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萌



【導語】繼AlphaGo打敗圍棋世界冠軍后,2022年底,美國OpenAI公司發布的ChatGPT再次將人工智能技術推上新高度,也有人將這一年定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元年。隨后,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迅速在各個行業滲透,并對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以設計學為例,作為一門交叉性、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息息相關,而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興起,將引發高校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以及教育教學形態的更替。
9月2日,2023清華大學AIGC設計創新峰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此次峰會以“AIGC賦能下的設計、計算與數字經濟”為主題,全面聚焦前沿人工智能技術對設計創新領域的范式革命。9月21日至10月7日,2023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相繼舉辦論壇關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設計思維”“元視野:技術涌現與未來設計”“設計思維與數字生活”“以設計美育培育新時代大國少年”等話題,探索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設計教育的變革與創新,以及設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9月26日至10月2日,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在滬舉辦,其間舉辦了系列設計峰會,以及十大設計領域高峰論壇,各國設計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設計如何賦能全球互聯,以及AIGC技術如何推動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展開討論。那么,人工智能時代下,設計都發生了哪些新的變革?
人工智能工具涌現
人人參與設計的時代來臨
今年以來,面對ChatGPT的沖擊,國內諸多科技公司紛紛入局,開發并完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尤其是面向設計師的通用創作工具可謂層出不窮。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自研了一款設計人工智能產品“鹿班”。 7月6日,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云宣布推出通義大模型家族的新成員——通義萬相。這是一個進化中的AI繪畫模型,較之鹿班,通義萬相的功能更全面,應用范圍更廣泛,廣告、設計、游戲、電影、藝術創作等領域都能夠利用這種技術生成相關的圖像或畫面。同時,沒有繪畫和設計基礎的普通人也可以通過這一模型創作出令人驚艷的圖像。
8月15日,科大訊飛舉辦“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V2.0”升級發布會,在多模態能力上,訊飛星火在圖像描述、圖像問答、識圖創作、文圖生成、虛擬人合成等方面進行了全新升級。據科大訊飛副總裁方明介紹:“大模型之所以可以賦能藝術創作,是因為它擁有自我學習、進化和升級的能力,可以像程序員一樣自己寫代碼,并具備多模態的識別、輸出和輸入能力。以設計為例,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你的要求以高質量、高性價比的方式助你完成創作,并擺脫一些低級和繁重的基礎工作,有更多的時間來發揮自身優勢。雖然其輸出的效果趕不上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但在美術領域也能達到入門級水平??傊?,人工智能可以降低藝術創作的門檻,使那些過去雖然熱愛藝術,但對進入藝術殿堂感到望而卻步的人,也能夠更有勇氣和信心踏入這個領域?!?/p>
9月20日,在合肥舉辦的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大會上,HiDream.ai智象未來創始人兼CEO梅濤正式對外發布了“智象視覺多模態生成式大模型”。基于這一模型,HiDream.ai智象未來打造了一款面向所有設計師的通用創作工具——Pixeling(千象),它不僅支持文字生成圖片、文字生成視頻、視頻編輯、圖片生成3D等功能,未來將陸續開放圖片編輯、圖片生成視頻、制作短劇等更多創作功能。據HiDream.ai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王科介紹,“AIGC大模型作為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方式,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這一點對藝術創作來說非常有價值。人工智能時代真正來臨后,藝術可能會從神壇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會讓普通人也能夠做出好的創作,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
此外,百度的“文心一格”、騰訊的“混元”、華為的“盤古”等AI大模型,都可以靈活支撐圖文全場景AI應用,可用于產品設計、藝術創作等領域。雖然面向設計師的創作工具在不斷產生,“但目前這些創作工具還是以單點的AI繪畫為主,整體都是剛開始發展的階段。設計本身也是一個行業,同時衍生出平面、工業、建筑、動畫、影視等不同領域,未來發展一定是基于不同設計的工作和具體問題,結合AI技術形成垂直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GC業務總監顧偉介紹道。
數實融合、人機協同成為
設計重要模式
雖然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剛剛興起,研發的專用于設計師的工具還處于初始階段,但它們強大的功能,預示著人人都可以參與設計的時代已真正來臨,我們也正式進入藝術設計與人工智能協同創作的新紀元。
當前的AI技術,從其底層技術邏輯而言,依然是傳統三基石——算法、算力和數據的堆積,人工智能依然主要依靠數據驅動進行設計工作。在剛剛結束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上,就有多個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創作的亮點。
