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步行是最合適的身體活動之一。但是,每天走多少步才能有健康獲益?怎樣走路才不傷膝蓋?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怎么說。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發表的一項分析提示,每天走8763 步和7126 步的時候,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風險分別最低。此外,在步頻(步行快慢)方面,與低步頻相比,中高步頻可帶來額外的生存益處。如果將低步頻改為中高步頻,全因死亡風險會進一步降低,且不受步數影響。簡單來說,跟慢走相比,走快一點更有好處。
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孫魯寧建議,走路的步數不是越多越好,要因人而異,適度的運動量才是最好的。對于那些平時沒有多少運動的人來說,走路過多很容易導致膝蓋受傷和膝蓋疼痛。特別是一些肥胖的人,體重過重,關節容易磨損。如果走得太多,關節的磨損程度會增加,引起膝關節疼痛。當然,走得太多也會走出滑膜炎、半月板損傷、足底筋膜炎這三種疾病。導致膝蓋出現輕微腫脹、疼痛,走路有時會“咯噔咯噔”響;上下樓梯或者下蹲時關節不穩、軟弱無力等;如果你是暴走一族,早上起床時就會發現腳底刺痛,足跟內側有明顯壓痛,走路時也開始有疼痛感。平時生活中,如果在運動時感到不適,請及時停止,避免過度運動。

快走雖好,但也不要盲目快走,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一定要循序漸進,先慢慢起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來調整,走路過程中如有不適,一定要及時停止。另外,走路的正確姿勢也非常重要,如果姿勢不對,走路多了反而會加重關節的疼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劉強介紹了一套“無痛走”的要訣,通過走路姿勢的訓練,充分發揮鞋和肌肉的保護作用,減輕走路時膝關節的反沖力,從而減輕甚至消除疼痛。
要訣1:改正“外八”。走路時,保持雙側腳尖朝向正前方,雙腳分開的距離與骨盆距離相同。
要訣2:亮出鞋底。前腳落地時,腳跟輕盈著地,向前亮出鞋底。
要訣3:邁開大步。走路時邁開大步,雙臂甩開。
要訣4:蹬地有力。后腳離地時,做到蹬地有力。
要訣5:換雙“好鞋”。選擇合適的鞋子,比如慢跑鞋,能夠緩沖走路時的地面反沖力,從而保護膝關節。應每半年檢查一下自己的鞋,如果出現后跟磨損、足跟窩向某一側塌陷、鞋底或鞋跟彈性明顯降低等情況,就要更換新鞋。
要訣6:強健肌肉。腿前面的肌肉,也就是股四頭肌,是最能保護膝關節的肌肉。經常進行勾腳抬腿練習,有助于保持甚至增強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