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玖鴻, 左蘭芳
(九江市廬山市人民醫院婦產科, 江西 九江 332800)
多數產婦缺乏對分娩相關知識的認知, 常擔心身材走樣、胎兒預后等而產生不良情緒, 增加新生兒窒息、 產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結局風險, 影響母嬰健康[1-2]。 既往有研究[3]表明,良好的孕期保健對于改善妊娠結局, 提高自然分娩率具有積極意義。 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以產婦為中心, 由助產士為主導, 為產婦提供連續性產前照護, 旨在幫助產婦順利分娩。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在產婦中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于我院建檔并按時產檢的80 例產婦,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觀察組,每組40 例。 納入標準: 均為單胎妊娠; 產婦年齡在20 歲以上; 產婦知曉本研究, 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嚴重精神、 智力障礙; 臨床資料不完整。 觀察組孕周24 ~28 周, 平均孕周 (26.59 ± 0.33) 周; 初產婦28 例, 經產婦12 例; 文化水平: 中專及以下35 例, 大專及以上5 例; 年齡23 ~36 歲,平均年齡 (29.95 ± 2.11) 歲; 體質量指數18 ~30 kg/m2, 平均 (25.62 ± 1.25) kg/m2。 對照組孕周24 ~28 周, 平均孕周(26.62 ± 0.35) 周; 初產婦26 例, 經產婦14 例; 文化水平:中專及以下34 例, 大專及以上6 例; 年齡23 ~36 歲, 平均年齡 (29.98 ± 2.12) 歲; 體質量指數18 ~30 kg/m2, 平均 (25.59± 1.23) kg/m2。 兩組的年齡、 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指導產婦進行常規產前檢查, 檢查完成后口頭講解分娩相關知識, 予以產婦分娩方式選擇、 孕期營養與飲食、 休息與活動注意事項等孕期常規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 選擇工作經驗>10 年、 職稱為主管護師的高年資助產士, 在門診輪流出診, 予以產婦相應的健康指導, 具體措施如下: ①分娩知識宣教。 采用視頻觀看、 PPT 講解等方式, 告知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利弊, 耐心解答產婦和家屬提出的問題, 鼓勵其選擇自然分娩, 并介紹藥物鎮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心理保健。采用溫和、 親切的語氣與產婦交流, 鼓勵產婦積極表達內心的焦慮、 恐懼, 耐心傾聽并表示理解, 介紹順利自然分娩病例,鼓勵家屬多予以產婦陪伴和關愛, 指導產婦采取漸進性放松訓練, 保持身體放松, 依據產婦喜好播放輕松、 舒適的輕音樂,依據指令依次放松頭面部、 胸部、 背部和下肢等部位肌肉, 15~20 min/次, 1 ~2 次/d。 ③孕期飲食指導。 計算產婦體質量指數, 告知體重控制不佳產生的不良后果, 指導產婦以高維生素、 蛋白質飲食為主, 保證營養全面, 適量補充鈣、 鐵等微量元素, 并依據身體情況進行適量運動, 以散步、 呼吸操等有氧運動為主, 運動量以不引起疲勞為宜, 15 ~20 min/次, 2 次/d。 ④互動干預。 每周舉行1 次主題交流討論會, 采用助產士講授、 實物示范等方式, 講解圍產期各階段知識, 鼓勵產婦間相互交流, 共同分享孕期保健相關知識, 討論會結束后, 帶領產婦參觀產房。 兩組均持續護理至產婦分娩結束。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產婦的不良情緒和妊娠結局。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4]和抑郁自評量表 (SDS)[5]從精神運動障礙、 焦慮、 睡眠障礙、 失眠等方面評價產婦護理前和護理后的消極情緒, 均包含20 個項目, 采用1 ~4 分評分法, 分數越高則產婦不良情緒越強烈。 ②統計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產后出血、 會陰損傷、 巨大兒、 新生兒窒息等) 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護理后, 兩組的SAS、 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
2.2 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00%,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n (%)]
在產婦孕檢過程中, 常依據輔助檢查結果以判斷其健康狀態, 缺乏針對性指導和服務, 易引發巨大兒、 新生兒窒息等一系列并發癥, 嚴重威脅母嬰健康[6-7]。 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促進產婦順利分娩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我國產科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導, 傳統助產士的工作職責局限于產房, 僅能發揮產時照護的作用, 難以滿足產婦多樣化護理需求[8], 護理效果一般。
本研究中, 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SDS 評分和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可緩解產婦的不良心理狀態, 有助于改善妊娠結局。 分析原因在于, 采取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加強分娩知識宣教, 通過視頻、 PPT 等多樣化宣教方式, 能夠使產婦在產前了解分娩過程和配合方法, 幫助產婦正確選擇分娩方式, 減輕其對分娩未知的恐懼; 同時予以產婦飲食指導,保證圍產期營養均衡攝入, 為順利分娩創造良好條件。 產婦與助產士的互動, 能夠增強彼此的信賴度, 熟悉的助產士可幫助產婦更早進入分娩狀態, 減少其對分娩環境的陌生感, 同時產婦間還能進行互相交流, 為彼此提供情感支持, 減輕產婦的緊張、 焦慮等情緒, 促使其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應對分娩[9]。 通過持續、 互動型健康管理, 能夠及早發現高危因素, 盡早進行干預, 有助于改善妊娠結局, 保障母嬰安全。 胡菊蓮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 在初產婦中采取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可提高自然分娩率, 改善產婦心理狀態,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 可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綜上所述, 助產士主導的互動型健康管理模式能夠減輕產婦的不良情緒, 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 有效保障母嬰健康,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