9月23日晚的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上億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字火炬手”一起在虛擬空間“點燃”亞運圣火,成功打造了亞運史上首個數字點火儀式。為了實現這場“數實融合”的點火儀式,主創團隊與支付寶工程師合作,通過自研Web3D互動引擎Galacean、AI數字人、云服務、區塊鏈等多種技術,最大程度保障手機用戶都可以通過“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成為亞運數字火炬手,將手里的數字火炬傳給其他人。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當晚,有超一億的觀眾參與數字點火活動,他們的每一個祝?;擅恳活w粒子,在場館外圍逐漸升騰匯聚,形成粒子數字火炬手,并從錢塘江奔跑進主體育場,和現場的火炬手共同點燃主火炬。此外,通過融合AI智能、數字孿生、VR等技術,智能終端用戶還可以通過“智能亞運一站通”進入“亞運元宇宙”,觀眾可以在這里創建自己的人物角色,沉浸式體驗包括亞運場館、城市文旅、亞運個人藏館三大創意空間在內的虛擬3D世界。
在《錢塘潮涌》節目當中,為了讓潮水達到逼真的效果,視效團隊前期通過航拍等方式,搜集了各個季節錢塘江潮水的不同狀態,同時,還對潮水的流動和翻涌、錢塘潮運動的速率以及打到岸邊再回來的速度等進行精準的測算,并做了超高比例的還原。這種通過大數據的信息模型,依托算法自動生成的創新設計,也是人工智能背景下設計創作表達的重點。
人工智能驅動藝術設計創作模式的變革,人機協同成為設計的一個重要模式。9月17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牽頭,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負責編撰的《AI+Art》,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系列白皮書”發布會正式亮相。其中關于AI藝術創作,《AI+Art》中提到:“現今的AI工具開始扮演了藝術家的輔助角色,例如利用GANs快速生成草圖,從中篩選出最具創意的作品細化。從這一發展趨勢來看,AI不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嘗試,更是開始深入地、有系統地融入藝術創作的每一個環節中?!?/p>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牽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魯曉波立項的“中國風格文化創意及智能產品設計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項目,是設計學科首次主持立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通過對中國風格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界定之后,開發一系列軟件工具來輔助具有中國風格的設計,在陶瓷、服裝、家具、高鐵和手機等典型行業實現作出了一系列示范和應用。
把AIGC引入教育
創新設計教學模式
隨著AIGC的爆發式增長,傳統的設計思維與工作方法受到巨大沖擊?;诖吮尘?,國內高校陸續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
在2023級新入學本科生的大一階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打破了原有按系或者專業來授課的傳統模式,而是把200多位新生打混編班,讓他們接受統一的基礎通識課程培養。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也調整和完善了本科生的整體培養方案,讓不同學科之間互相打通。對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課程講授環節會引入一些人工智能知識和工具,或者通過與應用實踐關聯緊密的課題引導學生完成設計方案。這一套教學—研發—應用的培養邏輯,形成了一個不斷循環迭代的人才培養新生態。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覃川看來,針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在人才培養上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工智能,同時也要客觀冷靜理性地去分析它存在的利與弊,進而落實到具體的培養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方面的工作中。第二,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在人才培養方面可能的路徑。第三,未來設計要從個人層面的創意創作發展到復雜多元的應用場景,對此學院要組織團隊利用多學科的力量開展相應工作?!?/p>
在中國傳媒大學關于設計的課程中,有大量人工智能工具的穿插和應用。以中國傳媒大學設計思維學院為例,其主要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設計創新教育。據中國傳媒大學設計思維學院院長稅琳琳介紹:“教學上,我們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的項目制作為學生的設計命題,讓他們直面復雜的現實問題。在這個命題之下,中國傳媒大學設計思維學院將不同專業的學生打亂交叉組成學科小組,邀請四位不同專業的教師同時授課。例如我所處的教學小組中,就有游戲設計、工商管理、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方向的教師。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不同的學科專業之間形成交叉和碰撞,從而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我們的目標是面向未來,培養高端的、融合型的、有創造力的人才。”
把AIGC引入教育,會使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據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創建院長王中介紹:“傳統設計師的培養模式中,從創意到技術到作品到產品是一個閉環,但在當下,受人工智能的影響,設計師還需要具備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用戶體驗、IP、新的技術平臺應用、人文審美等方面的知識,因為視野決定距離,只有眼界寬廣,才有可能創造經典的設計。所以未來學校的設計師培養,比拼的不是學生應用新技術平臺的熟練程度,而是他們的眼界。越是人人都能參與設計的時代,設計師就越有門檻,學校應用創新思維,教授學生的共情力、洞察力,這一點非常重要?!?/p>
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無所不在,唾手可得,那么教師可以教授學生什么?在湖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設計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何人可看來,“設計這門課應該由學生自己創造課程內容,自由選擇課題,然后去尋找合適的工具去完成研究,獲得設計并傳播出去。這是未來設計教育一個重要的改革的方向”。
