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浩 戴琰琨 黃 旭 張 慶 孟勝東 解學關 丁明勝
江蘇省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足外科 223003
手指外傷是臨床上多見的損傷,容易引發指端缺損,并且存在骨損傷以及外露等,而其中則以拇指缺損為主。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40%左右,損傷后會對捏、握和抓等功能造成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案較多,包括常見的魚際皮瓣、交臂皮瓣以及橈背側皮瓣,雖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包括蒂部容易出現臃腫以及組織浪費的情況[2]。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是以指動脈為蒂的逆行島狀皮瓣,其與受損皮膚質地接近,外形美觀,且不需要吻合血管,操作更為簡便[3]。但目前臨時上關于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對患者辨別覺、溫痛覺等治療的效果仍不明確。因此本文將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運用于指端缺損患者,從而探討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此次研究調查,回顧性選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指端缺損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存在外傷引發的單側拇指指端缺損,且擇期進行手術治療;(2)患者入院時生命特征平穩,神志清楚;(3)患者無溝通障礙可完成評分調查;(4)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麻醉或者手術禁忌證;(2)患者入院前已接受治療;(3)患者合并嚴重皮膚疾病;(4)患者合并軟組織感染。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35)和對照組(n=35)。實驗組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34.98±4.78)歲;受傷原因:機械切割18例,重物擠壓12例,其他5例;受傷情況:指腹缺損27例,指背側缺損8例;平均受傷到救治時間(2.15±0.35)h。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35.48±5.50)歲;受傷原因:機械切割19例,重物擠壓10例,其他6例;受傷情況:指腹缺損28例,指背側缺損7例;平均受傷到救治時間(2.21±0.29)h。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為同一組醫師完成手術。患者均接受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將氣囊止血帶固定在上臂,給予常規的清創,并將邊緣修理整齊。對照組接受傳統橈背側皮瓣修復術,將患者的掌指關節近端作為旋轉點,將繞背側設為縱軸并設計皮瓣,皮瓣切除面積則根據皮膚的缺損面積決定,皮瓣形狀通常為網球拍狀,面積需大于創面2mm。將皮瓣遠側緣切開,并暴露皮神經和深筋膜,將皮瓣掀起從而構成1.5cm的筋膜蒂,以Z形將旋轉點切開并與創緣近側皮膚相近,在真皮下游離兩側皮瓣,并旋轉覆蓋到創面,將周圍組織解剖,以無張力形式縫合蒂部。實驗組患者則接受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將患者的指背作為皮瓣軸線,遠指間關節尺背側近端作為旋轉點,皮瓣切除面積則根據皮膚的缺損面積決定,皮瓣形狀通常為網球拍狀,面積需大于創面2mm。逐層切開手指蒂部,需要將斷指的固有神經和動脈保存,真皮層向下指端缺損兩側尖銳分離,約1.0cm,沿著皮瓣軸線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同時遠端結扎指背靜脈,自皮膚近側緣到至伸肌腱淺面掀起皮瓣,往外側緩緩游離到蒂根部,從而形成逆行島狀皮瓣,由指動脈背側支和雙側部分皮下組織構成。隨后切開創面近側緣以及蒂部之間,完成明道轉移,將皮瓣轉移至創面,隨后逐步縫合皮膚。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辨別覺和痛溫覺:術后展開隨訪,分別在術后1個月、2個月評估患者指腹兩點辨別覺、痛溫覺。以靜態兩點辨別覺(S2PD)對皮瓣感覺功能進行評價,以Weber定量檢測法,距離越小則說明皮瓣皮膚的感覺神經纖維恢復越好[4]。采用寒冷不耐受癥狀嚴重程度(CISS)量表對患者的痛溫覺耐受度進行評價,該量表總分為100分,得分越低則代表患者的冷耐受力越佳[5]。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功能:分別于手術前和術后1個月采用密歇根手功能量表(MHQ)對手指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外觀、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工作4個維度,滿分為10分,得分越高則代表手指功能越好[6]。
1.3.4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包括皮瓣淤紫、皮瓣水泡和痛性瘢痕等。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2.2 兩組辨別覺、痛溫覺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S2PD和CIS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2個月S2PD和CISS明顯低于術后1個月,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辨別覺、痛溫覺對比
2.3 兩組手功能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外觀、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外觀、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評分明顯高于術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功能評分對比分)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43%,與對照組的37.14%相比顯著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96,P=0.012<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拇指在手功能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對于指端缺損患者,盡可能保留手指長度和關節活動度以及恢復指端的感覺和外觀是治療首要目的[7]。目前臨床上多運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但拇指皮瓣修復對于質量的要求更高。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案難度大,且皮瓣存活率也較低。因此尋找更加有效和簡便的治療方式是近些年的研究重點,本研究為此進行討論,以為臨床上拇指缺損治療提供參考。
傳統繞背側皮瓣修復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術后也容易出現血運不佳的情況,進而影響創面修復和感覺恢復。而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的優勢則更明顯,包括皮瓣厚度較好,且色澤與表面均與指端缺損部位相似,術后的功能恢復較好;手術能夠明顯恢復皮瓣內指背側支固有神經以及指端缺損部位斷端固有神經,促進指端缺損部位的感覺重建[1]。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更短,可見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術后恢復更快。但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是因為兩種手術皮瓣的轉移均很靈活,操作簡便,手術時間也相應更短。對于皮瓣的感覺重建一直是指端缺損手術的重點,而傳統的手術方式周圍神經末梢自周邊向皮瓣中心生長更慢,不利于感覺的重建。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2個月時S2PD和CISS明顯低于術后1個月,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具有更為完善的血供和神經細支,這能夠明顯增強指端感覺的修復。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的血管解剖位置穩定,皮瓣的存活率也更高,手術的操作較為簡單安全[8]。同時該手術方案皮瓣設計并未影響患者近側指間關節和遠側指間關節,有利于患者術后手指功能的恢復。本文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手指外觀、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評分明顯高于術前,且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各項評分明顯更高。提示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指功能和外觀,這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一致[9]。同時本文結果還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更低,說明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案。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手術方案,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對于指端缺損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改善患指的溫痛覺和功能,創面愈合也更快,安全性較高,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