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關注蘇州這個城市。蘇州不僅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吸引著人們,更以其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優越的營商環境贏得了投資人的青睞。各種因素共同構成了蘇州獨特的城市吸引力,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優質的投資項目和合作伙伴。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多,蘇州從資本市場大概獲得了4000億元的支持,其中新發首募資金800億元左右,上市企業的再融資1100億元,另外從資本市場通過債券等各種形式融資超過2000億元。目前,蘇州全市備案的私募基金產品超過2400只,管理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同時,蘇州還擁有上市企業247家、高新技術企業1.3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1家,每天還要新設企業300家。
由此可見,蘇州的科創“潛力股”眾多,創投市場機遇無限。投資大佬為何青睞蘇州?這座城市隱藏的商機你知道嗎?本期思想匯,記者采訪了政府部門、高校專家、企業家,從不同角度解析蘇州為何能夠成為投資熱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21》報告包括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城市基礎設施、自然環境、人口、城市治理及城市影響力等十個觀察維度。在觀察結果中,蘇州首次進入前十名,發展勢頭強勁。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通和城市規劃以及宜商環境兩個觀察維度中,蘇州躋身前五,展現了領先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此贊美,讓蘇州這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再一次聲名鵲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也是城市的一張名片。一直以來,蘇州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稱。這里保存完好的古城區,如平江路、山塘街等,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同時,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蘇繡、昆曲等,更是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這些文化遺存和經典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文化詮釋方式。
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在蘇州擔任市委書記時曾強調,要立足蘇州深厚文化底蘊,深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精心打造江南文化展示地、傳播地、體驗地,挖掘新內涵、拓展新業態,傳承創新講好“蘇州故事”。近年來,蘇州在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國際商學院商業分析碩士課程主任張林佳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蘇州贊嘆有加,他說:“現在的蘇州可以說是文化、經濟、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典范城市,城市和交通規劃、文化生活、營商環境、技術創新等在國內堪稱一流,在這樣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會讓人感到舒心。招引人才除了硬環境,軟實力也至關重要。”
蘇州以其優質的生活環境,為人才提供了舒適的工作、生活空間。創耀(蘇州)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耀龍在蘇州生活十年有余,他直言十分滿意這里的環境,宜居又宜業。“家與公司的距離,步行即可達。家門口就是軌道交通和鄰里中心,公共配套設施很便利。蘇州有很多公園和水域,生態很好,休息的時候,我很喜歡去公園和湖邊散步,享受難得的慢時光。”

除了極具吸引力的人文底蘊,蘇州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投資者心目中的白月光,與政府打造的投資沃土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基金管理處秦達分享了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目標明確。主要吸引中小企業落戶,提供從種子期到成長成熟,再到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的創投體系支撐。
第二,交通便利。從地理上看,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從蘇州園區站坐高鐵,20分鐘就能抵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高鐵網。創業成本比一線低,產業生態不弱于一線。對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而言,整體投入與產出能有一個更好的平衡。
第三,母基金生態好,創投生態活躍。一方面,蘇州天使母基金、蘇州基金、園區引導基金、東方國資、相城基金、元禾辰坤等機構LP,都是股權投資行業的重要出資方。另一方面,蘇州當地政府、企業(包括國資)和企業家也在股權投資基金方面有所配置。蘇州不僅有錢,而且有市場化的錢,這就吸引了一批比較優質的GP,可謂金融活水。
