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作慧 衢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近段時間,30 多歲的藍先生發現眼前時常有黑影飄過,然后感覺有黑色物體慢慢地從下往上壓過來,擋住了視線。藍先生一開始以為是眼疲勞引起的,并沒有太在意。第二天,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藍先生突然發現自己的左眼看不見了,感覺像被一大塊黑幕遮住了眼睛,于是急忙來到醫院就診。經檢查,藍先生被診斷為“左眼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是眼球內的一層薄膜,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好似一臺舊式照相機里的底片一樣。若發生視網膜脫離,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就會失去色素上皮層的支持,很快會失去功能。您這種情況需要盡快手術治療,否則有可能會失明。”醫生對藍先生說道,“不過幸好您來得及時,我們給您盡早安排手術,這樣可以盡可能保留視功能,挽回部分視力。”藍先生這才安下了心。
術后,藍先生被告知需要保持面部向下的姿勢來促進脫離的視網膜復位,平時活動和睡覺的時候也需要保持這種姿勢。藍先生很疑惑,為什么需要保持面部向下的姿勢?
視網膜脫離大多是由視網膜裂孔形成,而裂孔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原發性、外傷性、牽拉性等。一旦眼內液體通過裂孔進入視網膜下間隙,就會導致視網膜從原有組織剝離。對于這樣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視網膜復位手術。視網膜復位手術本質是通過特殊的手術方式將視網膜下液體排出,并將脫離的視網膜貼回原來組織。因此,在手術中,往往需要一些眼內填充物輔助以達成該目的。目前術中植入物基本為空氣、惰性氣體及硅油。
因眼內填充物的密度比眼內液體低,且由于表面張力的存在,當它們混合在一起時,植入物會浮在液體上面。而人體視網膜靠近眼球后側位置,只有在面部朝下的體位下,眼內植入物浮在上方,才能讓填充物頂壓住視網膜,防止視網膜再次脫離并促進視網膜更好地與眼球壁貼合。根據裂孔位置的不同,低頭的方位也需要調整。
眼內氣體經過一段時間后會逐漸被人體的代謝過程吸收,并排出體外,時間一般為1~2 周,待氣體全部吸收后,便可不用趴著睡。術中置入氣體的患者,在恢復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有氣泡在眼前晃動,這是氣體在逐漸吸收,不需要過多地擔心。而眼內置入硅油的患者,則需要“趴著睡”大約1 個月,置入硅油的患者一般需要在術后3~6 個月(視網膜恢復完全后)再進行一次硅油取出的手術。那么,如何趴著睡較好?
●俯臥位:床上俯臥,頭部墊“凹”型海綿枕,為緩解俯臥位胸部不適,胸部可墊厚5~10 厘米的海綿墊,以減輕胸部的壓力,減少胸悶、心慌等不適感。
●低頭坐位:患者坐在凳子上,雙手墊在額部或頭部墊上頭枕,俯臥在桌沿,頭低坐位與桌面呈水平狀,以減輕患者單純床上俯臥位的體力消耗。
●行走頭低位:患者行走或站立時,保持眼部與地面平行。要避免碰撞眼部與頭部,避免劇烈運動、顛簸震蕩。
●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均衡。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忌吸煙,禁飲酒,少吃或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術后遵醫囑滴眼藥水及用藥,并定期隨訪,復查時間一般在術后1 周、術后1 月。若視物遮擋再次出現或眼部不適需立刻就診。
●術后應多休息,不要搬運重物或做劇烈運動,避免做重體力勞動。盡可能避免眼外傷和頭部震蕩傷,以防再次脫離。
●用眼不宜過度疲勞,不要長時間看手機、電腦和電視,使眼睛充分得到放松休息。
溫馨提醒:如果發現眼睛突然出現視力急劇下降、眼前有黑影、視物遮擋感,一定要盡快到醫院做眼底檢查,一經發現視網膜脫離,需盡早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