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鈞 胡秋蓉 朱 政 吳璐璐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1 變態反應科 2 呼吸內科,廣東省廣州市 510120
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具有較高的發生風險,臨床對呼吸科醫生數量及工作技能均有較高的要求,故呼吸科需展開相關教學工作,以幫助臨床培養更多人才[1-2]。傳統講授式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帶領學生被動學習相關知識,該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實習生理論知識成績,是臨床目前呼吸科常用教學方法[3-4]。然而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實習生學習興趣,導致實習生難以熟練應用相關知識,故在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方面仍存有局限性[5]。支氣管哮喘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對此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基于臨床工作需求,將支氣管哮喘及其鑒別診斷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學中,再指導實習生模擬真實情境,引導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旨在為呼吸科教學提供思路。鑒于此,本文通過對74名呼吸科實習生進行隨機分組對照,分析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的應用價值。信息示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月—2022年4月我院呼吸科實習生74名。納入標準:(1)均為呼吸科專業實習醫生;(2)實習生簽署知情同意書;(3)實習生依從性較佳。排除標準:(1)多次曠課者;(2)中途退出培訓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7名。對照組中男23名,女14名;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3.18±0.54)歲;文化水平:大專5名,本科26名,碩士及以上6名。觀察組中男21名,女16名;年齡19~25歲,平均年齡(23.09±0.57)歲;文化水平:大專7名,本科22名,碩士及以上8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由教師將本節課所學內容制作成課件,按照課件講解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并以支氣管哮喘為例,講解其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等,實習生記錄筆記,課后復習;由教師帶領實習生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等,帶領實習生總結病例特點,并制定相關治療措施,再由教師指出問題,留置課后作業。觀察組采取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法:(1)案例選取:由教師帶領實習生收集、篩選喘息樣發作疾病經典病例,并針對所選病例,教師采用文字描述、觀看錄像等方式進行教學,并以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創設出與實際相接近的場景。(2)具體實施:①課前預習:課前向實習生提供支氣管哮喘及鑒別診斷的經典案例,由實習生自我學習,借助書本、互聯網等方式學習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相關治療措施等,并整理匯總學習中遇到的難點。②以支氣管哮喘為例展開理論知識學習:課中教師首先以支氣管哮喘為例,引導實習生依據自我內容概述喘息相關疾病的理論知識,之后教學采用PPT、圖文結合等方式強化宣教內容,強化理論知識。③以支氣管哮喘為例進行情景模擬:圍繞病例提出問題(發病機制、臨床癥狀、診斷方法、治療方案等),由實習生代入問題模擬真實情況,由實習生自行選擇扮演患者、醫生、護士、家屬等角色,以患者角色為主線,醫生詢問患者病史、體征,并進行體格檢查等,向上級醫師匯報情況,制定診療措施;患者輔助病史詢問中的匯報和配合相關檢查,家屬做輔助補充說明;護士感受醫囑是否清晰明了,待確認醫囑后執行;實習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各個角色,在情景模擬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④總結:最后選實習生代表2~3名實習生反饋學習內容,分享本節課所獲得的知識,再由教師觀察錄像,詳細記錄每名實習生表現,對表現較好給予鼓勵,分析并總結實習生薄弱環節和易出現錯誤知識點,以此為據布置課后作業。兩組均實習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學習效果、思維能力及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1)學習效果:于實習前、實習3個月后由教師統一對所有實習生展開考核,考核內容、時間完全一致。考核共包括理論成績(30分,含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哮喘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等)、臨床實踐技能成績(70分,含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制定診治方案等)兩個部分,分數越高則實習生學習效果越佳。(2)思維能力:于實習前、實習3個月后采用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量表(CCTDI)[6]評估,共7個維度,包括尋找真相、求知欲、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批判思維的自信心、認知成熟度,每個維度10條目,每個條目評分最低1分、最高6分,每個維度均為10~60分,總分范圍70~420分,負性評判性思維(<210分)、中等(210~279分)、正性(280~349分)、正性較強(≥350分)。(3)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實習3個月后分發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847,重測效度為0.859,包括實習生能否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能否激發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教學質量等,共100分,不滿意:≤60分;基本滿意:61~89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學習效果 實習前,兩組理論考核成績、臨床實踐技能成績及總成績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習后,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臨床實踐技能成績及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習效果對比分)
2.2 臨床思維能力 實習前,兩組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習后,觀察組中尋找真相、求知欲、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等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思維能力對比分)
2.3 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 觀察組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32,P=0.022<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對比[n(%)]
呼吸系統疾病發病風險較高,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臨床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故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優秀呼吸科醫學人才至關重要[7-8]。然而傳統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枯燥,教師多以口頭講解的方式傳授知識,難以滿足信息時代實習生的多維度學習需求,且知識結構碎片化,致使臨床實習生難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架構,影響學習效果[9-10]。同時,傳統教學難以激發實習生學習興趣,限制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機會,不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診治疾病中仍存有局限性[11]。
而案例教學法以實習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典型病例為先導,將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知識和相關實踐操作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實習生,以此提高教學效果[12-13]。本文結果顯示,實習后,觀察組學習效果、臨床思維能力評分、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用于呼吸科實習生教學中在提高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方面意義重大,且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原因在于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以支氣管哮喘及其鑒別診斷的經典病例為先導,實習生課前進行相關預習,了解所學知識,并記錄難點,方便課堂中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為實習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奠定良好基礎。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強調課堂中借助PPT、圖文結合等方式強化教學內容,提高實習生理論考核成績[14]。同時,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為呼吸科實習生提供相關經典病例,并圍繞經典病例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再由實習生代入問題選擇角色模擬真實情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調動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夠提高實習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實習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至關重要。實習生進入案例中的角色,由教師引導實習生完成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診治等操作,可有效提高實習生實踐操作能力,且實習生體驗不同角色,能夠引導其身臨其境從多角度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拓展、豐富實習生的臨床思維,進而有效提高實習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實施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在實習生完成情景模擬后,教師點評實習生診治方案的合理性和準確性,總結實習生薄弱環節和易出現錯誤知識點,能夠促使實習生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質量,對于未來培養出新時代合格呼吸科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15]。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中案例形象較為鮮明,且來源于現實的病例材料,通過情景模擬,能夠充分調動實習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挖掘實習生潛能,故實習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喘息樣發作疾病案例教學用于呼吸科實習生教學中效果良好,能夠提高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更好地幫助其掌握理論知識,增強臨床實踐操作能力,且實習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