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平, 鄧玉云, 蘇巧麗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福建 南平 353000)
目前, 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是臨床治療心臟起搏和 (或) 傳導系統功能障礙的常用手段, 可有效防止患者心搏驟停, 預防心源性猝死, 但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存在一定創傷及風險, 且起搏器目前難以完全取代心臟優勢及傳導功能, 在患者機體與器械相互共存適應過程中易出現電極脫位、 囊袋出血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 因此, 加強對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循證護理結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在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我院行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治療的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臨床確診心律失常, 符合心臟起搏器置入標準者; ②順利完成心臟起搏器置入術者; ③病歷資料完整, 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 ①存在語言溝通障礙、 認知障礙者; 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③術后病情急劇惡化或死亡者。 將8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 對照組中男19 例, 女21 例; 年齡50 ~73 歲, 平均 (64.57 ± 5.16) 歲; 病程10 ~20 個月, 平均 (15.17 ± 1.85) 個月; 臨時起搏器安置18 例,永久性起搏器安置22 例; 起搏器類型: 單腔8 例, 雙腔22 例,三腔10 例。 觀察組中男17 例, 女23 例; 年齡50 ~75 歲, 平均 (64.92 ± 5.20) 歲; 病程10 ~18 個月, 平均 (15.06 ± 1.69)個月; 臨時起搏器安置19 例, 永久性起搏器安置21 例; 起搏器類型: 單腔9 例, 雙腔19 例, 三腔12 例。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做好術后常規生命體征記錄及基礎護理, 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及并發癥注意事項, 叮囑患者用藥事宜, 指導患者簡單的術后康復訓練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結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 A. 循證護理: ①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 主管護師和責任護士, 根據臨床護理重點、 難點及存在的潛在問題, 在萬方、 知網、 PubMed 等數據庫輸入心臟起搏器植入、 術后、 并發癥、 護理等關鍵詞, 搜尋相關文獻并進行科學評估及系統評價, 制定循證護理措施。 ②加強宣教。 責任護士采用多次口頭宣教的形式幫助患者理解并發癥相關知識, 必要時結合文字及情景模擬宣教, 并發放我院自制宣教材料, 方便患者隨時學習查閱。 ③循證護理措施的應用。 叮囑患者養成自測脈搏的習慣, 護理人員術后加強巡視, 觀察切口清潔及敷料情況, 定期換藥; 術后24 h 內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避免右側臥位, 術側肩部采用彈力繃帶制動24 小時, 避免活動過度致電極浮動移位; 指導患者多食高蛋白、 高維生素類食物,加強營養支持, 增強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 責任護士除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外, 指導患者進行關節伸展運動, 指導患者肩關節內旋、 伸展等運動。 B. 心臟康復護理: ①建檔。 為術后患者建立心臟康復護理檔案, 詳細記錄患者病情、 心理狀態、 術后情況、 運動習慣等, 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心臟康復護理計劃, 并由醫師和護士長審核通過后具體落實各項護理操作, 注意落實記錄, 更新建檔內容。 ②康復指導及心理護理。 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知識、 心臟防護事項等, 對心理狀態不佳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激發其潛在力量, 最大化實現心臟康復護理的有效實施。 ③功能鍛煉。 在臥床期結束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根據其耐受程度和心功能恢復情況進行適當鍛煉, 起初行簡單床邊站立、 行走訓練等, 每次15 ~20 min, 循序漸進改為快走、太極拳等運動, 運動時間增加至30 min, 并根據病情指導患者行腕關節、 肘關節、 肩關節、 手部力量、 上肢康復鍛煉等。
1.3 觀察指標①生活質量。 干預前后采用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 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考慮部分項目涉及患者隱私生活,本研究從患者的軀體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方面進行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5 級Likert 排列法進行評定,換算為標準百分制計分, 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佳。 ②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的電極脫位、 囊袋感染、 囊袋出血或血腫、起搏器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 干預后, 觀察組的軀體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相比, *P <0.05。
?
2.2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 低于對照組的25.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可植入的醫用電子設備, 可利用脈沖電流釋放以有效激發心臟收縮與激動, 并可最大化地模擬心臟電活動規律, 繼而達到治療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目的。研究[3]顯示, 心臟起搏器植入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高達8.2% ~17.4%, 同時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由于切口疼痛、 肢體制動及心理障礙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而積極有效的護理可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改善患者預后。 心臟康復護理是針對心臟康復而設置的專業護理方案, 通過科學教育和康復訓練等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4], 而循證護理以有價值、 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 提出問題、 尋找并運用證據, 對患者實施最佳的護理干預, 能有效減少疾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 (P<0.05), 提示循證護理結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在提升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生活質量、 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分析原因在于: 護理人員根據循證醫學制定了針對性護理措施并實際運用到護理工作中, 為一系列并發癥的出現提前準備了相應護理方案, 從而明顯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而心臟康復護理通過建檔跟蹤了解患者疾病變化情況, 并進行適當調整, 增加了患者依從性和自我管理意識, 同時通過面對面交流指導及心理疏導, 減輕了患者日常負性情緒, 增強了治療信心; 依據心臟功能及疾病特點給予患者恰當的功能鍛煉, 增加了患者心肌耗氧量, 使患者心肌收縮力增加, 運動耐力更佳, 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軀體功能改善、 機體健康恢復。
綜上所述, 循證護理結合心臟康復護理干預可明顯提升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