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福年

2022年以來,山丹縣圍繞“發展提速、結構優化、特色突出、貢獻增大”的目標,立足縣域實際,精心謀劃、大膽實踐,全力推動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見行見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靶向施策抓產業。立足馬鈴薯、飼草、肉羊等產業基礎,建成油菜制種核心示范基地0.68萬畝、肉羊養殖基地5處、肉牛養殖場3個,全縣馬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萬、4.38萬和176.94萬匹(頭、只),馬鈴薯和飼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35.3萬畝(含馬場),一產增加值達21.71億元。
(二)搶抓機遇破難題。結合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完成39個發展類村莊規劃,建成集中安置點13個,搬遷安置5639戶,打造鄉村建設示范點6個,農村群眾持續向中心鎮村和縣城集聚發展。
(三)項目為要補短板。整合資金4.23億元,實施道路改造提升、產業基地建設等項目159個,創建省級示范鎮1個、省市級示范村30個,改造前庭后院1700戶,新建高標準農田2萬畝,建成污水處理站6座。全力推進山丹河上游河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努力實現山丹人民多年以來渴望“救命水”的夙愿。
(四)鞏固成果促增收。持續加強防返貧動態監測,識別監測對象493戶1382人,穩定消除風險45戶108人,剩余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全面落實惠農補貼、產業分紅、公益性崗位等政策措施,組織輸轉勞動力6.4萬人,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0元、增長6.7%。
(五)加快改革添動力。大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改革試點工作,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陳戶鎮寺溝村黨建引領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破零”,截至目前增長到30萬元的經驗模式在張掖市推廣。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現代農業、科技轉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基礎薄弱,與當前農業生產發展不相適應,特別是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功能逐漸弱化、基礎配套設施不全、保障能力不強。
(二)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種養產業鏈尚未完全形成,馬鈴薯、蔬菜、油菜等特色種植多而散,肉羊、肉牛等畜禽養殖聚合效應差,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不夠,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
(三)鄉村建設效果不夠明顯。部分鄉村規劃和建設不夠科學合理,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缺乏系統性、整體性。鄉村建設與自身特色、資源、文化和周邊環境融合不夠充分,特色亮點還不突出,示范帶動效應還不明顯,創建力度有待提升。
(四)龍頭企業帶動不夠有力。大部分龍頭企業產業化層次較低,品牌化、標準化、市場化建設方面水平不高,區域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風險抵御能力弱,帶動農戶發展能力較弱。
(五)自我發展能力有待加強。沿山群眾受客觀條件制約,接收新技術新事物能力弱,創業技能不強,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群眾在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化程度高的新興產業的參與度。
三、對策建議
(一)壯大五大產業,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深入推進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倍增行動,著力培育壯大五大富民產業,持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是做優馬鈴薯產業。加強與山東九佳生物科技公司、中農發集團等企業的合作,加快生物全自動智能化馬鈴薯及蠶豆加工項目進度,高標準建設國家區域性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著力打造馬鈴薯全產業鏈。二是做精肉羊產業。不斷提升現代肉羊融合發展產業園帶動力,持續壯大西街村、城西村等養殖園區,創建共享牧場8個,建設屠宰精深加工、活畜交易市場、農業產業信息平臺,著力構建肉羊全供應鏈。三是做深飼草產業。支持天澤農牧等龍頭企業做靚山丹飼草品牌,大力推進西部飼草基地項目建設,加快完善飼草加工、流通和配送體系,建設優質飼草基地30萬畝以上,打造飼草產業園。四是做強蔬菜產業。以陳戶鎮寺溝村高原夏菜基地為主,依托鑫璽農工商貿等蔬菜加工企業,建成供港澳蔬菜萬畝基地1個、千畝基地5個、百畝基地20個,輻射帶動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以上,形成訂單種植、需求加工、定向銷售等為一體的蔬菜產業鏈。五是做靚孕馬產業。扶持天馬科技、龍騰科技等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進海南海澳會等企業打造馬文化產業園,帶動馬匹飼養規模穩定在2萬匹以內,推動孕馬養殖、旅游觀光等業態融合發展。
