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以前已經學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并不籠統地反對博學強記,因為很多知識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新的知識。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借鑒作用。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地提問并多思考眼前的事,仁德就在這中間了。”
【評析】這里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博學而篤志”即“博學而強記”,孔子再次談到它的重要性。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人在大的道德節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儒家認為,有君子人格的人應當顧全大局,不在細枝末節上斤斤計較。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譯文】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迎送客人、應對進退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最重要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么行呢?”
子夏聽了,便道:“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后傳授哪一條,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需要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評析】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而且爭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并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教育方法各有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