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邵獻平
摘要: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傳承不輟得益于中國精神。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精神進行了新的釋義,強調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強調要進一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而中國精神是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在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析中國精神的內涵,研究其發展脈絡,總結其價值能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精神,從而更好地養護精神家園,提振精神面貌,凝聚中國力量,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關鍵詞:中國精神;內涵;價值
中圖分類號:D09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3)05-004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黨的二十大強調要積極弘揚中國精神中的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精神、守正創新精神。新時代,構筑和弘揚中國精神不僅需要明晰其概念,掌握其內涵,更需要從其生成、發展中認識和挖掘其價值,在理論、歷史和現實維度的有機統一中理解和掌握中國精神,有助于把握其發展的新契機,發揮其最大功能,使其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復興助力。
一、概念解析:中國精神的內涵
(一)精神的含義
精神是人的情感、認知、意志等生命體征和一般心理狀態,是人的生存意志和人生追求的高度體現。“精”“神”二字的結合首見于古文《南華經》:“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1 ]關于精神的釋義在《辭海》中主要有四種:(1)人的情感、意志和靈魂狀態;(2)神采或韻味;(3)氣力、精力;(4)心神魂魄的俗稱[ 2 ]。在西方,對精神的理解亦有三個方面:一是靈魂或思想;二是心智、大腦的活動方式;三是意向、動機、愿望[ 3 ];由此可見,中西方對精神的理解所向趨同,觀點和看法也較為一致。
精神的實質與其釋義有所區別。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精神的實質內涵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首先,柏拉圖認為,精神是一種超理性的本源,是一種實體。亞里士多則認為精神是高級思維活動本身,是一種活動。而休謨則將精神的核心理解為人的感覺。康德批判了中世紀的神學靈魂觀,指出精神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性,即能動性原則。西方精神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之上對精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精神作為絕對的實體、認識的運動、自然的真理性和理念的真正現實、主觀事物與客觀事物的統一,具有觀念性、自為性、活動性和過程性等特征。”[ 4 ]他認為精神的范疇涉及從存在到意識、對象意識到自我意識及精神外化為法權、道德和倫理等,是擁有哲學、宗教和藝術等三種表現形式的“絕對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將精神進行了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的精神體現在哲學領域的意識融通,指的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意識。狹義的精神則指人精神中的實質與精華的部分,不僅反映了事物的本質,還能彰顯出人的想法、觀念和心態。本文所研究的中國精神側重于后者,所反映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中華兒女彰顯出的偉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5 ]就個人而言,精神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對個體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對于國家與民族而言,精神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攻堅克難、凝心聚力離不開精神的強大支撐。
(二)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民族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基石,缺乏民族精神的中國精神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根基。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時代精神的中國精神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更難以在時代變化發展中汲取時代的養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辯證統一,一方面,時代精神需要從民族精神中汲取養分,沒有民族精神的時代精神只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生根,轉化為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另一方面,民族精神需要時代精神豐富其內涵,二者只有緊密結合才能轉化為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
1.民族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基石
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僅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得益于中華歷史和文化的長期積淀,體現的是民族大多數成員所普遍認可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精神氣質。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中不斷發展前進的關鍵因素,是一個民族思想理念、道德修養和審美境界的體現,彰顯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價值追求和意義表達,是影響一個民族能否凝聚起共同維護生存和發展的整體力量。因此,民族精神對一個民族來說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意志品質的錘煉、價值理念的傳承和思想境界的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千多年來,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6 ]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不輟得益于民族精神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長期的生活實踐使各族人民意識到分裂與斗爭只會給自己帶來災難,唯有團結和睦才是長久生存發展之計。盤古開天到如今,每當國家民族陷入危難之時,中華民族精神就會迸發出沖天之勢,激起整個民族與困難斗爭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無所畏懼的民族氣魄。正是這種強烈的團結交流意愿與和平統一的精神自覺使中華兒女形成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使中國長期處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傳續,中國精神才得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民族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得益于昂揚的民族精神支撐,也正是有了高昂的民族精神,才奠定了中國精神的基石。
