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妮娜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眼科 745000
當前近視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近視也是青光眼的危險因素之一,近視的眼底變化可能使青光眼的診斷和處理變得復雜[1]。解剖學顯示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患者的眼軸表現為不斷延長、鞏膜變薄,嚴重者發生視網膜、后鞏膜葡萄腫、脈絡膜萎縮,從而誘發青光眼的發生[2-3]。青光眼是一組以視網膜視盤凹陷、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變薄為特征的視神經病變,加強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4]。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測量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的檢查方法,可根據低相干干涉光經過不同組織反射時間的延遲來測量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全層的厚度,可以對視盤參數進行具體的量化評估[5]。本文具體探討與分析了視盤OCT測量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用于近視人群青光眼診斷價值,以促進OCT的臨床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1年4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診治的近視人群87例,判斷為青光眼27例(青光眼組),占比31.0%。納入標準:年齡20~70歲;屈光間質清晰,眼壓<21mmHg(1mmHg=0.133kPa);最佳矯正視力≥0.6,雙眼差異≤0.2;屈光狀態檢查均為近視。排除標準:視網膜病變患者或葡萄膜疾病家族史患者;合并高危傳染性疾病者;非眼部原因引起的視神經和視野損害;妊娠期與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缺乏者;依從性不佳者。本研究得到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常規指標檢查 所有患者都給予屈光度、眼軸長度、眼壓檢查等,TOPCON全自動驗光儀檢查進行屈光度檢查,確定屈光度,然后折算成等效球鏡(Sphericale quivalent,SE),在檢查過程中確保柱鏡度數控制在±2.0D以內。采用眼科A/B超聲診斷儀測量眼軸長度,測量3次取平均值。使用Goldmann眼壓計測量眼壓,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 視盤OCT檢查 應用海德堡OCT成像儀,暗室內實施OCT檢查?;颊咂届o呼吸,瞳孔為自然狀態,采用1.0%托吡卡胺將瞳孔散至直徑約5mm,使用視盤掃描模式,被檢眼注視鏡頭內的固視點,患者下頜置于頜架上,包括4mm長的6個位置的掃描,間隔30.0°。以患者視盤處為核心,以6mm×6mm為采樣范圍,以7mm×7mm為掃描范圍,測定與記錄相關視盤參數,包括平均視盤面積、盤沿面積、視杯面積等。同時記錄所有患者的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側與顳側,同時計算平均厚度等。采用視盤OCT判定患者的青光眼發生情況,判定標準:黃斑區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復合體(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90μm[6]。
1.4 青光眼判斷標準 房角鏡檢查房角開放,多次視野檢查均為青光眼視野改變,無其他眼病史。按照視野平均缺損(Mean defect,MD)進行分期分析,晚期:視野平均缺損>-12dB;中期:-6dB≤視野平均缺損≤-12dB;早期:視野平均缺損<-6dB。
1.5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5.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兩兩對比方法為t檢驗與χ2檢驗等,診斷價值判斷方法為ROC曲線分析,P<0.05說明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兩組一般資料與常規檢查指標對比 青光眼組的性別、年齡、屈光度、眼軸長度、眼壓、體重指數等與非青光眼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2.2 兩組平均視盤面積、盤沿面積、視杯面積對比 青光眼組的平均視盤面積與視杯面積明顯高于非青光眼組(P<0.05),盤沿面積明顯低于非青光眼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均視盤面積、盤沿面積、視杯面積對比
2.3 兩組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對比 青光眼組的黃斑上方、下方、鼻側、顳側與平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都明顯少于非青光眼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對比
2.4 診斷價值 在87例患者中,視盤OCT判斷為青光眼25例,視盤OCT對近視人群青光眼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88.9%(24/27)和98.3%(59/60)。見表4。ROC曲線分析顯示視盤OCT診斷近視人群青光眼發生的曲線下面積為0.789。見圖1。

圖1 視盤OCT測量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用于近視人群青光眼診斷曲線下面積

表4 視盤OCT對近視人群青光眼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n=87)
現代研究表明,青光眼發生的主要原理是因為視神經的纖維受到擠壓導致軸漿流中斷,改變視網膜內環境,視神經供血量不足,可增加氧化氮和興奮性自由基數量,減少生長因子數量[7]。本研究顯示,在87例患者中,判斷為青光眼27例(青光眼組),占比31.0%;青光眼組的性別、年齡、屈光度、眼軸長度、眼壓、體重指數等與非青光眼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很難從常規指標對近視人群的青光眼患者進行診斷。當前也有研究發現近視人群后極部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變薄,且與屈光度正相關,但與眼軸長度的相關性則存在爭議[8]。
OCT是一種自動化、非侵入性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等特征,可以對原青光眼視盤結構的改變提供客觀的依據,可以較好地區別正常者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特別是視盤OCT能夠實時地顯示視神經乳頭、視網膜神經纖維層、黃斑的橫斷面圖像,對常規檢查不能發現的早期神經纖維層的缺損具有重要的意義,還可定量地測定各結構的參數和變化情況[9]。本文結果顯示,青光眼組的平均視盤面積與視杯面積明顯高于非青光眼組(P<0.05),盤沿面積明顯低于非青光眼組(P<0.05)。從機制上分析,正常人眼視盤的大小和形態是不一樣的,青光眼視神經損害的物質基礎是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其軸突的病變,青光眼視盤形態學改變早于視野改變。OCT可以在特征性青光眼視野缺損之前即監測到青光眼的發生,從而為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視盤盤沿面積減少、平均視盤面積與視杯面積增加是青光眼視盤形態學改變的主要特征,且視野缺損與視杯面積和杯盤比有相關。
本文結果顯示,青光眼組的黃斑上方、下方、鼻側、顳側與平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都明顯少于非青光眼組(P<0.05),表明青光眼患者多伴隨有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減少。從機制上分析,青光眼會導致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功能出現異常,伴隨有視乳頭、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結果的變化,最終導致視野的喪失。視盤OCT可以觀察到眼部微米級解剖形態的改變,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的優點,從而可有效檢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的變化[10]。
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是由神經纖維層排列組合而成的,包括軸突、Muller細胞、星狀神經膠質細胞等,特別是很多視網膜神經纖維束(Retinal nerve fiber bundle,RNFB)在視神經乳頭上聚集構成。本文結果顯示,在87例患者中,視盤OCT判斷為青光眼25例,視盤OCT對近視人群青光眼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88.9%和98.3%,ROC曲線分析顯示視盤OCT診斷近視人群青光眼發生的曲線下面積為0.789。從機制上分析,視盤OCT能對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進行更為準確的測量,從而盡早發現視神經損害,促進早期檢出青光眼[11]。本研究由于經費投入太少,沒有納入其他方法進行對比分析,且測量的指標比較少,調查的總體人群比較少,也沒有納入健康人群分析,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
總之,OCT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等特征,青光眼患者多伴隨有黃斑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與盤沿面積減少、平均視盤面積與視杯面積增加與,視盤OCT對近視人群青光眼的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