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香,牛 惠,周 聰,齊 驥
目前國內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多實行封閉式管理,母嬰分離導致早產兒照護者缺乏相關照護知識和技能,出院后早產兒無法得到很好的家庭照顧[1-2]。另外,母嬰分離,導致父母角色的延遲[3]。90%以上的母親在早產兒出院后存在應對能力低下的問題[4],可能會引起新生兒母親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Li等[5]研究顯示,遠程指導能顯著降低早產兒父母的焦慮水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推進“互聯網+”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發展,加強遠程醫療網絡能力建設[6]。通過遠程照護平臺對患兒尤其是早產兒實施出院后的持續護理管理,也逐漸成為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7]。遠程健康照護是醫護人員通過電子通信設備對病人進行健康監控、管理和技術傳輸,幫助病人及時發現問題并為病人提供照護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全新的護理服務模式[7-8]。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是指一個地區準備參與并成功實施遠程健康照護的程度[9]。目前國內針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開展遠程健康照護的相對較少,在進行遠程健康照護服務實施前,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現況進行評估,可有效提高遠程健康照護服務項目成功實施的可能性[10]。本研究旨在調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現階段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實施遠程健康照護提供參考依據,使患兒家長通過遠程健康照護服務掌握更多知識和照護技能。
2022年3月-4月選取泰安地區部分二三級醫院新生兒科注冊護士進行調查。納入標準: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從事新生兒科護理工作2年以上;排除標準:產假、病假及事假不在臨床崗位的護士。實習、進修及輪轉護士。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根據新生兒科護士實際情況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育情況、學歷、職稱、醫院類別、醫院層級、是否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是否愿意提供遠程健康照護服務9項內容。
1.2.2 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量表(Telehealth Readiness Assessment Tools,TRAT)
該量表由Jennett等[11]編制、劉珍等[12]漢化修訂。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17個條目。3個維度為核心準備度(6個條目),從事準備度(7個條目),結構準備度(4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為85分。81~85分表示護士可以很好地使用遠程健康照護 ;61~80分表示有些不利因素會在遠程健康照護的實施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0~60分表示護理人員在實施遠程健康照護過程中存在許多障礙。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23。
采用“問卷星”的方法進行線上問卷調查。通過手機或電腦打開二維碼進行填寫,共收回問卷190份,剔除填答時間少于30 s、漏項和得分85分的問卷,有效問卷183份。

準備度總分為(60.55±8.41)分,3個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具體條目得分情況見表2。

表1 新生兒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量表各維度得分情況(n=183) 單位:分

表2 新生兒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量表各條目得分情況(n=183) 單位:分
對183名新生兒科護士的調查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婚育情況、是否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及是否愿意提供遠程健康照護服務這3個變量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新生兒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的單因素分析(n=183) 單位:分
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婚育情況、是否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是否愿意提供遠程健康照護服務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見表4。結果顯示:婚育情況、是否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是影響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表

