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調整有促進價值, 有助于后續醫護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3 個月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心理干預與康復護理聯用能夠持續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其病情康復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蔣楠[8]的研究選擇39 例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持續提高。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心理干預與康復護理聯用可通過調整患者心理狀態, 加速其身體康復, 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心理干預聯合康復護理應用于心臟移植術后患者的效果較好, 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 提高其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