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隴南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實施“四強”行動,做深做實“五量”文章,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首戰一季度,力拼開門紅”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聚焦“穩一產、增二產、補三產、保底線”目標,全面落實一季度穩增長工作方案,全市經濟運行整體發力、量質齊升、好于預期,實現首季“開門紅”。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8億元,增長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重點工作評價、經濟增長貢獻排名全省第6位,為圓滿完成“雙過半”“全年旺”各項目標任務夯實了“穩”的根基、積蓄了“進”的后勁、總結了“優”的經驗、注入了“贏”的信心。
打好主動仗,拼出經濟發展一路“春光”。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扎實推動省上“47條”穩經濟政策措施落地落細,制定出臺促進經濟穩中有進系列政策措施,助力經濟發展實現“開門紅”。緊盯目標抓調度。堅持周分析、月調度、季評價、年考核,制定落實省市經濟工作會議和經濟運行調度會議主要任務責任清單、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任務清單,開展全市重大項目觀摩活動,全方位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實現以周保月、以月保季。千方百計擴投資。重點調度“三個清單”項目、預算內資金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全力加快建設進度,一季度全市固投增長15.7%、工業固投增長173%。省政府下達2023年第一批專項債券額度28.35億元,同比增長89.13%,實現了債券資金爭取重大突破。多方發力暖市場。舉辦二手車讓利補貼、商品房促銷讓利月、地災搬遷點家電補貼等系列促銷活動,支持汽車、房地產、建材、裝飾、家電、家具、商超等企業加速釋放消費潛力。20戶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7億元,同比增長12.2%,實現利潤總額1.5億元,同比增長70.9%。搶抓農時備春耕。落實春耕生產補助資金2.07億元,發放涉農貸款10.5億元,暢通農資調運渠道,農資價格平穩、供應充足,冬小麥播種面積123.7萬畝。生豬、牛、羊出欄分別增長4.5%、7.2%、14.7%,蔬菜總產量16.4萬噸、同比增長4.4%,一產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15億元、5.7%。
搶抓機遇期,建設“一核三帶”南向通道。緊緊抓住“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有利契機,奮力建設甘肅向南開放的新通道、新平臺、新窗口。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城市群,持續構建多層次互聯互通交通運輸網絡,蘭渝鐵路共計發送旅客53萬人次,同比增長27.8%,發送貨物8.9萬噸,同比增長14.9%。隴南機場起降機次1208架,旅客吞吐量8.86萬人次,同比增長14%。加強與天水、慶陽、平涼、定西、甘南等地的戰略合作,盯緊有條件可做、有基礎可為、有潛力可挖的領域,不斷拓寬農業、制造業、商貿物流、金融、文旅康養等方面的合作渠道和發展空間。加快“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探索培育森林碳匯、生態循環農業、道地中醫藥產業、文旅康養等綠色產業,全面落實河湖林長制和長江“十年禁漁”,抓緊實施秦嶺西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建設項目,健全完善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項目建設,為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找準突破口,掀起“四強”行動最強攻勢。大力實施“四強”行動,對一些重大項目、重點任務、重要事項,狠抓落實不松勁,奮發有為不懈怠,以充分發展促進平衡發展,推動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突破。拓存創增強工業。組織專班力量,督促重點企業領指標、扛任務,“一企一策”解決企業困難問題,做好煤電油氣運等要素保障,白酒、水泥、鐵合金、有色金屬、電力生產等支柱行業有效支撐工業快速增長,拉動二產增長7.6%,增速列全省第3位。靶向施策強縣域。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促進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示范行動,高標準打造城市建設精品工程,穩步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兩當縣、康縣在全省23個文旅賦能型縣區考核中,排名全省第6名、第8名,隴南經濟開發區考核排名全省第5名,連續兩年評定為“優秀”。精準突破強科技。緊抓龍頭牽引,加快突破有色冶金、特色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瓶頸,推薦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35家,審核推薦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14項,落實2023年科技政策獎補資金725萬元。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7.7億元。在油橄欖科技創新聯盟高效運作的基礎上,成立了茶葉科技創新聯合體,組織論證凝練項目8項,努力在油橄欖、茶葉等支柱產業科技創新賽道上實現趕超進位。
