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境炸死平民是假設嗎?軍艦堵在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是假設嗎?如果和平的希望僅僅變成了希望對方不要開槍,那還能叫希望嗎?”——《志愿軍:雄兵出擊》李默尹(辛柏青飾)
《志愿軍:雄兵出擊》中用大量篇幅來探討面對國際形勢、朝鮮戰局到底要不要出兵,這是此前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里未曾濃墨重彩描繪過的背景。辛柏青飾演的高級參謀李默尹在影片中一直以溫和的謙謙君子形象出現,當他對朱亞文飾演的武器專家吳本正說出上面這句頗為犀利的三連問臺詞后,著實讓觀眾刮目相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踏上朝鮮戰場的李默尹,猶如萬千志愿軍戰士的縮影,同時也是電影和觀眾的“眼睛”,通過他的視角讓觀眾見證了那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斗,見證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他是串聯起各條線索的中轉站,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角色
找到抓手 以情動人
很多觀眾看完《志愿軍》后不免有個疑問,為什么辛柏青飾演的李默尹像個工具人一樣,哪里需要哪里搬?上至彭老總、中至113師長江潮、下至新兵楊三弟,都跟他有交集,這位虛構的、總是出現在戰斗一線的高參似乎非常神秘。事實上,辛柏青接到這個角色后也跟導演就李默尹行為的合理性進行深入探討,他們對于沒有在《志愿軍》中展現出來的李默尹“前史”亦有仔細的梳理,曾為地下黨一員的他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死里逃生,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分別在八路軍和四野做參謀。李默尹帶著特殊使命奔赴朝鮮戰場,他想去一線了解敵我雙方的作戰能力,了解現代戰爭。“我心中李默尹最閃光的一點是他作為老革命,沒有倚老賣老,以低姿態到前線,還很容易動情。”辛柏青如此理解自己所詮釋的人物。
在塑造角色時,辛柏青表示自己有兩個抓手,一個是情感,他帶著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去朝鮮,為這些逝去的鮮活生命深深惋惜,并用悲憫之心看待這場戰爭;另一個是家庭,他有兒子、有女兒,一家三口從不同的戰線上分別進入朝鮮,在《志愿軍》后兩部中李默尹的家庭背景會有詳細展現。
接到這個角色后,辛柏青便迅速進入“備戰”狀態,看了包括《朝鮮戰爭》《決戰朝鮮》《鐵在燒》《洪學智回憶錄》等在內的系統、細致、全面描寫那段歷史的海量資料,此外還進行整整一個月的嚴格軍訓,包括練正步、在太陽底下站軍姿、翻越障礙、匍匐、開槍、換彈、投彈以及“三三制”戰術訓練。觀眾看到戰場上的李默尹總是謀定而后動,他有身先士卒炸坦克這樣英勇的一面,更有率突擊隊脫褲子夜渡大同江等務實的一面,讓觀眾拍手叫好的還有彭老總大罵梁興初后,李默尹在室外拿著一條滾燙的毛巾捂臉哭的一幕,那一刻梁興初的話讓李默尹產生了共鳴,而銀幕外的觀眾,也對辛柏青看不到表情的“特別”表演所深深共鳴。
在一部講述抗美援朝的電影中,借老革命李默尹的視角,讓觀眾見證了發生在松骨峰等戰場上許多震撼、感人的故事,也讓我們通過影像的藝術化呈現深切感知“誰是最可愛的人”,而辛柏青貼合角色的精彩演繹都是《志愿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期待
厚積薄發 多面出擊
近兩年正是辛柏青的豐收時刻,憑借與張律導演合作的文藝片《漫長的告白》和《白塔之光》,他分別斬獲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以及北影節最佳男主角,10月27日,《白塔之光》接棒《志愿軍:雄兵出擊》登陸大銀幕,觀眾可欣賞辛柏青在文藝片中揮灑自如的亮眼表現。據豆瓣電影顯示,他的待映作品也不少,除了《志愿軍》后兩部之外,還有與章宇合作主演的電影《蕓蕓眾生》,與白客、耿樂、郎月婷等一起主演的犯罪片《大風吹》,以及紀錄片導演徐童將自己的小說《珍寶島》搬上大銀幕的電影《三個十年》,由辛柏青和段奕宏、叢珊等共同出演,以上都是他以主角身份加盟的電影,在陸川的電影《749局》里,他以配角身份加入,跟王俊凱、鄭愷等一起踏上奇幻、冒險之旅。
雖已年過半百,在塑造角色時可以稱得上如魚得水,但每次拿到一個新角色,辛柏青還是會覺得如履薄冰,“越來越害怕,經驗害死人,尤其是藝術領域,靠經驗做事,就會變成廉價復刻了。”由此可見,他是極其珍惜羽毛的人,隨著獎項的加持、大片的青睞,他擁有了越來越多在銀幕上詮釋不同角色的機會,但那份對待表演的嚴肅和赤誠,如同血液般一直流淌在他的身體里。正如他在399個日夜里化身李默尹回顧那場立國之戰后內心真實的感受———“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李默尹好像已經長在我身上,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了。”(文 小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