第四,不追風口。當前,蘇州已經被貼上了硬科技與生物醫藥的標簽,這兩個賽道也被資本熱捧。然而,硬科技和醫藥都是等待期長、風險高的賽道。除了這兩個賽道,在現在比較火的新能源和新材料賽道,蘇州的布局都是超前的。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早在十幾年前,蘇州就開始布局半導體整個產業鏈,從上游的晶圓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廠,再到一批IC設計的公司,生物醫藥也是如此。不追風口,也就意味著要伴隨企業從0到1,從1到N,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成長過程。同樣因為不追風口,其實蘇州并沒有特別知名或者市值高的代表企業。蘇州政府的風格比較內斂低調,且相對尊重市場的力量。從政府角度來講,更愿意把資源用一個市場化的方式配置到眾多公司里。有耐心的政府使得蘇州資本市場形成一個特點,即上市公司數量多,但整體的市值并不大。
秦達告訴記者,整體投資方向上,蘇州一直聚集最前沿的產業,未必是當下最熱的,但是總是未來最有前景的,包括十幾年前開始的生物醫藥和半導體,現在的自動駕駛、大模型、量子計算等等。
對于以上觀點,張林佳博士深表認同。他補充說道:“近年來,資本市場的‘蘇州軍團’能夠吸引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與政府為企業提供了穩定、透明、高效的創業條件密不可分,健全的法律法規、開放的市場化程度、創新的投融資生態、公平規范的政策等,極大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能夠安心在此創業。蘇州近年來的創業環境在海內外都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
“蘇州政府公信力較強,不管是政府政策還是投資的執行,幾乎不會有說到了不兌現的情況。”談及蘇州的營商環境,眾多創業者和譚耀龍的觀點出奇一致。2012年,剛剛成立的沛嘉醫療將主攻領域瞄準心臟介入瓣膜,創始人張一到處考察,希望找到一處既能讓工程師安心研發,又能在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市場環境下陪企業“從零開始”的地方。當時,不少地方向沛嘉伸出“橄欖枝”。
在一次去國外考察的飛機上,張一偶遇時任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燕燕。兩人的談話以及隨后與蘇州工業園區招商團隊的接觸,讓張一感受到了蘇州前瞻性布局產業的誠意和魄力,加之政策的“靈活”,以及此前從蘇州創業同行處了解到的良好口碑,最終沛嘉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張一表示,培育一家成功的醫療器械企業,敢于創新的醫生、天才的工程師、不怕賠錢的風險資本缺一不可。只有足夠優質的環境,才能讓這三個要素充分會聚,長出創新的果實。
他說:“落戶蘇州十多年來,沛嘉醫療創新發展碩果累累。我們可以非常有底氣地說,來蘇州是最重要、最正確的選擇之一。走向未來,沛嘉醫療將扎根于蘇州‘最優營商環境’‘最佳比較優勢’,繼續加強科技創新,成為國產醫療器械產業走向創新和國際化的領軍企業。”
事實上,營商環境一直是蘇州政府非常重要的軟實力,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2009年7月,園區管委會決定設立“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通過整合政府及社會化服務資源,重點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助力園區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立之初,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以授權的形式承接園區科技局、財政局等惠企政策的宣貫和兌現工作。
隨后幾年,在構建園區創新創業生態的過程中,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顯示出了重要的助推作用,2017年,園區管委會決定將其更名為“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園區企服中心”),服務對象從起初的約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充至園區全量約11萬家企業,力爭升級打造一個獨具園區特色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功能、平臺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平臺。

園區企服中心構建“一分一池一平臺+兩基金”服務體系,通過創新積分制“增信”、風險補償資金池“兜底”、上線“園易融”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立“母基金+直投”等投資模式,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難、貴等問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秦達表示,以上的種種舉措都是為了讓企業不止落地,而且還能生根發芽。“上市企業苗圃工程”的落地,更是加速企業枝繁葉茂。在園區這樣的營商環境及企業服務體系下,截至目前,園區已經有了65家上市公司,A股主板45家上市公司,科創板20家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在創新創業方面亦展現出極大的活力。各類科技載體的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創新企業和孵化器入駐。這些科技載體和創新孵化器不僅為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資源,還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優質的投融資項目。同時,蘇州政府還積極推動創新生態的建設,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更是形成了獨具蘇州特色的“投資朋友圈”。

蘇州工業園區是譚耀龍回國創業的第一站。17年前,他從硅谷回國,尋找創業落腳點。在盛科網絡創始人的牽線下,將公司落戶于蘇州國際科技園,并且拿到了元禾控股(當時名為“中新創投”)國創母基金的天使輪投資。他直言企業早期需要資金,良好的投融資環境是保證優質企業活下來的基石。“蘇州的投融資環境和政府口碑在業內數一數二,我剛來蘇州的時候,園區正將從新加坡學習到的先進投資理念應用到實際,政府利用資本促進產業發展,形成了很好的投融資氛圍。很關鍵的是,這里的政府十分講信譽,答應企業的事情說到做到。”譚耀龍告訴記者,基于蘇州政府優秀的口碑以及超前的投融資布局,他很快便將蘇州介紹給旭創科技的創始人。與創耀一樣,盛科網絡和旭創科技都從零開始到陸續上市,一路見證了蘇州創新創業生態的形成和壯大。
