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巖
以市場化的方式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堅持圍繞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推動中央企業先后完成27組49家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新組建、接收13家企業,監管中央企業的數量從116家調整至98家,超過85%的資產集中在國民經濟20個行業大類,13個行業大類資產規模超萬億元,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
從改革成效看,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重要行業領域集中,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產業基礎再造和龍頭企業強鏈穩鏈取得明顯成效,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形成,實體經濟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不斷涌現,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切實增強。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今年初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強調,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市場化方式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在今年主題教育期間,張玉卓又撰文指出,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戰略性重組,加快企業間同質業務整合,分步驟、有計劃地加快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在戰略性新興領域加快構建新的增長引擎,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整體功能作用。
圍繞國企改革深化提升大力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要聚焦實業主業,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加快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節點實現自主可控,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引領帶動我國產業體系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要強化改革舉措與企業產業鏈優化重構緊密銜接,促進企業產業鏈優化升級,增強產業鏈韌性,加快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要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重構,增強國有資本對國家或地區產業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在一些重要產業鏈中充當好鏈主角色,發揮好帶動作用,承擔起更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