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9月28日,“春蕾計劃”獲得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童和婦女教育獎。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彭麗媛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共同出席頒獎儀式,為獲獎的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巴基斯坦女童教育聯盟代表頒獎。彭麗媛在致辭中表示,希望更多人投身女童和婦女教育事業,幫助更多女性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實現人生價值。
扶一株春蕾,爭一份春光。1989年,在全國婦聯領導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并組織實施了旨在幫助貧困失輟學女童重返校園、繼續學業的“春蕾計劃”公益項目。34年來,300多萬名女童的人生被溫暖重啟,在雨露陽光滋潤下,已如花朵般燦爛綻放。
本期“100年‘她歷史”欄目,講述3名春蕾女童的人生故事。她們是千千萬萬“春蕾女孩”的縮影。讓我們跟隨文字,走出大山、擺脫貧困,擁抱更精彩的世界。
索朗:“春蕾計劃”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
“我叫索朗,是一名藏族女軍官,我是在全國婦聯和西藏自治區婦聯的支持下,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空軍部隊資助成長起來的‘春蕾女童……”對于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這些關鍵詞,索朗永遠銘記。
1988年,索朗出生在西藏日喀則薩迦縣一個貧困牧民家庭里。1994年,6歲的小索朗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彼時西藏還未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在索朗所在的那個偏遠、落后的小村子,沒有人上過學。就在那一年,“春蕾計劃”首次走進西藏,改變了小索朗的命運。
“那一年,我們縣小學開設了‘春蕾女童班。”索朗回憶著,“當父母問我的時候,我脫口而出‘想去!”就這樣,索朗成了“春蕾女童班”50名學生中的一員。更幸運的是,第二年,空軍開始捐助這個班,女童班變成了“藍天春蕾女童班”。
經歷寒窗苦讀和層層選拔,索朗順利成為一名空軍軍官。“沒有‘春蕾計劃,就沒有我如今的一切。”索朗再次感慨道。
這些年來,索朗所在的部隊已經在西藏捐助了9所藍天春蕾小學和幼兒園,每年的聯系工作、慰問活動、捐贈活動等,索朗都是主要參與者。2017年,部隊在西藏邊境一個偏僻的地區援建了一所小學,建了教學樓、增添了教學設備。在籌備階段,索朗多次前往,盡心盡力協調各種事宜。從2016年國家開展脫貧攻堅戰開始,駐藏空軍部隊的幫扶工作也開啟了,重點在7個村子開展了產業、醫療、教育等幫扶項目,從項目對接、建立到具體落實,索朗全程跟蹤、參與執行。
在索朗看來,“春蕾計劃”給了成千上萬像自己這樣的女童上學的機會、健康成長的機會,而她想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把“春蕾之愛”傳遞下去。
鳳桂鮮:白云深處,那些花兒讓家鄉變了樣
廣西融水縣白云鄉,夢開始的地方。
放牛、砍柴、繡花,過節串山寨,參加蘆笙大會,長大了就嫁人、生孩子,這是大苗山女孩們原本的人生軌跡,祖祖輩輩“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傳統觀念在紅瑤人的心中難以動搖。
1980年出生在白云鄉瑤口村的鳳桂鮮,原本像自己的阿媽和村里的阿釀、阿妮們一樣認命了。直到9歲那年,鳳桂鮮的童年被改寫。那是1989年9月,白云鄉中心學校舉辦了第一屆“紅瑤女童班”,也是全國第一個“春蕾女童班”,她和另外十幾名女童成為全村有史以來第一批上學的女童。
“第一天上學,老師不但發了文具和課本,還發了一套漂亮的衣服。第一次上體育課,我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了,老師送我去醫院,幫我付了醫藥費,還帶我去家里吃飯。就在那時候,夢想的種子被種下,我立志長大后也要當一名老師。”1997年,鳳桂鮮考上了融水縣教師進修學校女子邊師班。2000年,她畢業回鄉當了教師,成為廣西紅瑤族的第一位女教師。“我從這里出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如今我再回來,就是要帶著更多的女童走上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家鄉的道路。”
這些年來,鳳桂鮮已經成長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鳳桂鮮在“春蕾第一班”的同學也都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這里走出了紅瑤第一位女大學生、第一位女軍人、第一位女教師、第一位女醫生……鳳秀娟中專畢業后光榮入伍;蘭芝琳中專畢業后,在白云鄉衛生院工作;鳳汪梅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初夏,白云鄉瑤口村的小坤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靈芝基地又迎來了豐收。放眼望去,一株株靈芝長勢喜人,鳳汪梅身挎竹簍,正喜氣洋洋地在地里采摘靈芝。這些年來,她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優勢,發展野生靈芝種植特色產業,把野生靈芝打造成綠色生態、保健養生的特色旅游產品,成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靈藥”。
為了讓更多“春蕾女童”能扎根本土帶動致富,融水縣還開設了頗具特色的“春蕾計劃實用技術培訓”項目,通過提供符合當地實際需要、內容豐富的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女童獲得一技之長。
房衛萍:向陽而生,扎根祖國科研沃土
從貧困山區女孩成長為女性科技工作者,房衛萍用自己的奮斗經歷展現了“自強不息、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的春蕾精神。她說:“蛻變,是碰上‘春蕾計劃才產生的化學反應。”
13年的科研工作經歷,參與過多項國家級科技項目,攻克多項焊接材料和焊接技術難題,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國際焊接大賽一等獎……房衛萍的履歷漂亮得讓人羨慕。碩士、高工、國際大獎獲得者……但曾經,她也是一名差點失學的女童。
1997年,全國婦聯在北京開辦首屆首都春蕾班,面向全國招收30名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女童到北京讀書,房衛萍入選了,從此走向命運逆襲之路。
在“春蕾”的滋養下,房衛萍勤奮刻苦,如海綿般地汲取知識,以優異成績圓滿完成了初高中學業,其間還獲得了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北京市三好學生等榮譽。
2003年,她考取了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成為廣東省科學院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從事焊接技術研究。自立自強是房衛萍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名沐浴過“春蕾計劃”陽光的女孩,走上工作崗位后,房衛萍感恩、回饋社會,工作中堅持追求至善至美。
在當今世界大力發展的增材制造技術領域,她堅持不斷查閱科技前沿文獻,自主學習增材制造新知識。在電子束增材制造重大科研項目中,她和課題組其他成員一起提出一系列創新方案,如今,他們的新技術有望服務于生物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
“自強不息、向上向善、追求美好”是春蕾精神,也是房衛萍的座右銘。
如今,和房衛萍一樣有著相似經歷成長起來的成千上萬的春蕾女童,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著光和熱。
教育是改變大山深處貧困家庭女童命運的唯一希望。“春蕾計劃”不僅給貧困女童一個上學的機會,更給貧困女童注入了感恩的力量、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奮發有為的信念。如今,春蕾花開,數百萬的“索朗”“鳳桂鮮”“房衛萍”們在實現人生夢想的路上,心懷感恩,向陽而生。
綜合自《中國婦女報》“全國婦聯女性之聲”“中國婦女”微信公眾號。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