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英 平月紅 張小琴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江蘇省無錫市 214000
心臟瓣膜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臟病種類,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心悸、乏力及疲勞等臨床癥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日常活動,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當前,臨床對于心臟瓣膜病的治療主要以心臟瓣膜置換術為主,不但可以有效解決血液循環障礙,改善患者不適癥狀,還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更多生存獲益[1]。然而,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術后需終身口服抗凝藥物進行抗凝治療,且需面對多種遠期并發癥或再次手術的可能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帶給患者極大的心理負擔,影響治療配合度及服藥依從性,延緩術后康復進展[2]。為此,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以減輕患者術后自我心理負擔,使其能夠積極面對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共情護理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體會他人情緒并與之進行交流,以緩解他人負性情緒為目標的護理干預方式,在臨床多個疾病護理中均得到廣泛應用[3]。治療性溝通是一種基于人際溝通與心理學的認知行為干預方法,在促進情緒狀態的改善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均具有顯著應用效果[4]。上述兩種基于溝通的行為干預方式在臨床多個疾病護理領域單獨應用均取得較好效果,但兩者共同應用是否具有一定協同效果尚有待深入研究。鑒于此,本次研究將共情護理與治療性共同聯合應用于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觀察其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在我院心臟外科收治的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中抽取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瓣膜性心臟病臨床診斷標準[5],擇期進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術后規律接受抗凝治療。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及肺功能不全者;合并語言、視聽、精神及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采用拋硬幣法將112例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23~66(44.86±8.96)歲,疾病類型: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25例,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31例。研究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25~65(45.25±9.32)歲,疾病類型: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23例,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33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測、用藥及出院指導等常規圍術期護理干預。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共情護理與治療性溝通,具體內容如下:(1)共情護理。護理過程主要分為護理人員對患者狀態與情感的感覺、護理人員對患者狀態與情感的理解、患者感覺到護理人員的共情三個過程,內容如下:①做好術前訪視工作,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應用共情技巧,并于患者接受麻醉前將手術主要步驟告知患者,以緩解其對手術的緊張心理;②術后查房時,對患者狀況進一步詢問,并對患者術后感受耐心傾聽與體會,留意患者表情、眼神動作等,明確其心理狀況,并通過眼神、面部表情等肢體動作對其術后感受表示理解;③術后住院期間為促進患者康復,醫院會對探視人員進行限制,在此期間患者需繼續接受藥物或其他治療,可能會發生身體不適,易發生治療依從性降低等情況,對此護理人員可采用溫和的語言對患者孤獨心理及身體不適表示理解,對存在孤立感的患者,告知家屬在探視時對患者進行鼓勵,以消除患者孤獨感,對身體不適患者向其耐心解釋身體不適的發生原因,并給予鼓勵與安慰,在治療時采用分散注意力法是患者心情得到放松,從而提高治療與護理配合度。(2)治療性溝通。結合患者治療方案、病情情況確定干預時間與次數,一般每次干預時間在0.5~1h,共干預4~6次,盡量避免在患者進餐、休息、護理、治療及檢查時進行。①交際性溝通(首次溝通)。于患者入院后當天進行首次交際性溝通,對患者病史、一般資料以及社會背景進行熟悉與了解,通過與患者的一般性交談建立治療性關系;并與陪護人員或家屬進行交流,對患者思維方式、性格特點進行初步了解,以便于對患者負性情緒的識別。②評估性溝通(第2~3次溝通)。在完成交際性溝通明確治療性關系后與患者進行評估性溝通,了解患者對治療方式、疾病等內容的態度及掌握程度,期間鼓勵患者表達現在及以往的想法、觀念,對蘊含的負性思維進行識別,同時明確并詳細記錄其存在的認知問題,在對患者負性思維進行識別時可采用啟發式提問或直接提問等方式,提問時機可選擇在患者情緒出現反應時,以了解其心態變化及看法等。若在第2次溝通過程中即明確患者存在的認知問題,則無需開展第3次溝通,可直接進入下一階段(治療性溝通),評估性溝通結束后,對患者病治療經過、病史等情況進行了解為準備治療性溝通做準備。③治療性溝通(第4~6次溝通)。根據評估性溝通制定治療性溝通主題與方案,并在治療性溝通過程中圍繞主題融入認知與行為療法,采用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效率,如對于存在過分夸大疾病對自身生活影響等主觀想法的患者,可采用疾病相關知識講解,幫助樹立對抗疾病信心的方式進行干預,對于存在治療會導致家庭貧困等極端想法的患者可通過舉例反證方式對其想法進行糾正。
1.3 觀察指標
1.3.1 自我負擔。采用Cousineau等[6]研制的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進行評價,量表包含經濟、情感及身體3個維度10個條目內容,每條目分值1~5分,總分值10~50分,得分與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呈正相關。
1.3.2 應對方式。采用沈曉紅等[7]修訂漢化的醫學應對問卷(MCMQ)進行評價,問卷包含屈服、面對、回避3個維度20個條目,各維度得分與患者該種應對方式突出程度成正比。
