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宇

一些用人單位為了營銷和擴大宣傳,強制要求員工轉發工作信息。
前不久,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則“職工不轉發朋友圈被罰1 萬元并開除”的案例:2017年,某婦產醫院開展員工微信朋友圈推廣活動,該醫院駕駛員陳某因未按要求轉發相關鏈接,被扣除工資1 萬元,并被解除勞動關系。陳某通過法律途徑維權。最終,法院判決該醫院補發陳某工資,并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
陳某的遭遇引起熱議的背后,是不少勞動者對用人單位強制要求轉發工作信息行為的不滿。微信和朋友圈本是個人的社交場所。一些單位為了營銷和擴大宣傳,而強行征用員工朋友圈的做法,讓人心生反感。
強行征用員工朋友圈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劉女士在河北石家莊某大型超市工作,按照超市要求,她經常需要轉發促銷信息到朋友圈,“現在很多朋友把我屏蔽了,感覺自己像微商似的。”劉女士打算再申請一個微信號,專門用來發工作信息。“朋友圈是很私人的空間,偶爾轉發幾條工作信息可以理解,但是強制要求轉發讓人反感。”
更有像某婦產醫院那樣過分的企業,將轉發情況與收入和職業發展掛鉤,對員工轉發內容、發圈頻次、點贊數甚至個人頭像作出要求,未達到要求就扣工資、通報批評,乃至解除勞動合同等。對此,不少員工雖然反感,但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忍氣吞聲,默默完成這份“分外的任務”。
“職工是否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工作信息,應當遵循自愿原則。”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雁峰說,要求職工在個人朋友圈轉發工作信息,或涉嫌侵犯隱私權和言論自由。
根據勞動合同法,未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工作信息并不是扣除工資的合法理由。同時,用人單位終止和解除勞動合同也須有充分的法定解除理由。若用人單位事先并未在勞動合同中與職工明確約定轉發工作信息的崗位職責,那么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就不符合法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侵犯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負責審理駕駛員陳某案件的重慶法院認為,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是用人單位制定或修改某些重大事項時的必經程序,尤其是在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重大事項時,應當經過上述程序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該案中,陳某所在醫院制定的微信鏈接推廣活動,涉及勞動者報酬和微信朋友圈的個人生活,屬于直接涉及勞動者相關利益的制度,但該制度系單方要求,未經上述程序,不具有合法性。
“若因未轉發信息而被降薪或解雇,勞動者應檢查勞動合同中是否有關于此類行為的規定,如果沒有明確規定,應及時向當地勞動仲裁部門申請勞動仲裁。”張雁峰提醒道。
員工在微信朋友圈內轉發工作信息,有一定的傳播效果,且成本較低。但品牌和產品宣傳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此種方式影響的人群有限,同時還有侵犯職工私域流量的嫌疑,令企業承擔一定的法律和道德風險。
通常而言,品牌美譽度高的單位不會強制要求職工轉發工作信息。恰恰相反的是,職工會因認可所在單位的產品或理念,主動轉發以示認同,這是值得用人單位思考和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