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潘琪 周莉芳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你是否對目前的工作狀態感到滿意?你是否常常因壓力太大而感到疲憊?失眠到凌晨,上班沒精神,工作總出錯,這可能是職業緊張在作祟。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從過去單純依靠體力勞動或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方式,逐漸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工作模式。這種轉變使得職業壓力逐漸凸顯,成為21 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日趨加大的今天,職業緊張涉及各個行業。
職業緊張,又叫職業應激,是指個體所在工作崗位的要求與個人的能力、資源或需求不匹配時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反應,若持續存在,可損害身心健康。
職業緊張是個體對內外因素(或需求)刺激的一種反應,當需求和反應失衡時,就會產生明顯的(能感覺到的)后果,如功能變化。職業緊張是長期存在的,工作中適度的緊張有助于激發勞動者工作潛能,但長期過度的緊張,可引起職業倦怠、抑郁、焦慮、心血管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身心疾病,不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影響職業生命質量。
相較于癥狀明顯、多發于特定行業的傳統職業病,職業緊張作為一種新型職業傷害,涉及的人群更加廣泛,但由于這種傷害多是隱蔽性的,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存在難以界定等問題,也給應對和解決帶來了挑戰。
如果長期處于較高程度的緊張狀態,可對勞動者的心理、生理和行為變化等方面產生危害。
過度緊張可引起人們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感和認知方面,如工作滿意度下降、抑郁、焦慮、易疲倦、感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易怒、社會退縮,以及個體應對能力下降。
生理反應主要表現為軀體不適、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凝加速、尿酸增加、免疫功能下降、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中游離酸和高血糖素增加,甚至可導致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
行為異常主要表現在個體和組織兩個方面。個體表現是逃避工作、怠工、酗酒、頻繁就醫、濫用藥物、厭食或暴飲暴食、暴力行為;組織上表現為曠工、缺勤、事故傾向、生產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
職業倦怠是最終導致的嚴重后果。職業倦怠有3 個維度:首先是情緒耗竭,指個體的情緒資源過度消耗,表現為疲乏不堪、精力喪失、體力衰弱和疲勞;其次是人格解體,這是一種自我意識障礙,伴有對自身或外部世界的陌生感或不真實感,表現為對他人消極、疏離的情緒反應,尤指對職業服務對象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態度;最后是職業效能下降,指職業活動的能力與效率降低,職業動機和熱情下降,離職、缺勤以及應付能力降低等。
3 個維度中,情緒耗竭是最為基礎和核心的本質,由此引發對工作的消極和懈怠,兩者相互關聯并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影響員工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根據勞動者職業緊張的發生時間與反應特點不同,通常可分為三類,即急性緊張反應、創傷后緊張反應和慢性緊張反應。
急性緊張反應是一種由突然的、單一的、容易識別的原因引發的快速反應。例如,當一個人在著手一項新工作、引入一種新的工作程序或遇到工作場所的沖突等情況時。

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的應激感增加,出現口干、腹瀉、心悸等生理反應或短時的認識障礙。急性緊張反應出現快,通常也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
創傷后緊張反應是在工作場所遭遇到可能危及生命的緊張事件后,出現的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緊張反應。常見于執行戰斗任務的士兵、消防員、警察等。
這種緊張反應持續的時間可長可短,通常表現出遲發性或延遲性特點,即事件發生后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才發生反應。緊張發生者普遍出現嚴重的沮喪、焦慮、抑郁等癥狀或自殺念頭,一些人還會出現驚恐、病態人格、藥物濫用行為和曠野恐怖癥等表現。
慢性緊張反應是對在一段較長時間內不斷增加的壓力所表現出的一種累積反應。
這種緊張反應的發生和發展是漸進且緩慢的,通常會出現各種持續性的生理和心理癥狀,如高血壓、睡眠障礙、冠心病、中風、注意力降低、抑郁等,長期的慢性緊張還會造成身心疾病。
導致職業緊張的因素主要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從內部因素來看,職業緊張與個體特征、應對外界的方式等因素都有關系。

