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超,湯如海,李 宇,顧海洋
(1.響水縣畜禽改良站 224600;2.響水縣黃圩畜牧獸醫站 224614)
隨著國家將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畜牧業裝備納入農業機械購機補貼范圍,養殖全程機械化全面推進,現代蛋雞大規模和高密度養殖機械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普及到集蛋、包裝、運輸等多個生產環節中,機械自動集蛋系統的使用更增加了雞蛋的破損率,蛋殼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得到規模養雞場的重視。影響蛋殼質量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營養、飼養管理、疾病等。
雞蛋蛋殼基本成分中碳酸鈣含量大約占83%~85%,蛋白質含量占15%~17%,并含有鐵、鋅、錳、鎂、銅等微量元素。蛋殼重量約為5.2~5.4 g,厚度為0.3~0.4 mm,蛋殼厚度影響蛋殼破損程度。據報道:蛋殼的厚度在0.38~0.40 mm,蛋的破損率一般為2%~3%,而當蛋殼的厚度在0.30~0.32 mm 時,蛋殼的破損率可高達10%。鈣、磷、微量元素、維生素含量及形態、飼料霉菌毒素等都影響蛋殼質量。營養元素中鈣決定蛋殼的脆性,而磷決定蛋殼的韌性和彈性。蛋殼強度為2.7~4.2 kg/cm2。
1.1.1 鈣
鈣是形成蛋殼的重要成分,一個雞蛋含鈣2.0~2.2 g,鈣含量約占蛋殼重的38%~40%。NRC(1994)推薦日糧中每天鈣的添加量為3250 mg,如果日糧中鈣水平過低,影響蛋殼的形成,蛋雞產薄殼蛋、軟殼蛋增多;如果日糧中鈣水平過高,則不僅導致磷利用率降低,還通過與脂質螯合,降低飼料能量值[1],同時使蛋殼出現白堊狀沉積,蛋殼的質量下降。
1.1.2 磷
磷參與蛋殼的構成。一個雞蛋蛋殼中的含磷量約為20 mg。NRC(1994)推薦非植物磷日糧中每天的添加量為3250 mg,如日糧中磷過高,過量的磷會在消化道內與鈣形成難溶的復合物,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如日糧中含磷量低,蛋殼的抗破損能力降低。
1.1.3 微量元素
蛋雞正常生產中鐵、鋅、錳、鎂、銅等微量元素需求量雖然少,但缺少或過量都影響蛋殼質量。
1.1.3.1 鐵。鐵是氧的載體,保證機體組織內氧的正常輸送,同時也是機體酶的重要活性功能成分。蛋雞日糧中鐵的需要量為35~45 mg/kg,日糧中鐵過量時,會形成不溶性磷酸鹽,降低磷的吸收利用,發生軟骨癥,誘發骨折,產薄、軟殼蛋。
1.1.3.2 鋅。鋅是碳酸酐酶的組成部分[2],在蛋殼形成過程中提供碳酸根離子,碳酸酐酶抑制劑會抑制碳酸根離子生成而使蛋殼重量減輕。蛋雞日糧中鋅的需要量為40~60 mg/kg。過量添加不僅影響鈣的吸收,還會影響蛋白質代謝,并導致銅的缺乏。
1.1.3.3 錳。錳通過提高蛋殼鈣化層中糖胺聚糖含量增加蛋殼有效層厚度,降低乳突層厚度,從而提高蛋殼厚度和強度。蛋雞日糧中錳的需要量為55~6 0 mg/kg。如日糧中缺錳,蛋殼會變薄。如日糧中錳的含量過高則會影響鈣的吸收和代謝。
1.1.3.4 鎂。鎂在蛋殼中以碳酸鎂的形式存在。鎂對蛋殼強度的影響是間接的。日糧中鎂的需要量400 mg/kg。缺鎂會影響蛋殼的厚度和強度,一般缺鎂的現象較少,玉米豆粕中天然鎂含量在0.1%~0.3%。多表現在鎂過量,日糧中鎂過量可使蛋殼變薄。
1.1.3.5 銅。影響蛋殼基質蛋白薄膜纖維的分布,導致畸形蛋。日糧中銅的需要量為30 mg/kg。
1.1.4 維生素
維生素主要以輔酶和催化劑的形式參與代謝過程中的生化反應,保證細胞結構和功能正常,蛋雞本身不能合成,主要在日糧中添加。影響蛋殼質量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D3、維生素C、維生素A 等。
