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芳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同安院區 廈門市第三醫院兒科,福建省廈門市 361100
過敏性咳嗽是一種主要與過敏性體質及環境因素有關的咳嗽,為臨床常見呼吸道疾病,其中以過敏性咳嗽變異性哮喘多見[1]。小兒因支氣管黏膜嫩弱、抵抗力低下較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與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引起咳嗽并逐漸發展為此病[2]。除了應該及時尋找過敏原并擺脫,規范的治療也是很重要。為了改善患兒預后,進一步提高療效,本文采用西替利嗪聯合沙丁胺醇的治療方案,選取了78例患兒展開對照分析,旨在為提高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治療效果提供臨床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0年3月—2022年7月收治的78過敏性咳嗽患兒,以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53±1.62)歲,病程2~8個月,平均病程(4.69±1.67)個月;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29±1.88)歲,病程2~7個月,平均病程(4.58±1.77)個月。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1)患兒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3]中的診斷標準,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日間咳嗽、夜間或清晨發作性咳嗽。(2)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4)經影像學檢查非因氣管異物或器質性病變等因素引起的咳嗽。(5)近8個月無感染史。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重要臟器損傷。(2)近期采用其他藥物治療及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3)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畸形者。(4)合并營養不良者。(5)伴有惡性腫瘤病變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沙丁胺醇(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7025)口服,0.1mg/kg,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西替利嗪(意大利AESICA PHARMACEUTICALS S.r.l.,國藥準字HJ20160179)口服,>6歲: 0.5ml/次(約10滴),2次/d;2~6歲:0.25ml/次(約5滴),2次/d。兩組均治療15d。
1.3 觀察指標 (1)T淋巴細胞亞群:于治療前后采集靜脈血,離心(3 000r/min轉速、7cm半徑)10min,取血清。使用流式細胞儀分析,采用免疫熒光法檢測兩組CD3+、CD4+、 CD4+/CD8+、CD8+。(2)免疫球蛋白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采樣方式同上,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IgG、IgA、IgM、IgE、TNF-α、CRP、IL-6、IL-12。(3)氣道重塑指標:采樣方式同上,采用酶聯吸附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1(TIMP-1)、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采用支氣管纖維鏡檢測兩組支氣管黏膜網狀基底膜厚度(TRBM)。(4)咳嗽情況:于治療前后評估,日間癥狀采用0~5分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5分為無法正常上學與生活;清晨咳嗽與夜間癥狀采用0~4分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4分為導致無法入眠(醒后難以入眠)。(5)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惡心嘔吐、頭暈目眩、嗜睡乏力、口咽發干的發生情況。

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治療前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3+、CD4+、 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2.2 兩組免疫球蛋白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免疫球蛋白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gG、IgA、IgM高于對照組,IgE、TNF-α、CRP、IL-6、IL-12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球蛋白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對比
2.3 兩組氣道重塑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氣道重塑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氣道重塑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道重塑指標對比
2.4 兩組咳嗽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咳嗽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咳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咳嗽情況對比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8.20%,略高于對照組的17.9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56,P=0.282>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沙丁胺醇是一種短效β2腎上腺能受體激動劑,可減輕與過敏原相關的氣管癥狀,效果較好[4]。但因其有較強的受體亞型選擇性,長期、單一使用有細胞膜β2受體下調的風險,臨床主要表現為耐藥;此外,單一規律用藥并待其藥效消失易引起暫時性氣道高反應性,掩蓋病情惡化。因此應在考慮用藥效果及安全性的基礎上優化藥物方案。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有利于維持機體正常免疫功能。過敏性咳嗽是由體外環境因素導致的免疫失衡從而出現免疫過敏反應,一般情況下,機體免疫(防御、自穩、監視)等功能異常時需考慮檢測淋巴細胞亞群。當機體免疫力下降,使免疫功能受抑制。西替利嗪為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其發揮抗外周組胺H1受體效應,抑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調節T細胞活性蛋白,增強T淋巴細胞激活,平衡Th1/Th2細胞及維持Th17活性等作用,協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或通透性增高表現,對降低組胺水平有效,最終改善免疫功能[5]。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gG、IgA、IgM高于對照組,IgE、TNF-α、CRP、IL-6、IL-12低于對照組(P<0.05)。西替利嗪能夠競爭性結合組胺H 受體并抑制其生物學效益,促進IL-12調控,抑制免疫球蛋白IgE,改善過敏現象[6]。此外,長期反復咳嗽易發生氣道上皮基底膜逐漸增厚、腺體增生性肥大等現象。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氣道重塑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能夠減輕氣道內高炎性反應,改善氣道重塑。過敏性咳嗽患兒氣道內炎性反應發生多與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在氣道并發生浸潤相關,西替利嗪能夠抑制IgE誘導功能與肥大細胞脫顆粒,阻礙炎性細胞聚集,使黏膜組織水腫減輕,氣管血管通透性降低,從而使平滑肌松弛,解除痙攣,控制氣道重塑的發生和發展[7]。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咳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緩解咳嗽效果更佳。患兒發作時呼吸道平滑肌痙攣,氣管狹窄,從而引起咳嗽。且受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刺激,夜間或凌晨時癥狀明顯加重。西替利嗪可阻斷組胺釋放,抗過敏的效果,與β2腎上腺能受體激動劑發揮協同作用,共同減輕氣道黏膜水腫、痙攣等癥狀,提高療效。此外,用藥安全性是治療方案是否合理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本文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安全性尚可。但為了用藥安全,治療期間仍需嚴密監測患兒癥狀變化。
綜上所述,兩藥聯合能通過雙重靶點作用于病灶,改善過敏性咳嗽患兒氣道重塑指標,緩解咳嗽癥狀,對T淋巴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及相關細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影響,安全性尚可,建議臨床使用。但同時本研究也有一定不足,包括樣本量少、觀察療效較短等、未開展多中心研究等,須在未來進行深入研究并進一步規避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