個體特征主要包括A 型性格、性別、年齡、學歷、支配感等。具有A型性格的人時間緊迫感強,有好勝心,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高度競爭力,同時易對人疑慮甚至憤恨,表現出明顯的敵對性格。
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參加職業活動能增強自尊感,增強應對能力,但同時也會經歷多重任務的緊張狀態。老年人比年輕人易產生緊張,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也在不斷下降,應對緊張因素的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另一方面,年輕人更能適應環境,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事物。高學歷人群因工作強度大、競爭激烈、知識儲備更新、個人發展空間等造成職業緊張。低學歷人群因擔心工作福利差、完不成任務、被解雇、生活壓力大等而倍感緊張。另外,面對同樣的工作任務,文化程度較高者擁有更多的應對資源,從而可以緩解緊張因素對個體的影響。支配決策權對職業緊張的發生有重要意義,處于被支配或低支配狀況,或無決策權者,則傾向于發生職業緊張。
外部因素可包括工作特征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等。
與職業緊張有關的工作特征因素主要有:工作場所的環境,如噪聲、通風不良、光線和溫度令人不適、設備/工具不符合人體工效學要求等,可影響人的情緒和一般精神狀態,以致工作能力下降、差錯率增加;工作內容,如輪班工作可影響血壓、代謝率、血糖水平、睡眠等,工作時間過長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工作量太大,無法完成有時間限期的工作,以及工作單調、工作制度不合理、責任不清等。
與職業緊張有關的組織關系特征主要有:個體在組織中的角色因素,包括角色任務模糊、職責不清、多重角色彼此沖突、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沖突、個體同時接受多個任務的沖突、責任過大或任務不足等;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因素,包括與服務對象沖突、與同事(包括領導與下屬)沖突等,其中包括工作場所的暴力、歧視和性騷擾等;職業生涯發展因素,包括缺乏發展個人能力與晉升機會、裁員或事業威脅、前途不明朗、過快的提升和達到事業頂峰的挫折等。
組織的結構和氣氛因素主要有:領導獨裁的管理模式、企業內上下沒有良好的溝通形式、員工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管理層不重視職業安全健康、員工行為受到不必要的限制等,導致同事間或上下級間關系較差,降低彼此的信任感,影響情感和工作興趣,這是造成緊張的重要原因。
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新技術的引入與工作崗位的調整,這需要管理人員和工人去適應,可造成緊張;社會支持因素,如工作中領導和同事的支持是很重要的,這種支持性的關系有助于幫助緩沖高職業緊張對心理健康帶來的風險,親朋好友的支持、家庭關系和諧等,也是社會支持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工作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給人們帶來自尊、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整合,出現付出與回報失衡,就會引發心理上的痛苦,同時也會伴隨一些生理問題。
可通過以下量表快速評估自己是否有職業緊張:
1.我與領導相處融洽*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2.我與同事相處融洽*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3.所在單位或部門有凝聚力*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4.領導或主管能夠在我工作中提供幫助*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5.家人支持我的工作*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劑48%異草松乳油、240 g/L 甲咪唑煙酸水劑等這2種藥劑對紫花苜蓿相對安全,施藥后15 d調查時對紫花苜蓿株高基本無影響,其中48%異草松乳油處理后的紫花苜蓿有少量葉片白化,240 g/L甲咪唑煙酸水劑施藥后紫花苜蓿心葉略有皺縮,紫花苜蓿株高抑制率分別為3.70%、4.38%(表1)。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6.與我的努力和業績相比,工作中我沒得到相應的尊敬和威望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7.我當前的職位和我所受教育與培訓不相稱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⑤非常同意
8.工作前途和我的努力與業績不匹配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9.我的工作崗位經歷了(或可能有)不必要的改變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0.輪班工作制讓我感到難以承受(非輪班工作者請選擇“完全不同意”)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1.所在部門或單位等級森嚴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2.由于工作任務重,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3.工作要求我節奏很快(緊迫),不能停歇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4.我的工作要求越來越高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5.我時常要加班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6.工作中我有決定做什么的自由*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17.工作中我有決定怎么做的自由*
①完全不同意 ②不同意
③基本同意 ④同意
⑤非常同意
該量表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研制開發的適用于我國職業人群的《職業緊張測量核心量表》(Core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COSS)。量表17 個條目中,1~5 題、16 題和17題(標*題目)“完全不同意”計5分,“不同意”計4 分,“基本同意”計3 分,“同意”計2 分,“非常同意”計1 分;其余各條目選項“完全不同意”計1 分,“不同意”計2 分,“基本同意”計3 分,“同意”計4分,“非常同意”計5 分。
如果總分≥50 分則判定為有職業緊張;分數越高,表明職業緊張程度越嚴重,50~53 分、54~57分、>57 分分別為輕度、中度、重度緊張水平。
職業緊張可防可控,預防和控制職業緊張,可分別從個人和組織層面采取干預措施。
在工作中要積極面對問題,增強個體應對能力和應對反應;與領導保持良好溝通,遇到問題和同事與領導積極討論解決方法;制訂工作計劃與目標,合理安排工作,加強時間管理,不過分勉強自己完成遠超自身能力的工作;不斷學習以完善自我,充實自身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職業技能,不斷增強自身應對復雜工作的業務能力。

在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減少不健康食品的攝入;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以強身健體;規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質量;豐富業余生活,通過聆聽音樂、參加旅游等休閑活動,轉移或釋放壓力;保持心態平和,可學習肌肉放松和呼吸放松法,或嘗試冥想、瑜伽等放松心情;強化社會支持網絡,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建立良好關系,能夠在遇到問題或困擾時,向信賴的家人、朋友、同事傾訴。

如職業緊張始終無法有效緩解,甚至出現焦慮、睡眠障礙等嚴重的身體或心理癥狀,自己無法解脫,應及時向心理咨詢師或專業服務機構求助,積極配合治療。
員工的幸福感和企業的長期效益相輔相成,防治員工職業緊張,企業是第一責任人。企業應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為員工提供職業指導或就業技術培訓,并提供清晰的職業提升途徑;讓員工參與工作策劃及決策,暢通溝通渠道;開展工作場所心理健康促進項目或提供員工心理援助計劃。在社會上,媒體應普及基礎知識,宣揚正能量,尊重普通工作者的勞動果實,使員工意識到自己工作成果是有效和被認同的,從而產生工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