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星 華西兒童卓越發展中心(成都高新兒童卓越門診部)

睡眠問題可能會導致寶寶生長發育相對遲緩,對記憶力、免疫力、注意力及情緒行為等多方面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寶寶的睡眠情況還直接關乎家長情緒及生活質量。所以,兒童睡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寶寶還未形成睡眠晝夜節律,缺乏睡眠規律。此時睡眠相對容易受外界環境干擾。
寶寶逐漸適應了世界的變化,睡眠與周圍環境逐漸同步,白天睡眠時間縮短,夜間睡眠時間延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睡眠模式逐漸向成人模式發展,表現為睡眠集中在晚上,白天以活動為主,而且晚上連續不間斷睡眠的能力也逐漸提高。但受到運動和認知發育、生長變化、疾病等影響,發生“睡眠倒退”十分常見,睡眠“不踏實”是常有的事。
寶寶白天小睡的次數及每次小睡的持續時間都逐漸減少,夜醒的頻率隨之降低,醒來后再次入睡的時間也逐漸縮短,連續睡眠的時間逐漸增長,睡眠倒退的發生頻率逐漸減少,相較幼兒時的“睡眠不踏實”稍有好轉。
寶寶的夜間睡眠踏實程度、睡眠倒退發生頻率、連續睡眠能力均較2 歲內大大改善,但很多寶寶白天的午睡可能因一件小玩具、新奇的事物、想和媽媽在一起等原因“忍住不睡”,甚至非常瞌睡時仍會拒絕睡眠,易發脾氣、愛哭鬧等。
良好的睡眠習慣多源自穩定的微環境和場景。剛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的寶寶可塑性非常強,2 歲以內,家長們如果能在此時有意識幫他/她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將使其終身受益。
寶寶喂飽后才能安然入睡,所以睡前喂奶對于小嬰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能夠維持夜間長時間的飽腹感,避免因饑餓而中斷睡眠。但隨著寶寶長大,睡前喂奶占比應逐漸下降,可以在睡前稍微提前一段時間喂奶,之后逐步引入洗澡、撫觸、親子互動等能放松心身的活動,逐步將吃和睡分開,不要讓孩子將喂奶和睡眠聯系到一起,避免睡前喂奶成為影響寶寶睡眠的不良習慣。因此,建議喂奶盡量在睡前一小時進行,并盡量將每天的睡前活動保持一致,時間控制在20~25 分鐘內。剛開始內容可以相對簡單一些,時間短一些,比如洗澡、聽音樂、換尿片、調暗燈光等。隨著孩子長大,內容和時間都可以逐步調整,讓孩子每次入睡都能在一個相對舒服、安全、熟悉的狀態下。不論白天或晚上,如果寶寶能在睡前有一段相對安靜的時間,減少刺激寶寶或者讓寶寶激動的活動,將有助于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合適的睡眠時機,并非規定幾點入睡,而是要觀察寶寶處于何種精神狀態時適合進入睡眠。當寶寶表現出煩躁、嘀嘀咕咕、注意力不集中、不聽“指揮”、緊握拳頭、揉眼睛以及打哈欠等情況,可能是寶寶向家長發出疲憊的信號。如果這些疲憊的信號能及時得到家長的回應,會大大提升寶寶的安全感,并在一段時間內減少寶寶哭泣的次數。
有數據顯示:在完全清醒或有瞌睡表現但未睡著的精神狀態下就寢的寶寶,相比完全睡著后再安放在小床上的寶寶,夜醒次數較少,連續睡眠時間較長。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選擇在寶寶有睡意時將其安放在小床上,有助于寶寶學會自主入睡。
相較于成人,寶寶的淺睡眠較多,深睡眠較少,寶寶的一個睡眠周期只有半個小時至1 個小時。如果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寶寶容易“感到痛苦”,進而哭鬧也愈發劇烈。而且一旦寶寶夜醒,大部分需要30 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重新入睡。這些表現都是兒童睡眠發展進程的正常表現。
如果寶寶每次入睡都是處于舒適的、有安全感的、相對穩定的場景,那么當一個睡眠周期結束了,寶寶醒來還在這個場景中,容易再次入睡。如果每次入睡都需要在家長“抱睡、哄睡、奶睡”等過度安撫的場景中入睡,等下一個睡眠周期時,寶寶就會等待這個場景來安撫自己,若沒有類似的刺激,寶寶就會劇烈哭鬧來表達情緒。大多數家長此時會嘗試使用各種方式安撫寶寶入睡,甚至將“過度安撫”的壞習慣常態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但這不僅不利于寶寶睡眠習慣的培養,也會影響寶寶和家長的情緒。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寶寶夜醒哭鬧時的需求,若寶寶是口渴、饑餓、需要更換尿片時,為其解決相應的問題,有助于寶寶的入睡;若寶寶有時只是需要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家長可以輕輕搖晃、拍拍背或者撫摸寶寶的頭部,提供安全感。若在安撫寶寶夜間入睡時,家長有任何疑慮和擔憂的,建議咨詢專業醫生,獲取更加專業的指導與睡眠策略。
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并非易事。寶寶入睡困難時,可能會哭鬧,這可能會導致家長情緒煩躁。建議在看護寶寶時保持平和的心態,試著通過聽音樂、深呼吸等方式來平靜自己。當家長感到自身情緒變化很劇烈時,一定要及時傾訴,分擔壓力。
寶寶的睡眠規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并逐漸向成人的睡眠模式發展。多觀察寶寶的睡眠信號,在合適的時機提前提供合適的睡前環境,家長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促進寶寶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