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德
高爾基在《母親》一書中預言: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我們談高校美術教育不應該被美院情結所羈絆,我們應該更多地立足于大眾美育和社會美育視角: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美是回來做自己,更是道德的力量。事實上,師范美術教育的最后落腳點不是畫家,而是人的全面成長和精神追求。由此來談美育賦能和藝術感知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藝術感知教育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我完全同意“從哲學的層面而非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去推論“美學將是未來的倫理學”,這促進了“將世界崇高化”“人化”的進程,有助于人的全面素質養(yǎng)成。把道德的人與審美的人和諧結合,走出倫理誤區(qū),實現(xiàn)向善的倫理道德審美化,把未來的倫理學融入美學的觀照方法中,最終在更高的層次上張揚人性之美、藝術之美。
藝術審美引導人們造就完整人格,引領人們進入精神家園,促進人們營造和諧環(huán)境。任何創(chuàng)造性事物都需要想象、感知、觀察力,需要“情智和感知”,于一般學生而言,藝術審美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徑。造就完整人格,臻于自由境界,促進人際和諧,既是藝術審美的宗旨,也是倫理學之所期。所以,我們愿意重提高爾基的“美學將是未來的倫理學”。
(作者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蘇州大學博物館館長、南通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