1.3.3 生活質量。采用浙江大學李魯教授等[8]翻譯的中文版SF-36健康調查量表進行評定,量表包含精神健康(MH)、情感職能(RE)、社會功能(SF)、活力(VT)、總體健康(GH)、軀體疼痛(BP)、生理職能(RP)、生理機能(PF)8個因子,每個因子原始分轉換后分值范圍0~100分,量表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2.1 SPBS評分 干預后,研究組各維度SPBS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PBS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2.2 MCMQ評分 干預后,研究組屈服、回避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面對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MCMQ問卷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2.3 SF-36評分 干預后,研究組SF-36量表各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分)
3.1 共情護理聯合治療性溝通可有效緩解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自我負擔,改善應對方式 心臟瓣膜置換術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前癥狀,但該術式仍屬于外科四級類手術,具有手術風險高、過程復雜、創傷大等特點,加之手術費用高、術后需終身接受抗凝治療等因素常導致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自我心理負擔,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報道指出[9],過度的負性情緒不但在心理上帶給患者痛苦,還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導致疾病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增加不良反應或延遲康復進程。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疾病、創傷等重大應激事件時的自我認知與行為過程,有研究指出[10],個體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應激事件或困難,其心理負擔越輕,反之,以逃避、放棄等消極方式應對則會加之自身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增加自我心理負擔。本次研究對共情護理與治療性溝通干預下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自我負擔、應對方式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MCMQ量表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共情護理與治療性溝通可有效緩解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自我負擔,轉變應對方式。周文靜等[11]2020年選取135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共情護理配合治療性溝通干預,取得的結論與本文結果類似。分析原因在于:(1)共情護理干預下,通過溝通、傾聽等方式護理人員可以明確患者內心擔憂,并采用尊重的方式表達其對這種擔憂的理解,這種方式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紓解渠道,并使其獲得心理支持;在對患者負性情緒表示理解的同時,通過應用共情技巧采用因人制宜、換位思考的方式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降低自我負擔感,從而更好地面對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護理人員通過治療性溝通對患者產生負性情緒、出現自我負擔的原因進行明確,并進行針對性認知與行為干預,從而改善患者自我心理負擔與應對方式。
3.2 共情護理聯合治療性溝通可有提高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生活質量 心臟瓣膜病患者一般病程較長,長期遭受疾病折磨,受心功能降低影響,患者生活與工作能力均有所下降,此外手術治療費用較高,經濟負擔沉重,加之部分患者缺乏疾病了解,擔憂術后康復效果,往往需要承受較為沉重的心理負擔,生活質量嚴重降低[12]。周樹巖等[13]研究指出,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生活質量狀況較差,幫助正確認知疾病及治療,以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SF-36量表各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共情護理聯合治療性溝通可有提高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生活質量,與武曉燕等[1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在于:(1)通過共情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以同理心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從患者角度出發,尊重、理解患者,主動、積極地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表述自身需求、想法及感受,產生共鳴,從而使患者意識到護理人員的尊重、關懷與理解,進而促進負性情緒疏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以積極、正向的語言與行為影響、引導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康復治療,進而促進術后康復進展,提高生活質量。(2)在治療性溝通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運用專業技能及知識,通過溝通、解答疾病相關問題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程度,促進負性情緒改善,樹立積極面對疾病的信念;在循序漸進的溝通過程中,采用特殊溝通技巧以患者為中心,引導其對身心狀態進行調整,患者情感與自尊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改善應對方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聯合治療性溝通可以有效緩解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改善應對方式,促進生活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