2.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格爾認為:“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 7 ]馬克思也在《共產黨宣言》中發表了對時代精神的見解:“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 8 ]時代精神形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文明在不同時代的精神體現,是對民族精神時代性的表達,集中體現了一定時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為社會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9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了中國精神鮮明的時代氣息。中國共產黨領導實行的改革開放為時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將中國精神的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沿海經濟特區的實驗、一國兩制的實施所彰顯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齊心協力、務實求效、敢闖新路、勇于創新、知難而進、敢為天下先的探索創新精神,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都是對偉大中國精神最好的彰顯。時代精神反映了時代的訴求,賦予了中國精神時代的特征。正是因為有了時代精神,中國精神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中國人民才有了敢于打破落后的陳規和勇于探索發現的勇氣。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和永不言棄的奮斗精神是激勵一個民族頑強拼搏、勇于探索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歷史邏輯:中國精神的發展脈絡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國精神的發展史,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總結出的先進思想和優秀精神,它的發展經歷了從強盛到衰落,從衰落到覺醒,最后再從覺醒到豐富的過程。發展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團結統一和積極進取始終是中國精神的主旋律。
(一)中國精神的緣起與生成
中國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所以,中國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十分悠久,中華兒女曾用自己的智慧與汗水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華夏文明。在中國古代,中國一度以大國、強國的實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國精神凝聚起中華兒女的力量,挺立起了民族的脊梁,鑄就了千年古國的輝煌。從精衛填海到愚公移山,從臥薪嘗膽到聞雞起舞,從蘇武牧羊到岳母刺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忠君愛國等,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首先,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上,古代圣賢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在于有道德、有精神追求。一個人只看重物質,沒有精神追求則與禽獸無異,應崇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枕,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追求。主張要用自己的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來控制自己對物質的欲望。在利益取舍中主張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的價值準則。其次,在理想追求上,古人將道德理想作為激勵精神的驅動力。先輩們一直以來都將仁、義作為最高的道德追求。正如《橫渠語錄》中所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明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胸懷天地、志存高遠、兼濟蒼生、為實現理想而矢志不渝。再者,在人生境界上,將人的境界劃分不同等級,人生境界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因此,便有了圣人、君子、真人、至人的稱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任何時候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線。最后,在忠君愛國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正是中華兒女對國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責任感的精神寫照。
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滋養的中國精神,賦予了中國精神豐厚的歷史積淀,匯聚了中國世代精神精華的中國精神,仍然是凝聚當今中國人民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
(二)中國精神的覺醒與轉軌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明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爆發,不僅使西方人的文明得以發展,亦使其精神得到了解放。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文明的沖擊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走向衰落,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殖民擴張,中國人民陷入了空前絕后的苦難之中。
然而,越是民族危亡時刻越能考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在此絕境下,國人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華,有識之士開始以精神自覺的態度重鑄中國精神。第一位喊出“重鑄中國魂”的是梁啟超,他在1899年發表的《中國魂安在乎》中首次提出了“中國魂”的概念:“吾因之以求我所謂中國魂者,皇皇然大索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吁嗟乎傷哉!天下豈有無魂之國哉!……今日所最要者,則兵之魂也……。”[ 10 ]他認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即日本魂,日本的快速覺醒得益于此種精神的推動,而反觀自己的國家,四百余州卻沒有自己的國魂。隨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有關國魂、國民性、立國精神、中國精神的話題討論之中。將之與西方國家國民性進行對比后,陳獨秀認為:“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而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 11 ]他認為在西方列強的侵略戰爭中,國民安心處于被奴役的地位,這種思想使國民養成以亡國賤奴自處的劣根性,唯有奮起反抗,樹立奮斗意識,使人人皆有“抵抗力”。他力爭為喚醒茍且偷生國民的愛國精神而奮力疾呼。辜鴻鳴在其著作《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通過對中西方做出比較之后揭示了中國人的精神品質。他指出:“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靈魂的性情……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心態,或者用詩人的語言說,是一種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中國人精神上的優點即:深沉、博大、淳樸、靈敏。”[ 12 ]他的概括讓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精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糾正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精神懦弱”的誤解。
國家民族存亡之際,也是民族覺醒之時。中國精神緊接著迎來了轉軌的關鍵時刻。從著眼于個人到心系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從差異性比較到內生屬性探求,直到國家改革開放時期完成轉型。在中國精神的引領下,近代以來民族在救亡圖存的實踐上,無論是主張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抑或變法圖強的戊戌變法,甚至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辛亥革命都體現出變法、獨立、革命的精神。這些精神已經注入民族精神的血液之中,成為了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支撐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強大精神力量。
新民主主義時期,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發起的宣傳民族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不僅為國人帶來了民主與科學,更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自覺與精神解放。李大釗強調:“我認為一切解放的基礎,都在精神解放……所以我們解放運動的第一聲,就是‘精神解放。”[ 13 ]唯有精神上得到解放,科學才能得到發展、文化才能得以繁榮、民族才能進步。同時,以梁漱溟、馮友蘭、賀麟等文化界的保守派,以及胡適和陳序經等西化論者,則從不同方面對中國的精神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及總結。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既對當前國家存在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與批評,又從民主與科學的角度出發,努力建構起一種新的國家意識。“五四”運動的爆發,迎合了世界的時代精神為中國精神的構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奮斗歷程中,創造性的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賦予了中國精神新的內涵,實現了中國精神的涅槃重生。其具體體現為:新民主主義時期,使中國面貌煥然一新的紅船精神。點燃了中國社會變革燎原烈火的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長征精神。敢于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充分體現共產黨人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團結進取的西柏坡精神。不畏強敵、敢于勝利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慶精神。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而奉獻自己力量的雷鋒精神。在自己工作崗位上親民愛民、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焦裕祿精神。頑強拼搏、精誠團結的“兩彈一星”精神等。
