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英, 王素銳
(河南省范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河南 濮陽 457500)
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病, 新生兒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 引起膽紅素在體內異常蓄積, 導致皮膚、 鞏膜、 其他臟器黃染等癥狀[1]。 部分新生兒黃疸患兒伴有腹瀉、 腹脹、 精神不振、 食欲缺乏等癥狀。 新生兒黃疸控制不佳, 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 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 間歇藍光照射為目前臨床治療黃疸的主要措施, 膽紅素吸收藍光后可轉變為水溶性膽紅素, 快速排出體外。 然而在臨床應用過程中, 部分黃疸患兒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后, 可引起皮膚損傷, 故在治療期間配合有效的干預措施, 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對提升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2]。 前饋控制理論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降低意外事件發生風險[3]。 本研究將前饋控制理論指導的護理用于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中, 觀察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為對象, 均符合黃疸診斷標準[4]。 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 例。 觀察組患兒日齡1 ~20(9.08 ± 1.29) d, 男性23 例, 女性17 例, 出生體質量 (3.49 ±0.55) kg, 病程 (2.59 ± 0.15) d, 分娩方式: 剖宮產13 例、自然分娩27 例。 對照組患兒日齡1 ~19 (9.12 ± 1.25) d, 男性21 例, 女性19 例, 出生體質量 (3.52 ± 0.58) kg, 病程(2.61 ± 0.17) d, 分娩方式: 剖宮產11 例、 自然分娩2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顯著性 (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護士主動向患兒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重點講解藍光照射治療的方法、 注意事項等, 提高家屬對藍光照射的了解。 治療前, 為患兒佩戴黑色眼罩, 選用窄條尿褲, 去除患兒衣物后協助其取平臥位, 調整好姿勢。責任護士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 定期更換尿不濕, 加強巡視, 防止患兒抓傷或碰傷等。 觀察組采用前饋控制理論指導的護理: ①在前饋控制理論指導下成立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制定藍光照射期間各級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 護士長定期組織成員定期會議, 分析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討論改進措施。 ②游泳護理。 治療前, 協助患兒進行游泳, 調節適宜的室內溫度, 水溫37 ~38 ℃。 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負責患兒的游泳, 準備好一次性的隔離薄膜套于游泳池外, 單人單池, 防止交叉感染。 ③撫觸護理。 由經過培訓的護士進行撫觸護理, 護士雙手涂抹撫觸油, 輕揉新生兒面部、 手部、 胸腹部、 背部及腿部等, 15 ~20 min/次, 2 ~3 次/d。 雙手撫觸動作應輕柔, 避免給新生兒帶來不適感, 從而提高其配合度。 撫觸護理結束后開展腹部按摩, 以中指、 食指及無名指按壓患兒下腹部, 沿結腸走向依次按摩升結腸、 降結腸、 乙狀結腸, 1次/d, 10 min/次。 ④照射護理。 提前對照射箱進行預熱, 清潔患兒身體, 并在眼、 會陰等部位佩戴遮擋物; 修剪患兒指甲,防止抓傷。 ⑤鳥巢式護理。 藍光照射期間, 患兒需裸露身體,其安全感較低, 會出現哭鬧。 護士可在患兒撫觸護理后, 用患兒外衣、 毛巾等將患兒包圍, 呈現鳥巢狀, 營造類似子宮的環境, 滿足患兒的心理需求, 提高其安全感。 ⑥采用立體眼罩。照射期間選用立體眼罩保護患兒眼部, 其為中空設計, 防止其眼球受壓, 保證眼部的透氣性。 護士協助患兒佩戴眼罩, 妥善固定防止脫落, 預防皮膚刺激及紅疹等, 提高患兒舒適感。
1.3 觀察指標統計患兒黃疸消退、 胎便轉黃時間。 采用膽紅素致神經功能障礙 (BIND) 評估神經功能, 分值越高神經功能越差。 采用兒童版事件影響量表 (CRIES) 評估不適感, 滿分10 分, 分值越高不適感越重。 統計不良事件 (發熱、 皮疹、 腹瀉) 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用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觀察組黃疸消退、 胎便轉黃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 ()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 ()
?
2.2 兩組BIND、 CRIES 評分護理后觀察組BIND、 CRIE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BIND、 CRIES 評分 (分, )

表2 兩組BIND、 CRIES 評分 (分, )
?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 [n (%)]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 黃疸的癥狀持續時間較長, 如果未能及時治療易導致患兒病情加重, 損傷其神經功能, 嚴重可致殘疾或死亡[5]。 藍光照射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式, 可促進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 快速排出體外[6]。 然而藍光照射治療期間需將患兒置于保溫箱內, 患兒由于安全感缺失可出現哭鬧情緒, 加上治療期間可能出現脫水及熱環境失衡等, 如果患兒未能及時排出熱量, 可出現發熱、 皮疹等癥, 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降低治療效果。
前饋控制理論指導的護理是一種具有前瞻性質的護理方式, 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及問題提前進行評估及觀察, 制定預防性干預措施, 降低治療的風險[7]。 前饋控制理論指導的護理用于新生兒黃疸護理, 可根據新生兒具體情況及病情, 預測黃疸治療相關不良事件, 并通過飲食、 撫觸、 鳥巢式護理、 照射護理等提高患兒的舒適度, 減輕光療引起的不適, 提高其配合度, 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黃疸消退、胎便轉黃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提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可提升治療效果, 促進患兒癥狀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觀察組BIND、 CRIES 評分低于對照組, 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 觀察組護理期間通過撫觸及按摩等干預,可促進患兒大腦功能發育, 改善患兒的精神狀態, 防止或減輕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 并且撫觸及按摩等有助于胎便的排出,降低體內膽紅素水平[8]。 利用鳥巢式護理可模擬子宮環境, 提高患兒的安全性及舒適性; 通過科學的調節光源, 使保溫箱內溫度適宜, 防止溫度過高引起的皮膚灼痛, 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前饋控制理論指導的護理可促進新生兒黃疸患兒癥狀改善, 減輕其神經功能障礙, 提高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