(二)突出四個支撐,全力打造鄉村建設示范樣板。堅持“四集中”模式,以S590、S315、G312沿線為主,結合生態地災避險搬遷項目,有序推進鄉村建設。一是強化示范引領。以縣城為中心、39個發展類村莊和重要節點村為重點,爭創國家級示范鎮1個、國家級示范村4個、省級示范村10個,打造示范節點村7個,搬遷安置群眾1236戶,騰退復墾1000畝,統籌解決好產業配套、就業幫扶等需求,持續破解農村空心化問題。二是夯實發展基礎。著力推動6.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加快推進白石崖渠道改建、城鄉供水連通增效等項目,有效破解干旱缺水問題。實施陳老路、西泉路等道路改造提升項目,硬化村組道路41公里、改造危橋1座,建設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40公里,不斷提高農村公路安全水平。三是提升人居環境。突出漢明清清雅風格,改造風貌1500戶。高質量開展“清潔村莊”建設,改造衛生戶廁780戶,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3座。加快推進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綜合治理、祁連山淺山區山丹段生態治理等項目,完成營造林11.3萬畝,爭創森林小鎮1個、鄉村綠化示范村2個。四是激活鄉村旅游。充分發揮山丹馬場、焉支山雙核帶動作用,持續打造焉支旅游風情線、高廟民俗文化產業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等鄉村旅游示范節點,做靚山丹馬場至焉支山國家級體育旅游等精品線路,推動鄉村旅游復蘇回暖。
(三)深化三項改革,全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以規范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目標,創新集體經濟運營模式,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潛能,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持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鼓勵各鄉鎮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要素,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化整合資源資產,采取“資源+資本”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開發新產業項目,推進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運營。通過整合村集體資源資產、吸引村民以土地、資金和機械入股等多種方式,切實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二是深入推進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多種經營組織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創建市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5家。持續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一村一塊田”改革,通過村集體返租倒包形式,實現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向村集體組團發展轉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和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將農民從小家庭經營模式中解放出來,向職業農民、產業工人轉變,促進村集體和農民收入“雙提升”。三是加快推進村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通過盤活資產、創新業態、豐富經營項目等途徑,聚焦土地流轉、鄉村旅游、種植養殖等資源,深入推進西街村、寺溝村等16個村村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試點工作,著力推廣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黨組織+公司+農戶”等多種模式,推動強弱結對幫帶、產業疊加做大、項目共建做強,力爭60%以上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四)強化三個保障,全力提升鄉村綜合治理水平。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新模式、社會治理新機制,推動鄉村內外兼修。一是強化組織建設。深化“黨建+產業+治理”組織振興模式,建立“黨建共同體+基層黨組織”聯動機制,完善黨員共管、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活動共辦、責任共擔、發展共榮“六共”措施,促進黨建共同體規范運行,使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抓有新方向、建有新載體、干有新平臺、事有新成效、人有新氣象。實施“村級組織帶頭人雁陣培育計劃”,選樹一批擔當作為好支書、培育一批鄉村振興帶頭人,著力提升鄉村干部抓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二是培育鄉土人才。著力抓好拔尖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企業家人才隊伍和其他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和“10萬農民工技能大培訓”工程,加大行業人才技能培訓力度。充分發揮引進人才的“傳幫帶”作用,探索開展“拔尖人才下基層”“優秀人才教徒弟”“專家人才帶團隊”等活動,促進人才隊伍素質整體提升。三是開展文明創建。健全完善“五治”融合治理體系,不斷激發村級自治內生力,強化工作創新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內涵,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提高創建工作水平。深入開展“巾幗家美積分超市”“一行動一活動”等創建,深化治理高價彩禮、反對大操大辦兩項行動,加快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