(三)中國精神的重塑與豐富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以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國人從“左”的錯誤思想中解放出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道路,以改革、創新、開放的姿態將中國精神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為中國精神注入了新的精神內容。其具體體現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守正創新、艱苦奮斗、低調務實的華為精神。舉國同心、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這些精神在新的時期都賦予了中國精神新的內涵。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中國精神有所不同,但他們體現的共同點就是:愛祖國、愛黨、愛人民。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每當一個艱難的歷史時刻擺在我們面前時,總會有一種中國精神凝聚起中國力量,使我們邁過一道道坎,跨過重重障礙,推動著中國發展前進,鑄就著中國社會發展的輝煌。
同時,在理論層面上鄧小平曾講到:“中國人民有民族的尊嚴和自豪,熱愛祖國、將一切力量奉獻給祖國是最大的光榮,損害國家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的恥辱。”[ 14 ]江澤民同志總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即“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實求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精神[ 15 ]。胡錦濤同志對民族精神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并對精神支柱的鞏固做了詮釋和發展,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16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對中國精神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17 ]
新時代,習近平將中國精神、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力量、中國指揮、中國方案等詞匯相結合使用,將中國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諸多理念聯系起來,為中國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意蘊。
三、時代呼喚:中國精神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中國精神的內涵及發展的厘清,不難發現中國精神形成必然伴隨著一定的精神現象,而且中國精神的概念本身就帶有價值評判的色彩,中國精神之所以備受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原因就在于其價值上。中國精神具有凝聚國人力量,激發創新創造,推進復興偉業的作用。在新的征程上,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就是要強調其價值,強調其對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意義。
(一)提振國人精神狀態的精神力量
中國精神能夠以積極的力量鼓舞人心,提振人的精神狀態。我們每個人活著,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養護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像黑格爾說的“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18 ]。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雖然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提升,但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卻出現了“荒漠”。上到國家高層干部,下到平民百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著精神信仰缺失的問題,也有很多人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的影響下變得只顧追逐眼前利益,忽視內心深處的精神向往。“親情不親人心涼薄,精神空虛染惡習”是精神信仰缺失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來填補空虛的心靈,我們需要從革命志士以及精神豐富的奮斗者身上找尋生命的意義以及精神層面的積極狀態。中國精神萌生于社會心理層次,反映了群眾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認知高度,不僅是我黨領導人民持續健康發展的優秀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總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要求。我們應將具有許多優良品德的先輩們視為自己的榜樣,關于他們自強不息、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尊師重道、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故事一直是人類精神教育題材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人要有信仰,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一個國家的穩步發展,同樣也需要精神層面的引導。從精神需求來看,中國精神的興起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渴望和心靈的呼喚,它具有喚醒深藏于每個人內心的精神基因、提振國人精神狀態的價值和功能。
(二)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
中國精神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號召力。推動國家的偉大復興事業,需要有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凝聚力。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紐帶。精神家園是民族生命力、民族創造力、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從中國精神的精神功能來看,中國精神的論述具有喚醒深藏于每個人內心的精神基因,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精神旨歸。當這種真理的光輝照進廣大社會成員的內心,其產生的強大感召力將會充盈于社會成員的內心世界,就會牽導出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皈依。在中國精神的引領下,全體中華兒女的意志和目標更加統一,對社會的認同感更加堅定,在全社會形成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氛圍,激勵中華兒女團結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這是中國精神內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中國精神強大的思想統攝性足以超越地域、民族、時代的限制,團結中華各民族同心同德,為 “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懈努力。