表5 新生兒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得分(60.55±8.41)分,說明NICU護士在進行遠程健康照護時,某些障礙因素的存在會在遠程健康照護的實施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本研究調查結果低于國內田雨同等[10]對三級醫院護理人員調查的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得分(61.38±11.31)分,以及馬娜等[13]對二級以上醫院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得分,原因可能為遠程健康照護在國內尚未完全開展,NICU多為封閉科室,NICU護士對于遠程健康照護的認知度與接受度較低,習慣于現有的照護模式[13]。另外,在開展前很少接受過專業培訓,對遠程健康照護系統操作及相關法律規定不熟悉,對遠程照護的作用及意義了解片面,從思想上不愿意開展遠程健康照護服務[14]。因此,要加強對NICU護士的宣傳,加強培訓,促使NICU護士熟悉遠程健康照護服務理念和流程,接受并習慣新型照護模式。3個維度從高到低得分依次為從事準備度(26.10±3.78)分,結構準備度(21.89±3.64)分,核心準備度(12.57±2.81)分。得分越高,說明準備度越好。本次研究從事準備度得分最高,說明大部分護士有意愿并且愿意積極去開展遠程健康照護,改善現有的照護服務方式。核心準備度得分最低,其中條目1“我對現有照護服務方式不滿意”得分(2.92±1.04)分,也是所有條目中得分最低的一項,原因可能為對遠程健康照護認知不足,對新事物接受度低,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對遠程健康照護的實施產生不利影響。有研究顯示遠程視頻訪視可緩解患兒家長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為患兒家長及時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可以顯著提高患兒家長對醫療干預的依從性[15]。醫院應加強政策支持,提高醫務人員意識,積極創新,為早產兒提供遠程照護服務。
3.2.1 婚育因素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婚育情況是影響NICU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的影響因素。已婚育有子女得分(63.43±6.67)分,較未婚未孕和已婚未育的得分高,說明已婚育有子女的新生兒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水平高。究其原因可能為育有子女的護士有一定的照護經歷,經驗更加豐富,更能主動去學習新的照護理念和技能,也能體會到照顧早產兒的不容易,同時親身體驗照護者掌握照護技能的重要性,更愿意給早產兒家長提供照護知識和技能,遠程健康照護的準備度更好。已婚未育的護士尚未承擔母親的角色,未實踐過育兒相關照護技能,體會不到養育早產兒的辛苦,意識不到家長需求。另一方面可能與未育護士認為自身缺乏照護經驗,缺乏知識儲備,不能很好地進行遠程指導有關。有研究認為,醫護人員給予的專業指導和健康教育是早產兒家庭照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支持來源[16]。遠程健康照護對護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加強溝通交流能力和人文關懷的培養,提高照護能力,為早產兒及其照顧者提供延續性、個體化、專業性健康管理,保障早產兒的正常發育。啟發沒有照護經驗及知識儲備的護士應進一步學習以提升自己,另外管理者應充分考慮護士的婚育狀況,發揮已婚、已育護士的帶動作用,重點強化對已婚未育護士的培訓,縮小護士之間準備度的差距。
3.2.2 對遠程健康照護的接觸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是否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是影響NICU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的因素,在所調查的NICU護士中87.43%的護士沒有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究其原因可能為國內大多數醫院的新生兒科多為封閉式管理,無陪護,患兒所有的治療護理由新生兒護士來完成,且夜班頻繁,人員配備不夠,工作負擔過重,生活壓力大,這有可能導致新生兒科護士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接觸新的照護理念。再者可能與護士對遠程健康照護的優勢和便利了解較少,認為遠程健康照護的實施加大了護理工作量,認識不到遠程健康照護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方便快捷地為照護者提供幫助有關。且醫院尚未建立激勵機制,缺乏動力,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研究發現,接觸過遠程健康照護的NICU護士準備度高于未接觸過的護士,原因可能為接觸過的護士對遠程健康照護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提示管理者要普及遠程健康照護知識,加大對護士的支持,重視護士的壓力與需求,促進護士理念轉化[17]。合理配置人力,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接觸遠程照護。
遠程健康照護需要有整套流程來實施,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服務體系和完備的醫療保障系統,還要有醫院的政策支持和先進的信息化系統。Holm等[18]研究表明,通過對新生兒照顧者實施遠程家庭護理指導,能夠顯著促進早產兒父母口服喂養和管飼喂養的管理,提高母乳喂養率。另有研究顯示,遠程家庭護理指導能給家長以安全感,幫助他們獲得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減少并發癥及二次住院,提高家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19]。自2018年起,我國明確了要利用互聯網發展機遇,將傳統的護理行業與新興互聯網產業相融合,推進護理信息化建設,創新護理模式[20]。因此,醫院管理者要重視遠程健康照護的發展,重點關注NICU等特殊科室,加大對遠程健康照護的宣傳力度,提供專業的遠程技術支持,利用遠程醫療平臺構建專科護理聯盟[21],以提高專科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水平。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泰安地區部分二三級醫院NICU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受認知因素影響,準備度不高。醫院應關注遠程健康照護給醫院帶來的社會效益和品牌效應,加強培訓,加大宣傳,以提高NICU護士遠程健康照護準備度水平。本研究只選取了部分醫院的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進行現況調查,樣本量較少,代表性不足,在以后的調查中要擴大樣本量,探討更多更深層次影響因素。在新生兒領域,遠程健康照護發展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遠程通信技術的發展進步,新生兒遠程照護定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應用,并逐漸成為一種被醫務人員、患兒及其家屬都高度認可的新型照護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