1.1.4.1 維生素D3。維生素D3促進鈣在腸黏膜細胞中形成鈣結合蛋白,從而促進鈣吸收并在蛋殼中沉積,蛋殼厚度增加,同時加強磷的吸收和代謝,可促進鈣的吸收。缺乏時,產蛋量下降,破殼蛋和無殼蛋增多。
1.1.4.2 維生素C。維生素C 能夠調節鈣代謝,維生素C 的供應不足最終會導致蛋殼質量的下降,通過補加維生素C 不僅改善蛋殼質量,而且能提高產蛋率,減緩應激影響。
1.1.4.3 維生素A。維生素A 是維持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上皮細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質。缺乏維生素A,分層的鱗狀角質化上皮取代輸卵管正常黏膜上皮,蛋殼色素的分泌失常,造成蛋殼顏色變淺,還會導致輸卵管出血,形成血斑蛋。
1.1.5 電解質
蛋殼形成時,生殖道黏膜細胞分泌碳酸氫根、鈣離子,氫離子轉入血漿,血液酸性增加,酸堿平衡發生變化,血液酸性高影響蛋殼碳酸鈣沉積,從而影響蛋殼的形成。
蛋雞場飲水質量、溫度、光照、應激等均影響蛋殼質量。
1.2.1 飲水質量
飲水中的氯化物、鈉、鉀、鎂、氟、鉛等超標會影響蛋殼質量,同時飲水線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霉菌及其毒素等超標引起蛋雞輸卵管炎癥等疾病也會影響蛋殼質量。
1.2.2 溫度
蛋雞處于持續高溫環境下時產生熱應激,熱應激會使蛋殼變薄、變脆,破蛋率高。
1.2.3 光照
合理的光照是保證蛋雞正常開產,充分發揮生產性能的關鍵因素。實際生產過程中,主要通過調整光照時間、光照強度,促進雞群生長和產蛋。在適宜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強,蛋殼強度越大,蛋殼厚度越大。但過強的光照會提高雞的興奮性,嚴重的還會造成啄癖、脫肛和神經質進而影響產蛋性能。
1.2.4 應激
蛋雞對外界環境變化極為敏感,高溫、噪音、驚嚇、斷水、斷料、換料、免疫、顏色、生人或動物進出等應激情況會導致蛋殼質量下降。
雞新城疫、禽流感、產蛋下降綜合征、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病毒感染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蛋雞輸卵管炎癥導致蛋殼質量下降。
應根據飼養管理條件和雞群狀況的變化,為適應蛋雞生理和產蛋需要,及時調整產蛋雞日糧中合適且足夠的鈣、磷、微量元素、維生素,保證雞群營養需要。
2.1.1 適時調控鈣含量
蛋殼厚度隨著日糧鈣的增加而增厚,蛋殼形成所需要的鈣主要來源于飼料和骨骼,進入產蛋期,體內骨髓鈣有限,因此產蛋雞的鈣主要由飼料來提供。產蛋雞飼料中鈣的含量應隨著雞群產蛋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當雞群產蛋率達5%時,日糧鈣含量調整為3.2%;當雞群產蛋率達50%時,日糧鈣含量調整為3.4%;當雞群產蛋率>90%時,日糧鈣含量調整為3.75%。
2.1.2 控制有效磷含量及鈣磷比例
動物性飼料和礦物質飼料中的磷都是非植酸磷,即有效磷,其利用率很高。植物性飼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雞對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蛋雞日糧中有效磷含量維持在0.32%~0.4%,蛋殼品質較好,有效磷含量>0.45%時,則會引起鈣相對不足,出現高磷低鈣現象,蛋殼變薄,強度下降。日糧中高鈣,則易與磷酸根結合形成磷酸三鈣而沉淀妨礙磷利用,蛋的兩端變得粗糙,蛋殼品質變差。產蛋雞飼糧中鈣磷比例在4∶1至7∶1 時,蛋殼質量較好。
2.1.3 調配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能夠完整透過腸黏膜層進入血液循環,提高金屬離子在雞體內的吸收和利用,大幅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學效價。一般認為微量元素的添加量達到NRC 推薦量的4~5 倍。
