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張婷婷 劉 璽 李玉蓉 井亞潔
1.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志丹采油廠 陜西延安 717500;2.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陜西延安 716000
志丹油田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一級構造單元陜北斜坡的中西部,現今構造為一平緩西傾單斜。延長組長6 油層組為志丹油田主力含油層段,以三角洲前緣沉積為主,油藏的主要類型為巖性油藏。但長6 油層儲層非均質性強,平面上連片性差,油層橫向上連通性較差,縱向上層間矛盾異常突出。在開發過程中,受平面及層間非均質性影響,儲層動用狀況差。目前,研究區已進行規模開發,采用水平井和常規井共同開發。但是常規井挖潛難度大,主要是由于地層能量低、油井產量遞減較快、含水上升快等問題。
通過不斷探索長2 以上淺層、深層和頁巖油藏的成藏機理與規律,建成了延10、長2、長6 等多個高效油藏,實現了儲量資源的穩步增長。
長2 以上淺層油藏先后經歷了探評找發現、規律研究找富集和新老區結合精細研究找有利三個階段,形成了古地貌古河重新刻畫找高點、測井二次解釋儲量再認識及低阻油層判別圖版再造三項主體技術,實現了優質儲量的有序接替。
(1)古地貌精細刻畫技術:應用印模法對古地貌進行恢復,隨著勘探開發程度不斷增加,可應用資料逐年增多,古河刻畫精度不斷提升,為總結侏羅系油藏成藏規律打下堅實基礎。依據區域現有資料,采用印模、殘余厚度、地震預測法三種方法,精準刻畫前侏羅系古地貌,發現侏羅系油藏沿古河道兩側分布、呈串珠狀排列的富集模式,并先后在古河兩側高地、斜坡、坡嘴地帶發現8 個侏羅系油藏,建成產能5.6 萬t/ a。
(2)測井二次解釋技術:通過對測井曲線AC、GR、SP 標準化處理、四性關系研究,建立儲層孔隙度、滲透率圖版,結合試油、生產資料,通過建立圖版,最終確定有效儲層的識別標準,形成了操作性強、指導性強的精細測井二次解釋技術。在四性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錄井、巖心、試采資料,對測井曲線進行標準化處理,分區分層建立測井解釋模板10 個,完成了淺層油藏測井二次解釋140余口,指導潛力層補孔12 口,落實了地質儲量60 萬t/ a。
(3)低阻油層識別技術:運用視電阻增大率(RI)法、視地層水電阻率正態分布法等,判斷低阻層段含油性。針對區域內長1、長2 低阻油藏常規測井識別難度大、油藏隱蔽性高的特點,采用低阻識別技術開展低阻成因研究,總結形成了4 種低阻油藏識別方法,先后發現8 個低阻油藏,落實地質儲量150 萬t/ a。
深入沉積微相、儲層特征和富集規律研究,明確了三疊系深層油藏主控因素,完善了三疊系油藏富集規律,形成長6 油藏甜點區篩選技術,為深層油藏增儲研究提供了技術保障。
精細研究志丹油田長6 生烴強度分布、描繪各時期砂體展布、刻畫各層系頂面構造,總結成藏主控因素,明確富集有利沉積相帶,發現了2 個大型油藏,落實地質儲量150 萬t/ a,建成產能56 萬t/ a。針對長6 層剩余儲量豐富,但效益建產難度大的現狀,通過物性參數圖版法、含水分級預測法定量篩選建產甜點區,指導分區分步建產。
建立了長6 儲層綜合評價技術,將儲層分為四類,對高效動用頁巖油進行指導,目前累計建產能10 萬t/ a,動用地質儲量150 萬t/ a。以區內長6 定向井試油、生產數據為基礎,分析各物性參數與初期產量、含水相關性,選取關聯性較好的電阻率、滲透率以及油層厚度作為長6 儲層識別標準,將長6 儲層分成四類。