在譚耀龍看來,企業擁有的資源較多,一家企業可以撬動上下游產業鏈。而且曾經“吃”過資本紅利的企業,也開始反哺產業。作為蘇州高層次領軍人才聯合會會長,去年譚耀龍聯合一些創投機構和上市企業共同成立了一支2.5億元的私募基金,專注于芯片半導體投資。最近,剛剛拉動一家上海的芯片企業落戶蘇州,給予其1000多萬元的投資。他表示,如今蘇州已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曾經幼小的“種子”發芽了,可以通過聯合投資、聯合并購,共享行業、產業資源等手段,進一步做大蘇州當地上市公司規模。
記者了解到,近日,《蘇州工業園區關于做優做強上市公司實施參天計劃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將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深耕園區,為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注入充沛活力。
蘇州深知人才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蘇州高校云集,科研機構眾多,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蘇州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再者,蘇州積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的合作。這些舉措不僅為蘇州吸引了大量人才,也為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張林佳博士表示,對于一些外資企業來說,能夠在本土招到國際化人才,不僅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對提升競爭力也有幫助。西浦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培養世界公民,相當一部分學生無論是實習階段還是就業階段都能為企業提供專業價值。
在產學研融合方面,學校進行了很多嘗試。“我們會與周邊企業對接,了解企業需求,進行商業分析,假期安排學生進入到企業內部實習。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老師會帶領學生對相關產業進行調研,分析新能源領域不同品牌的發展狀況,并出具行業報告。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根據企業需求,設計產品,提供定制化、模塊化課程。另一方面,企業有一些優勢項目也可以分享給我們,有利于學校結合行業需求,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進一步發揮學術和科研能力。”
張林佳博士告訴記者,西浦國際商學院鏈接了學校與商界,它的使命是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西浦國際商學院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高管培訓課程,幫助企業的尖端人才提升管理和領導能力。我們定制的高管培訓和模塊化的公開課程已在助力企業提升管理和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而包括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西浦慧湖藥學院在內的其他學院也都從不同的領域助力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例如: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打破傳統教育矩陣,邀請行業合作伙伴共同參與課程設計,培養未來行業精英。事實上,這是一個互利的過程,通過學校、政府和企業齊心協力,提升了人才吸引力。
日前,中國(蘇州)集成電路產才融合發展大會暨金雞湖科學家論壇分項活動“百名博士蘇州行”成功舉辦。來自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近30所高校集成電路相關學科的百余名博士應屆畢業生應約相聚獨墅湖畔,開展為期兩天的科技與人文之旅。
會上,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組織部副部長、團工委書記丁令德出席活動并致辭,她用“industry、international、innovation”三個單詞高度概括了蘇州工業園區這座國際化程度高、產業基礎好、創新動能強、生態環境優、政策服務全的非凡之城,向100多名青年才俊發出邀請。

蘇州納米所、南大光電、聚元微電子作為企業代表在會上進行企業與崗位推介,幫助與會青年博士更直觀、詳盡地了解園區集成電路集群、創新發展平臺,搭建人才與企業零距離溝通平臺,助力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持續迸發創新動能。
現場,牛津大學蘇研院、晶方科技等30余家園區集成電路產業優質企業,提供了博士后研究員、高級研發工程師、科研項目主管等百余個優質崗位,共計收獲簡歷302份,達成初步就業意向86人。
筑巢引鳳,蘇州發出自信洪亮的召喚。
如今,蘇州早已形成投資集群。從創投機構的角度,能賺錢的項目就是好項目,但是從政府投資的角度來看,有時候需要更高的視角。
以蘇州工業園區創投引導基金為例,園區引導基金從2007年設立之初,就通過直投及母基金投資的方式支持園區內早期科創企業的發展,充分利用母基金資本集聚放大效應,聚焦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先發優勢產業,同時布局具有未來前瞻性的新技術、新經濟。園區還在2020年設立了蘇州工業園區天使母基金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產業投資基金,2021年設立了園區科創基金,通過不同階段的直投基金與母基金,促進整個區域的產業生態。
事實上,在這類政府投資基金的條款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創業企業及創投機構的讓利措施,政府起到的是“扶上馬,走一程”式的投資,也許在單個項目上做了一些收益的讓渡,但是通過整個產業生態的集聚以及創投生態的發展,政府投資基金站在更高的維度,高層次地布局產業集群和創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