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對設計提出了高要求。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特邀副會長陳汗青認為“設計人才的培養如果離開了國計民生的重大需求,可能就成了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課程設置一定要結合實踐,特別是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實踐,要把學生帶到一線進行培養”。
而站在企業的角度,顧偉認為:“高校的人才培養除了新興技術的學習外,還需要培養學生們的產品思維,以及對市場、商業的理解。以工業設計為例,當前的AIGC能滿足設計的草圖上色、創意發散等需求,但是接下來產品如何量產、如何定義內容等問題是需要人來解決,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這就需要我們把學校、產業、機構的能力整合在一起,通力合作,更好地推動國內數字化人才的培養。”
AIGC時代
設計師的設計新思維
我們正處于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孿生讓我們的制造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我們的生存環境除了一個現實的物質世界之外,還融入了一個更浩瀚的虛擬世界。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融合既給我們的發展空間帶來了無限可能性,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如何構建一個具有人文情懷、有科學、有效率、有溫度的生態和環境,這是在數字孿生的時代背景下,給設計提出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重要歷史使命。
9月24日,2023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展之一的“未來圖景”展覽在北京萬科時代中心NEEDART藝術空間開幕,據展覽策展人陳娛介紹:“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多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設計構思了未來城市人工智能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其中《人工智能城市》構建了未來生活、未來移動、未來醫療、未來教育等多個模塊場景;《隱藏同款》通過30個宇航研發后普及民用的物品,邀請觀眾共同構想太空宜居性的新愿景?!?月26日至10月2日,由特贊科技Tezign策展,位于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產業館核心展區的的數字設計展,以AIGC為代表性切片,展示AIGC數字設計的發展趨勢和產業動向。
當AIGC技術為設計帶來無限可能后,設計思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在稅琳琳看來,設計思維強調跨學科性、前沿性、人文性,即產品設計要有以人為本的關懷,要有商業的落地可能性,要有前沿的科學技術,這也是設計思維的核心。
AIGC時代,設計師應具備哪些設計新思維?魯曉波認為:“設計最重要的目的是發現人的真正需求,并利用合適的科技原理,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設計出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產品,為人類提供真切的服務。而人工智能本質上是賦能人類工作的便捷工具,是按照人的意志進行計算,從而自動生成、實現人類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工智能只不過是對人的大腦、創新、智慧的一種模擬,而人類的想象力、創造力、社會責任感、人文情懷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冷靜的技術環境中仍能保持人類的情感和共情力,因為科技越發達,人們對情感的需求就越高。此外,設計師要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洞察力、聯想能力、推理能力和人文素養,這才是未來設計師的立足之本?!?/p>
在Meta公司設計師朱子昱看來,設計思維是一種關注共情、創造力和產品原型迭代的一種產品開發方式,它是基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論而開發出來的,是基于對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最深層的理解,隨后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在AI時代背景下,對于未來設計人才的需求。首先,對于人的理解和洞察是設計師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其次,能夠使用多種多樣的AI工具來拓展自身的能力;最后,創造新的設計模式,鏈接新和舊,并把新的技術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傊?,設計思維將成為我們的指南針,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用戶的需求,簡化和改變設計過程,并為未來的設計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朱子昱說道。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設計的未來將走向何方?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代替了人類所有的設計和創作?在2023人工智能與設計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回答了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人類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人工智能超不過人類。它要超過人類,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即機器有沒有自我意識?大多數人認為機器不能發展到具有自我意識,因為AI基于硅基生命,人類是碳基生命,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硬件現在很難想象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至少目前請大家放心,AI要超過人類是不可能的。同時,我們制造人工智能的目的也不是想要造出跟人類一樣的智能機器來代替人類,這不僅不可能,而且沒有必要。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人與機器的關系一定是和平共處,各自發揮優勢,在繪畫這個問題上也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