(1)老區擴邊技術:按照侏羅系油藏主砂體上找構造,三疊系油藏主砂體上找顯示的思路,重新刻畫油藏邊部區域砂體展布和構造形態,重新認識油藏規模,挖潛老區擴邊潛力。
(2)非主力層建產潛力評價技術:根據油氣縱向運移規律,圍繞已開發三疊系油藏,開展深層油藏非主力層建產潛力研究。通過復查油水井測錄井資料,結合測井二次解釋,重新評價非主力層出油潛力,精細刻畫砂體和構造形態,預測油藏規模,共實施補孔認識99 井次,發現并建成3 個油藏。
有效礦權面積小,增儲空間受限,同時因規模建產,優質儲量基本全部動用,剩余儲量以三疊系低品位儲量為主,難以達到考核標準,淺層隱蔽性強,規模小,落空和低產井風險大。每年一輪詳細老井篩查,挖掘縱向潛力,對長1、長2 等非主力油藏(超小甜點、超低對比度)進行開發探索。
近年發現的淺層油藏均為低幅構造條件下的小規模油藏,隨著區域中部油藏富集區勘探程度的不斷增加,有限礦權面積內優質淺層油藏發現難度逐年增大。
三疊系長6 出油點在區內分布廣泛,主要為老區擴邊。剩余儲量主要分布在擴邊區,油層以多夾層厚砂型、單層中厚砂型和多薄互層型為主;同時針對儲層致密、油層薄、隔夾層發育油藏,高效動用技術還不成熟,效益建產難度大。
全油田管理油藏的綜合含水68.8%,其中部分油藏進入中高含水期,產量占74.1%。過等滲點后水相相對滲透率上升速度明顯加快,平面剖面矛盾突出,控水穩油難度加大。
(1)精細單砂體刻畫研究:圍繞剖面剩余油動用程度不均的矛盾,從剖面沉積構型、平面發育特征、水驅動用情況等方面入手,點- 線- 面相結合,建立了單砂體研究刻畫體系。同時利用數值模擬手段,完善注采對應關系,實現油藏高效開發。根據巖心、測井及試井等資料開展單砂體劃分,利用動態資料驗證砂體連通性;加大成果應用,指導完善單砂體注采關系,為精細注采調整打基礎。下一步將加快對剩余油藏開展單砂體刻畫、單砂體挖潛;兼顧油藏地質及開發特征,應用單砂體刻畫成果,建立精細地質模型;同時充分結合剩余油監測資料,精準剩余油認識,提出后期剩余油挖潛方向。
(2)精細油田注水策略:豐富注水調整方式,探索不同油藏合理注水制度。基于單砂體條件下的精細注水調整技術,配套調剖調驅后注水政策優化,實施分開發階段、分開發層系的精細注水調整方式。堅持精細單砂體刻畫、精細注采單元劃分、精細技術政策優化、精細注采調整工作,立足油藏整體治理,調剖調驅工作實現“常態化、全覆蓋、周期性、集中化”,持續提升注水有效性。同時針對不同油藏開發矛盾,做好三次采油試驗及效果評價,做好技術儲備。
以“降遞減、控含水、改善水驅”為目的,突出全生命周期設計、優化技術體系、攻關技術瓶頸,提升油藏開發效果,實現油田良性開發,“十四五”末將自然遞減控制到10.0%以下。針對部分長6 油藏儲層物性差,非均質性強,有效壓力驅替系統建立緩慢,水驅效率低,壓力保持水平低,定向井開發單產低等問題,下一步將通過實施水平井整體加密,提升開發效果。試驗不同加密調整方式,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節奏,攻關三次采油主體技術,并在注入方式、施工參數、指標評價等方面形成規范。
利用油藏工程、數值模擬等四種方法,結合志丹油田開發特征,從“油藏- 注水單元- 單井”逐級確定合理流壓;再通過“單井- 注水單元- 油藏”實施調整,逐步改善流壓保持水平;持續優化采液強度和生產參數,為后期油藏長期穩產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