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
初秋,小雨淅淅瀝瀝,皖南的山川草木、田間陌頭碧綠如洗,真是“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在一處荷塘邊,一位小麥膚色、笑眼彎彎的干練女子熱情地招呼大家進屋喝茶。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龍女”陳貞。
陳貞,70 后,黃山區焦村鎮五豐源專業種養合作社的掌門人。20 世紀90 年代末,陳貞走出大山,在江蘇南京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獲得第一桶金后,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她放棄優厚的待遇回鄉創業。
2016 年,陳貞將家鄉的土壤、水樣送檢后,數據顯示,這里可以種養出真正的有機農產品,于是她風風火火地干起來。誰料問題很快出來了。土壤內含沙量較多,水分容易流失,不利于水稻、小龍蝦的生長,怎么辦?陳貞帶領著她的團隊潛心鉆研、反復試驗,終于攻克了這個關鍵的難關。
合作社好容易取得一些成績,三年的疫情和2020 年7 月的大水卻差點壓垮了陳貞。好在踏實勤勞的丈夫焦宗奎是陳貞最堅強的后盾。陳貞動情地說:“在回來之前老焦還是個白面書生,回來做農民后,皮膚明顯曬黑了,人也蒼老了許多。”在合作社最困難的時候,老焦說:“只要我們夫妻在一起,齊心慢慢干,以后生活不會差。”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陳貞創業最大的底氣。
家人的理解、各級領導的關心、黨和政府的扶持,讓五豐源專業種養合作社日益壯大,也讓生于斯長于斯的陳貞顯示出徽商的“徽駱駝”精神和格局。她秉持“取之于田,用之于民”的觀念,除了流轉1400 余畝核心產地以外,五豐源在開墾荒地、農事作業等方面,還采用“誰有時間、誰會做,就用誰”的原則,解決了當地留守民工再就業問題。
在五豐源的種養示范帶動下,當地稻漁種養面積已擴大到3000 多畝,年產優質小龍蝦5 萬公斤、螃蟹1.5 萬公斤、優質水稻400 萬公斤,年產值達1000 萬元以上。合作社帶動1300 多戶農民年增收超過100 萬元,有效發揮了“龍頭”示范作用。
致富不忘公益,合作社常態化開展巾幗愛心助學、扶貧濟困等公益活動,向脫貧戶捐贈雞苗,向紅十字會捐大米,為卡點捐抗疫物資,關愛困難學生和患病婦女等。陳貞因此榮獲全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安徽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陳貞知道,公司未來的發展和企業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五豐源合作社員工呈年輕化態勢,這是新時代、新農村未來發展的新鮮血液,更是五豐源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的具體體現。陳貞希望能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來滋潤五豐源的文化土壤,提升新時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從而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也為員工帶來更好的收益。
室內,大家品嘗著生態園荷塘里生長的軟糯甘甜的菱角;窗外斜風細雨,成群的白鷺在水田里悠閑覓食。這一切,莫不展現出五豐源稻漁植養后生態環境的良好。陳貞自信地說:“未來三年,五豐源的目標是產值過億。”
稻漁植養是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方法,無污染和有機植養的結合,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新時代農民提升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希望在中華大地鄉村振興的潮頭上,有千千萬萬個像陳貞這樣的“小龍女”激流勇進,造福桑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