(三)激發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19 ]科學技術等物質力量能夠推動創新的發展,偉大的精神力量同樣能夠推動創新發展。江澤民同志曾強調:“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物質技術力量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發揮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20 ]一者,中國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它為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正是因為有了偉大的中國精神,才有了中國歷史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威武雄壯的萬里長城、卓越的科技與璀璨的文化,才有了中國在歷史上對人類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平共享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不反映出中國精神的思想特質和價值取向。所以我們要積極倡導和發揚中國精神,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中國的智慧和中國的解決之道,而中國精神就是中國的智力與中國方案的關鍵內核。二者,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詮釋,不僅包含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也包含科學的思維方式及理性精神等方面的豐富內涵,不僅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智力支持,還是激發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一是中國精神所蘊含的智力內涵可以牽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力越來越大。中國精神的智力牽動就在于它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撐,如果把社會生產力比作遠航的巨輪,中國精神就是指引巨輪前行的燈塔。二是時代精神給中國精神注入了開拓創新的精神動力。正因有了時代精神,中國人民才有了敢于打破落后的陳規和勇于探索發現的勇氣。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和永不言棄的奮斗精神是激勵一個民族頑強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動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想要在自然科學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不斷取得創新和突破,想要更好地發現規律、運用規律,就必須繼承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能為中國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四)推進復興偉業的精神支柱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17 ]中華民族之所以備受磨難而彌堅,飽受風霜而更強,靠的就是中國精神的精神支撐。缺乏強大的精神支撐,即便經濟實力強大,也難以說真正地實現了民族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是當前廣大民眾在奮斗目標上最廣泛的社會共識,中國夢不僅是物質之夢,也是精神之夢,而中國精神正是助力實現精神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它不僅是我們穩固根基、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撐,更是激發各民族團結一致、奮起直追的精神力量。唯有具備這種力量的民族才能有頑強的生命力,才會有實現夢想的可能。人的精神狀態對其生存狀態至關重要,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熱愛生活、勇往直前。一個有強大精神支撐的民族,往往會繼往開來,創造偉業。反之,一個精神世界匱乏的人,往往心智低迷、悲觀厭世。一個國家的創造性和驅動力需要國家精神的精神支撐,缺乏創造性和驅動力的國家則會逐步走向滅亡。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國家的衰落都是從精神的衰落開始的。中國在歷史上曾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有目共睹。新時代,中國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所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有效方式。而中國精神,正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關鍵內核。21世紀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社會信息化而來的新挑戰,我們更需要將中國精神作為推進復興偉業的精神支柱來支撐我們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結語
浩浩華夏,文明流長!泱泱中國,精神永存!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前赴后繼的中華兒女孕育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匯聚了濃郁的時代氣息,使中國精神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中國人心中的啟明星,指引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砥礪前行。新時代,進一步掌握中國精神的內涵,挖掘其價值,秉承這悠悠中華魂,無疑能夠為祖國明天的繁榮富強增添無窮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縮印本):第六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 王坤慶.精神與教育:一種教育哲學視角的當代教育反思與構建[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黑格爾.精神哲學[M]. 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6]? 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02).
[7]?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8]?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10]?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12]?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13]?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江澤民.江澤民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01-07-01.
[16]? 胡錦濤.繼承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N].中國青年報,2005-08-01(01).
[1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18]?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0]?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ue of Chinese Spirit
ZHANG? Cheng1,SHAO? Xianping2
Abstract: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ontinues to be inherited thanks to the Chinese spirit, which has provided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spiritual vitality for China's developmen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e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spirit is the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spirit, studying it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summarizing its value, readers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spirit, so as to better maintain the spiritual home, boost the spiritual outlook, gather the strength of China, and enhance the spreading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spirit, Connotation, Value
[責任編輯:馬好義]
收稿日期:2023-03-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題“提升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研究”(19VSZ073)
作者簡介:張程(1993 -),男,河南信陽人,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邵獻平(1964 -),男,浙江蘭溪人,武漢東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政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