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深入實施“才聚武夷”行動計劃,加速推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人才驅動綠色產業發展、以人才激活鄉村振興引擎、以人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人才增固民生事業底板,不斷夯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地建設的人才支撐。在實踐中,我們深刻領悟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必須用好人才這把“金鑰匙”。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就要用好人才這個重要創新要素、關鍵變量,做大做強生態優勢產業,著力在綠色產業的細分領域上實現創新突破,推動現有企業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行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要主動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精準鏈接科技人才資源,常態化舉辦“才聚武夷”人才峰會、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以及與茶、竹產業發展有關的高峰論壇等,以地方產業鏈對接高校學科鏈、以地方創新鏈對接高校人才鏈,推動高校科技成果、人才成果與產業發展有效匹配,進一步加大對竹纖維、高端水產品等方面的研究應用。要積極發揮人才平臺載體吸引科創項目、聚集高端人才的“強磁場”作用,搭建白羽肉雞、氟新材料創新、竹木產業工業設計、白茶科技等產業研究院,合力攻關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和共性技術難題,助力產業轉型升級。要充分借助中央博士服務團、省派科技服務團的人才資源優勢,主動謀劃對接合作點,有效推動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落地,打造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形成“引進一個人才、組建一個團隊、促成一個產業”的裂變效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地的突破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持續培育和導入更多人才資源,全方位多渠道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居住在城市的人才引向鄉村,為鄉村帶來更多新理念、新技術、新經驗,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結合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提煉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思路,以及選派科技特派員、掛職村黨支部書記和鄉鎮流通助理下鄉的工作機制。要持續深化拓展“南平機制”,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充分發揮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員策源地優勢,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流通助理,不斷壯大鄉村振興力量。要注重搭建在外人才回報家鄉的橋梁,建立完善在外鄉賢人才庫、南平籍大學生信息庫等,制定鼓勵人才回鄉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更多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從源頭上為鄉村振興提供長效人才支撐。近年來,南平市聚焦鄉村振興需求,連續六年開展“人才·南平校園行”專場招聘會,創新基層黨群工作者選拔機制,打造了既熟悉本土環境又具備帶動能力的本土人才隊伍。
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南平市作為朱子文化、閩越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盞建本文化的發源地,注重發揮好人才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開展系統研究和創新傳播,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地賦予了更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要搭建文化領域人才交流平臺,高規格常態化舉辦“考亭論壇”等活動,積極開展文化研究和學術交流,更好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魅力。要發揮人才項目的牽引作用,組織開展哲學社會科學類高層次人才和非遺項目傳承人的評選活動,凝聚一批老中青專家學者和鄉土人才,并將其聘請為文化傳播員,更好發出南平文化的“好聲音”。要著力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支持“大話熹游·卡通朱子”等“文化IP品牌建設”,打造《大儒朱熹》等精品劇目,以人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3 年9 月23 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建本匠人黃行忠(左一)在2023 閩臺匠人匠心交流活動現場展示建本雕版。圖:林善傳/新華社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將人才工作融入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更好增進民生福祉。要強化人才招引,發揮好人才政策先導作用,注重從“雙一流”建設高校、境外著名高校、重點師范院校、重點醫學院校引進人才,與省內外高校定向委托培養教育行業人才、醫療行業人才等,推動人才引進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要注重“柔性引才”,用好在京醫務專家休假活動的特色品牌,與知名學校、知名醫院或者名師、名醫開展常態化合作,通過建立名師名醫工作室,柔性引進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專家團隊,推動建立“師帶徒”機制,培養一批留得下、帶不走、有實力的本土人才。要充分用好各類資源,不斷吸引人才,擦亮武夷山“雙世遺”和“國家公園”的金字招牌,建立高端人才分時度假、分時培訓機制,吸引更多“假日專家”“周末工程師”到南平市生活創業。要集聚高端教育、高端醫療的人才團隊或“銀齡人才”,開展項目服務、沙龍講座、人才培訓等,從而通過以點帶面提升民生事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