扭住關鍵點,繪就“三城五地”奮進圖景。始終堅定不移推進“三城五地”建設,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奮楫篤行、再續精彩。全力以赴抓項目。以項目建設論成敗,努力儲備好、爭取好、實施好大項目、好項目,全市共謀劃實施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088個,年計劃投資441億元,項目個數、年計劃投資同比增長45.5%、24.2%。天隴鐵路全線開工,武九高速實現區間通車,和昌高速、橄欖新城、萬象大景區、西和縣調水工程、景禮高速、康略高速、白龍江文縣碧口至罐子溝航運工程試驗段等一批重大項目順利開工復工,一季度在建項目564個,開復工率51.8%,完成投資71.8億元,季度投資完成率139.4%。不遺余力抓產業。推動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全力打好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收官戰,建設“一縣一園區”特色農業產業園,以牛羊豬等規模養殖業為牽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花椒、核桃、油橄欖、中藥材等精深加工為牽引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價值提升。推動傳統優勢工業提級轉型,健全完善領導包抓聯、工業專班、“六必訪”等制度,落實商貿企業扶持獎補和紓困政策,由34名市級領導和30名縣級干部包抓聯141戶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幫助企業紓困發展。實施市列重點工業項目43個,總投資226.7億元,紅川酒業1.2萬噸純糧原漿白酒、雄偉萬利循環生態新材料一期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推動文旅康養產業提檔升級,兌現2022年以獎代補和項目補貼資金2635萬元,扎實推進青龍山大景區、禮縣三國文化產業園等55個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推動新興數字產業提速崛起,全市網店數量穩定在1.4萬家,依托海爾卡奧斯,上線工業互聯網可視化平臺及“隴南油橄欖”小程序,實施阿里巴巴智慧農業項目,隴南祥宇、隴南田園、隴錦園3家試點企業實現溫濕度、光照度等數據實時采集。武都裕河、文縣碧口2個茶葉基地監測點農業物聯網建設完成。千方百計抓招商。以招商引資論英雄,引進落地了一批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的企業,形成了大引資引大資、大招商招大商的火熱局面。堅持突出產業鏈招商,完善招商圖譜,精準對接五個“500強”企業開展招商,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加快實施與央企在新能源、抽水蓄能、重大基建等領域的合作項目,持續放大合作效應。一季度全市新簽約招商引資合同項目40個,簽約資金84.49億元,同比增長208.5%;實現省外到位資金44.76億元,同比增長51.32%;新簽約項目已開工40個,開工率100%。多措并舉抓消費,持續開展家裝建材、特色餐飲、假日大集等促銷活動,搞活“夜間經濟”,“萬券齊發”、多方蓄力提升消費活力,電商賦能“流量”變“增量”,傳統線下商家1248家入駐隴南電商平臺,累計銷售額11.46億元,同比增長11.5%。舉辦“我和四季有個約會”——“車窗外的春天”等文旅推介活動,各縣區選準“爆點”,精心策劃包裝,培育了一批消費熱點,累計接待游客360萬人次、增長105%,旅游收入18.94億元、增長103%。
下好先手棋,辦好暖心滿意民生實事。始終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努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加大就業幫扶力度。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42565人,發放崗位補貼6683萬元,新增1萬名農村“雙協”管理員,每人月均發放1000元。深入挖掘本地就業潛力,11.04萬富余勞動力通過參與市內重大項目建設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輸轉勞動力45.6萬人。全面實施5G+智慧健康工程。加速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市公共衛生應急中心建設。抓好重點人群醫療救治、醫療物資和藥品儲備等工作,老年人疫苗接種完成省上下達任務。謀劃確定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建設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等10件市列民生實事項目,統籌省列民生實事項目,制定實施方案,靠實工作責任,一體推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