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yī)院 362000
雙相情感障礙(BD)是一種常見精神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狂躁相以及抑郁相的,當患者處于狂躁相時,表現(xiàn)易激怒、情緒暴躁、活動增多等,且可能伴隨暴力傾向;當處于抑郁相時,表現(xiàn)為心情低落、思維遲鈍、失眠疲勞等,且可能伴隨自殺傾向[1-2]。BD發(fā)生與遺傳、生活狀態(tài)、顱腦結構、心理情緒等多種因素相關,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且通常存在反復發(fā)作、難以徹底治愈等特點,發(fā)病后為患者本身、身邊親朋好友、社會等均造成較大負擔[3]。臨床診斷BD患者通常使用描述性癥狀學分類診斷,治療則根據(jù)患者癥狀實施針對性藥物治療,但由于缺乏客觀生物學診斷依據(jù),導致治療方案制定可能存在誤差,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預后不良等情況,因此臨床需研究客觀指標用于預估BD患者預后情況,為臨床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4]。目前研究熱點集中于神經(jīng)電生理、顱腦影像學等領域,其中頭部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可通過觀察測量BD患者顱腦結構改變情況,為分析BD患者臨床情況提供客觀影像學信息[5]。本文分析頭部CT評估腦結構對BD患者預后情況的預測價值,為臨床預測BD患者預后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BD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確診為BD[6];年齡≥18歲;均完成頭部CT掃描;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合并癲癇、顱腦外傷、顱內(nèi)腫瘤等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器官功能嚴重障礙疾病;合并視聽障礙等疾病。根據(jù)治療后患者楊氏狂躁量表(YMRS)[7]、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MADRS)[8]將其分為良好組(n=42,YMRS評分<13分,MADRS評分<22分)、不良組(n=54,YMRS評分≥13分,MADRS評分≥22分)。良好組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35.88±8.34)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2.13±0.88)年。不良組中男24例,女30例;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36.27±8.6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2.57±0.9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頭部CT掃描:96例BD患者均使用東芝Toshiba 64排螺旋CT儀器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置:電壓100kV,電流120mA,層厚5mm,層距5mm。患者均保持仰臥,以耳眶作為基線,從下往上進行連續(xù)平掃,嚴密掃描檢測BD患者顱骨、腦溝、腦室等頭部組織結構情況。
1.3 檢測方法 使用頭部CT掃描檢測,測量計算哈氏值(HI)、第三腦室最大寬度(TVW)、腦室指數(shù)(VI)、側腦室體部指數(shù)(LVBI)。HI、VI、LVB計算[9]:HI=兩前角間最大距離+最小距離;VI=兩側腦室脈絡叢球間距/兩前角間最大距離;LVBI=兩頂間距/側腦室體部最大外徑。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CT測量值(HI、TVW、VI、LVBI)。使用Logistic相關性分析模型分析HI、TVW、VI、LVBI水平與BD患者預后的相關性。使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HI、TVW、VI、LVBI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的預測價值。

2.1 兩組患者CT測量值比較 不良組患者HI、TVW水平均顯著高于良好組,VI、LVBI水平均顯著低于良好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T測量值比較
2.2 HI、TVW、VI、LVBI水平與BD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經(jīng)Logistic相關性分HI析模型分析,HI、TVW水平與BD患者預后呈正相關(P<0.05);VI、LVBI水平與BD患者預后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HI、TVW、VI、LVBI水平與BD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2.3 HI、TVW、VI、LVBI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中,HI、TVW、VI、LVBI水平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的AUC為0.922,敏感度為78.57%,特異度為77.78%,見圖1、表3。

表3 HI、TVW、VI、LVBI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的ROC曲線參數(shù)
BD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復雜,臨床診斷主要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進行確診,但由于BD患者臨床癥狀多為主觀癥狀,且復雜多樣,難以進行針對性治療,導致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影響患者預后,因此需研究客觀指標輔助制定臨床治療方案,預估預后情況。
BD發(fā)病與遺傳、生活環(huán)境、心理感受、顱腦組織改變等多種因素相關,其發(fā)病具體機制尚未明確,近年來,較多研究分析BD與顱腦結構異常的相關性,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認為,BD患者通常存在小腦萎縮、側腦室增大等腦組織結構異常變化[10]。本文結果顯示,不良組患者HI、TVW水平均顯著高于良好組,VI、LVBI水平均顯著低于良好組。經(jīng)Logistic相關性分析模型分析,HI、TVW水平與BD患者預后呈正相關;VI、LVBI水平與BD患者預后呈負相關,提示頭部CT檢測腦結構指標與BD患者預后情況存在明顯相關性,HI、TVW水平越高、VI、LVBI水平越低,則不良預后發(fā)生風險越高。原因在于,顱腦組織中,如內(nèi)側前額葉組織,為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核心腦區(qū),與前額葉皮質(zhì)的纖維相聯(lián)系,且與調(diào)控情緒狀態(tài)產(chǎn)生的皮質(zhì)下結構如杏仁核具有密切聯(lián)系,且可參與人體自我、社會認知信息處理;頂葉組織為感覺統(tǒng)合組織,在人體學習理解新鮮、復雜事物中存在學習、傳遞信息等重要作用等,當顱腦組織發(fā)生明顯異常結構改變時,機體中腦脊液高香草酸等因子分泌水平異常改變,從而影響人體信息接收、信息傳遞、情緒變化、情緒控制等,導致顱腦功能異常,且常規(guī)治療BD的藥物中如輔助控制情緒穩(wěn)定類藥物均以調(diào)節(jié)患者激素等因子分泌、輔助鎮(zhèn)定等方式進行治療,而對于大腦組織結構異常引發(fā)的BD癥狀,常規(guī)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且停藥后復發(fā)風險高,因此BD患者難以達到良好預后情況[11-12]。
BD患者大腦組織結構異常改變程度對患者顱腦功能變化存在直接影響。本文結果顯示,HI、TVW、VI、LVBI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的AUC為0.970,敏感度為90.48%,特異度為94.44%,提示HI、TVW、VI、LVBI水平聯(lián)合預估BD患者預后存在較高預測價值。當HI水平≥4.41cm、TVW水平≥4.37mm、VI水平≤1.56、LVBI水平≤4.97時,說明BD患者大腦組織結構異常改變程度較嚴重,因此大腦組織結構異常引發(fā)的情緒控制障礙等癥狀嚴重,而常規(guī)藥物治療難以糾正其情緒控制障礙等癥狀,臨床需適當聯(lián)合電刺激等方式治療,以期輔助糾正大腦組織結構異常情況,促進大腦功能恢復,達到理想治療效果及良好預后。但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而BD患者分為狂躁相、抑郁相、緩解期,可能不同發(fā)作時期患者顱腦組織結構存在差異,本研究未對BD患者發(fā)作時期進行區(qū)分;另外,BD患者病程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未對病程與頭部CT評估腦結構結果進行關系分析,病程可能為影響腦結構的干擾因素之一,臨床研究可進一步嚴格控制以上因素,擴大病例數(shù),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頭部CT評估腦結構與BD患者預后存在密切關系,HI、TVW水平越高、VI、LVBI水平越低,則BD患者不良預后發(fā)生風險越高,HI、TVW、VI、LVBI聯(lián)合預測BD患者預后情況具有較高預測價值,可為臨床制定BD患者治療方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