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佞,吳語學者。蘇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特邀文史研究員,蘇州市地名咨詢專家組成員。致力于吳語蘇州方言和吳語地名研究。主編《白洋灣山歌集》一本,在《方言》《漢字漢語研究》《吳語研究》《中國地名》《江蘇地方志》等各類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金秋十月,大閘蟹上市了。陽澄湖大閘蟹不僅在太湖地區家喻戶曉,甚至已經成為了中國淡水蟹響當當的金字招牌。然而,作為大閘蟹產地的蘇州陽澄湖,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名字的故事?陽澄湖地名的變化歷程可以說是鄉土地名演化的一個縮影。
陽澄湖最初寫成陽城湖,這是它使用了一千年的名字。早在北宋時期,陽城湖地名已經出現在文獻里。至和二年(1055)昆山主簿丘與權力陳修筑昆山塘路的五大好處,在他的《修至和塘記》里首次提到了“陽城湖”,“吳城東闉距昆山縣七十里俗謂之昆山塘,北納陽城湖,南吐松江”。隨后熙寧三年(1070),水利學家郟亶在他的疏文《六失六得》里也出現了陽城湖的記載,“今蘇州除太湖外止有四湖,常熟有昆、城二湖,昆山有陽城湖,長洲有沙湖”。南宋時期,寶佑《重修琴川志》、淳祐《玉峯志》、咸淳《玉峰續志》等多部吳地方志也都有陽城湖名字的記載。因此,“陽城湖”是使用最廣、沿用時間最長的正統寫法,從兩宋到民國的千年時間里,文獻、地圖上大多都如此書寫。
陽城湖名字直觀地表達了該湖得名的緣由,即因湖邊舊有陽城而得名。康熙《長洲縣志》記載,“陽城,在縣治東北。環繞有湖,謂之陽城湖”。陽城是蘇州東部的一處古遺址,在今唯亭陽澄村。明代正德《姑蘇志·古跡》載,蘇州城東北有陽城,舊屬長洲縣下二十一都,地有陽城村。陽城具體是何時遺址還有待考證,有些舊志把陽城與春秋吳越爭霸時期的武城、婁城、干城等遺址并列,但是《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早期文獻并沒有陽城的相關著錄。
陽城湖在歷史上有多種同音字寫法,常見的有楊城湖、陽澄湖、洋澄湖等。“楊城湖”一般見于明代,洪武《蘇州府志》、嘉靖《昆山縣志》等方志皆如此寫,“明四家”沈周有《雨中過楊城湖》詩,明初學者龔詡也留有“楊城湖口暫經過,沽酒無錢可奈何”的句子。“洋澄湖”多見于清中后期至民國期間,如乾隆《蘇州府志》、同治《蘇州府志》、民國《相城小志》。“陽澄湖”寫法始于明代后期,民間論著里有較多用例,如耿橘《常熟縣水利全書》、鄧云霄《百花洲集》、趙用賢《松石齋集》、顧苓《塔影園集》等等。有趣的是,“陽澄湖”在清代基本被“洋澄湖”寫法取代,卻又在清末民初時再度興盛起來,在1950年代后成為社會上的主流寫法,并且被固定為標準地名使用至今。
陽澄湖名字的變遷,大致經過了“陽城、陽澄、洋澄”的順序。經過考察,我們認為地名變遷既有文字因素也有語音原因。
從文字上看,陽城、楊城繁體字“陽、楊”的聲旁相同,字形相近,古有通假用法。“陽城、陽澄、洋澄”三個專名讀音相同,因為是湖泊名,人們在書寫時喜歡選用帶“氵”旁的同音字來彰顯水系特征,顯得地名理據更加充分。專名里“氵”旁字從無到兩字全部選用,從地名用字變化的時間軸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項變化過程。
從語音上看,“城、澄”古代同是梗攝字,早期蘇州方言都讀[za?2],音同“常、盛”。現今除了在地名“巴城”里當地居民“城”仍讀[za?2]外,蘇州話里“城”的舊音[za?2]已經消失,但是諸如“陽城、鴨城、搖城”等流傳了千年并使用至今的古地名在一代代百姓中口耳相傳舊音不變。為了口語與文字相匹配,今人往往會選用現方音仍讀[za?2]的同音字“澄、盛”來替換,于是鴨城、搖城現作鴨盛里、瑤盛,陽城湖則被寫成陽澄湖,因為“澄”更符合湖名特點和用字習慣。類似由于語音變化帶動文字更改的地名還有很多,古城西部剪金橋巷的成家浜民國時改名盛家浜也是相同原因。
陽澄湖地名雖然幾經變遷,但不變的是那美麗的風景、豐饒的物產和飄蕩在每個蘇州人心頭的濃濃鄉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