2.1.4 補充維生素
飼料中維生素含量極低,需在日糧中添加優質維生素,提高蛋殼質量。產蛋期日糧中維生素D3需要量為12000 IU/kg,維生素C 的需要量1000 mg/kg,維生素A 需要量為12000 IU/kg。
2.1.5 平衡電解
飼料中電解質主要有鈉離子、鈣離子、氯離子、鉀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等。決定電解質平衡的主要為鈉離子、鉀離子和氯離子,飼料電解質平衡影響蛋殼的質量,堿性環境條件下,碳酸酐酶的活性高,促進蛋殼腺中碳酸鈣的沉積,蛋殼質量好;酸性環境條件下,蛋殼質量下降。
2.2.1 改善飲水質量
飲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是蛋雞疾病的重要傳染源,因此供給蛋雞充足、清潔、衛生的飲用水非常必要。蛋雞飲用水在使用前需經過凈化和過濾,定期送檢,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水線每月清洗消毒1 次,常用水線清洗消毒有水線毛刷+酸化劑和高壓水泵+酸化劑兩種方法。
2.2.2 保持適宜溫度
蛋雞適宜的環境溫度為13℃~23℃,夏季通過安裝隔熱天花板、噴霧降溫、加強通風等措施降低舍內溫度,防止蛋雞熱應激導致蛋殼質量下降。冬季通過堵塞除換氣孔以外的所有風口及門窗縫隙,舍頂安裝保溫天花板,增加保溫層,在雞舍兩側的應急通風小窗上安裝空氣導流板等措施保持舍內溫度,減少冷空氣對雞體的刺激[3]。
2.2.3 加強光照管理
產蛋期16~60 周齡光照時長為16 h/d,60 周齡至淘汰光照時長為17 h/d,光照強度15~20 lux[4]。人工補光使用3 W/m2的LED 燈即可滿足蛋雞的光照需求。
2.2.4 減少應激
保持雞舍內外環境安靜,在日常工作中要盡量減少應激的發生。保持雞群安靜,減少噪聲,避免小動物侵擾,轉群、斷喙、稱重、喂料、喂水、撿蛋、清掃等操作動作要輕,避免使雞群受到驚嚇。當有應激因素影響時,在飼料或飲水中增加多維素,添加量為正常的2~3 倍,飼喂時間應在4~6 d,尤其要增加維生素D3、C、A 等的添加量,緩解雞群應激,避免和降低蛋殼破損程度。
2.3.1 人員管控。飼養人員從場外進入雞舍消毒流程:場區外指定位置停放車輛→場區大門口的人行通道雙腳踏消毒墊并噴霧消毒→淋浴→換衣鞋帽→生產區道路→雞舍門口雙腳踏消毒池(墊)洗手消毒進入雞舍。
2.3.2 物資管控
2.3.2.1 飼料:外購袋裝飼料用固定車輛運輸,運料車不進場,轉駁進場。自配散裝料車或者輸送帶。飼料袋重復使用的,必須經清洗、浸泡消毒、清洗曬干后再用。
2.3.2.2 紙質蛋箱蛋托:在場區外接駁入場、進蛋箱庫進行熏蒸消毒,使用時用專車從庫房接駁進雞舍。往返使用塑料蛋箱蛋托:浸泡消毒、沖洗晾干、再噴霧消毒后,接駁進雞舍重復使用。
2.3.3 車輛管控
場外車輛進場前在指定的車輛清洗點清洗、晾干、消毒,除飼料車、苗雞運輸車、疫苗藥品車外不得進入場區。
2.3.4 雞只管控
2.3.4.1 苗雞:來自具有《種畜禽生產許可證》的種雞場,或由該類雞場提供種蛋所生產的經過產地檢疫合格的健康雛雞。
2.3.4.2 正常雞群:加強雞群觀察,識別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繁殖系統、骨骼肌和神經系統、皮膚和羽毛等細微變化信號,定期進行帶雞消毒。
2.3.4.3 發病雞群:各種物資只進不出,除獸醫外的管理人員均不得進出發病雞舍,每日進行帶雞消毒,準確診斷疾病,加強飼養管理,采取治療措施。
蛋殼質量問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改善雞蛋蛋殼質量要結合雞場飼養條件,氣候狀況,雞群品種、日齡、產蛋率、健康水平及時調整日糧,同時仔細觀察雞群,通過改善蛋殼品質提高蛋雞養殖效益,促進蛋雞生產高質量發展,加快本地區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