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敏, 梁桂芳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 河南 南陽 474300)
創傷指由外界環境對機體組織造成的完整性破壞或功能障礙, 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及工業化發展, 創傷發生率逐年上升, 且多為高能量的嚴重損傷, 存在較高致殘率、 死亡率[1]。如何及時、 有效地救治創傷患者是目前臨床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難題。 院前、 院內急救均為創傷救治的重要部分, 對救治效果具有顯著影響, 既往常規創傷院前、 院內救治存在脫節情況,易造成患者病情延誤, 增加死亡率[2-3]。 因此, 臨床亟需改善院前、 院內的銜接, 以提高創傷患者的救治效果。 本研究將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智能手術網絡系統 (TPEITS) 聯合應用于創傷患者中, 分析其臨床效果, 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6 例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實施常規院前急救及院內救治的53 例患者為對照組, 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實施院前急救與TPEITS 的53 例患者為觀察組。 對照組男33 例,女20 例; 年齡23 ~69 歲, 平均 (43.56 ± 8.67) 歲; 創傷原因: 20 例交通事故傷, 18 例高空墜落, 15 例跌倒。 觀察組男31 例, 女22 例; 年齡25 ~68 歲, 平均 (43.63 ± 8.02) 歲;創傷原因: 22 例交通事故傷, 17 例高空墜落, 14 例跌倒。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院前急救及院內救治: 急診護士接到急救電話后跟隨急救車急救; 急救車到達現場后, 護士輔助醫生做好基礎救治工作, 結束后將患者轉移至急救車, 轉運至院內。 到達醫院后, 護士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 根據檢查結果聯系科室, 給出治療方案, 做好救治準備。 觀察組采取院前急救與TPEITS, 具體措施如下: ①院前急救相關準備: 備好急救物品, 急診護士接到急救電話后, 記錄患者年齡、 受傷情況等信息, 通知醫護人員于3 min 內立即出診。 ②行車途中: 救護車內護士通過電話與家屬保持持續聯系, 詢問患者目前情況及病史、 過敏史等情況, 并傳達給同行醫生, 初步評估患者病情。 ③搶救過程中: 護士測量患者血壓、 心率等基礎情況, 若出現異常, 立即告知醫生處理; 采用無菌紗布對傷口進行包扎,若出血量較多, 則采用彈力繃帶包扎。 清理患者呼吸道, 確保呼吸順暢, 后予以吸氧處理, 必要情況下可進行氣管插管。 若患者脈搏較為微弱, 實施靜脈穿刺, 補充血容量。 ④轉運期間:護士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做好急救處理, 通過TPEITS 進行院內B 超、 CT 等的預約, 申請開通檢查綠色通道; 在預約檢查同時, 通過TPEITS 預約手術室、 急救人員, 申請開通手術室綠色通道。 與家屬詳細溝通, 簽署手術同意書。 ⑤急救檢查及救治: 急救車達到醫院后, 若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穩定, 則根據之前的預約做好相關檢查, 檢查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 及時告知醫生異常情況; 若患者病情危重, 常規急救后進行檢查, 由事先預約好的醫生根據檢查結果采取針對性手術方案, 將患者送入手術室進行救治。 ⑥術后護理: 護士遵醫囑采取抗感染藥物預防感染, 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 若發生異常, 及時告知醫生, 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輔助進行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①搶救效果: 記錄兩組的有效救治時間、 住院時間。 ②并發癥: 統計兩組的傷口感染、 創傷性休克、 器官功能衰竭、 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③滿意度: 采用院內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 包括態度、 技能等方面, 總分100 分,≤60 分為不滿意, 61 ~89 分為部分滿意, ≥90 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搶救效果比較觀察組的有效救治時間、 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搶救效果比較 ()

表1 兩組的搶救效果比較 ()
?
2.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2.3 兩組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滿意度比較 [n (%)]
隨著建筑業、 交通業的快速發展, 創傷性疾病發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 高能量損傷疾病, 患者病情變化快, 各部位損傷互相影響, 若不及時救治, 會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手術是創傷救治的常用方式, 但術前檢查、 手術等待時間較久, 會影響手術效果[4]。 因此, 實現院前、 院內救治的無縫對接, 盡可能縮短創傷患者救治時間, 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
傳統常規急救模式存在院前救治不當、 轉運期間監護不周、重復檢查、 手術延誤時間較久等問題, 易造成患者失去最佳搶救時機, 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 對術后恢復不利[5]。 本研究中, 觀察組的有效救治時間、 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短, 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 滿意度較對照組高 (P <0.05), 提示在創傷患者中聯合采用院前急救與TPEITS 對縮短有效救治時間及住院時間、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效果確切, 利于滿意度的提高。 原因為院前急救分為院前急救準備、 行車途中、 現場搶救、 轉運期間四個部分, 盡可能縮短院前急救準備時間, 要求醫護人員3 min 內出診, 并在行車途中通過與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相關信息, 便于到達現場后的病情評估, 及時展開救治[6-7]。 到達現場后護士輔助醫生進行搶救, 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病情, 便于轉運, 為院內救治奠定良好基礎。 建立TPEITS, 開發急救網絡系統, 能夠促使院內急救流程更加規范。 護士在院前急救的同時通過TPEITS 預約院內B 超、 CT, 申請檢查綠色通道, 可縮短患者入院后檢查的等待時間; 而預約檢查的同時通過TPEITS預約手術室、 急救人員, 申請手術室綠色通道, 患者至院內救治時均已準備妥當, 能夠極大縮短手術等待時間, 獲得更好的搶救效果, 進而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8]。 院前急救聯合TPEITS 能夠實現院前、 院內救治的無縫銜接, 促使臨床有序進行急救, 且各急救環節連接更為緊密, 可增強救治效果, 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 院前急救與TPEITS 能夠縮短創傷患者的有效救治及住院時間,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