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羽,符 樂,何團擁,王亞男,李杰峰,張華瑩,劉嫣然,楊 磊,王曉芳*石玉祥
(1.河北工程大學 056009;2.河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 071000;3.承德市農林科學院 067000;4.河北省農業廣播學校 050000)
犢牛腹瀉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犢牛高發性疾病,發病率高達90%,患牛病死率高達50%以上,嚴重影響著后期牛生產性能的發揮,不僅阻礙養牛業的發展,還造成了經濟損失。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不合理的用藥導致細菌耐藥現象發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中草藥在動物疫病防控和治療方面有著化學類藥物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毒副作用小、無耐藥性、具有免疫調節、保健等功效,已成為治療犢牛腹瀉的研究熱點。
犢牛腹瀉(Calf diarrhea)是最重要的牛類疾病之一[1],以消化不良、腹瀉脫水為主要臨床癥狀的消化道疾病綜合征[2]。患畜主要為1 月齡之內的犢牛,表現為消化道癥狀,排稀便、水樣、血樣糞便,精神萎靡,發熱,死亡率較高。犢牛腹瀉病因復雜,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預后差,造成的損失巨大,已成為牛養殖行業的一種災難性疾病。
根據2018 年美國國家動物健康監測系統研究結果(Calf Note 203)顯示,39%的犢牛死亡率是由出生前3 周的腹瀉引起的[3]。對韓國1361 頭初生犢牛病死率進行調查發現,其總死亡率高達10.7%,其中由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死亡占53.4%[4]。在中國規模化牧場,后備母牛疾病也主要發生在哺乳期,占總發病牛的51.4%,其中犢牛腹瀉占比高達72.8%[5]。此外,犢牛腹瀉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造成了治療成本增加。2019 年4月,在位于巴西南部Paraná 州的西部的牛場,該養殖場暴發了嚴重的犢牛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達到了80%和20%,腹瀉影響到4 周齡以內的犢牛,涉及到這一群體高達120 頭犢牛,一些受感染的犢牛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氟苯尼考和頭孢噻呋),但沒有任何臨床治療效果[6]。新疆是我國養殖大省,2015 年3 月到6 月期間,新疆某地區的6 個規模化養殖場先后發生暴發犢牛腹瀉,發病率達40%~60%,死亡率達50%~70%,犢牛死亡達上千頭,經濟損失慘重。
2.1.1 犢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BVDV),冬春季發病率較高,多呈地方性流行。感染牛羊等反芻動物,病畜主要表現為腹瀉發熱、黏膜潰瘍、白細胞減少等癥狀。該病病死率高達90%~100%,每年死于該病的牛超過500 萬頭,占養殖總數的0.5%~1.0%[7]。BVDV 可通過兩種主要途徑引起犢牛腹瀉:一是持續性感染,導致腸細胞原發性損傷,易并發感染;二是短暫性感染,隱窩腸細胞復制,形成病變,導致腹瀉。
牛輪狀病毒(BRV),無囊膜。牛輪狀病毒通常會導致1~2 周齡小牛腹瀉。該病毒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2~24 h 之間,會導致受感染犢牛發生急性腹瀉。犢牛感染該病后,臨床癥狀主要為腹瀉,精神沉郁,酸中毒,食欲廢絕等癥狀,8 周齡以內的犢牛易感,尤其為2~3周齡的犢牛發病最多,在我國對于該病的調查報道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一旦發病,立即隔離治療,對病畜進行止瀉和補液,使用鞣酸蛋白或者次硝酸鉍來收斂止瀉,主要以預防為主,注重牛群衛生及營養情況,保持畜舍通風,減少病原傳播。
牛冠狀病毒病是由牛冠狀病毒(BCoV)引起的犢牛腹瀉、呼吸道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牛病毒性傳染病。病毒感染從小腸開始,病毒的S 蛋白和血凝素酯酶蛋白附著并融合到腸上皮細胞上[8]。病毒在小腸細胞內繁殖,由子代病毒經過正常的產生途徑和細菌裂解而釋放。因為病毒對隱窩腸細胞的破壞,患病動物的臨床癥狀持續的時間較長。
2.1.2 犢牛細菌性腹瀉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可引起犢牛腹瀉病,且有90%的犢牛腹瀉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9]。黏著素(adhesion ins,CFs)在感染初期介導細菌在宿主腸上皮細胞內定植,然后釋放細菌毒素。F17、F41 和K99 菌毛為主要毒力因子[10]。主要感染10 日齡以內的新生犢牛,臨床表現為發熱、脫水、排惡臭淺黃色稀便,發病后期呈灰色水樣便且帶有血絲和氣泡,重者引起死亡。
2.1.3 犢牛寄生蟲性腹瀉
引起犢牛腹瀉的寄生蟲有胃腸道線蟲、隱孢子蟲、球蟲、絳蟲、蛔蟲等,其中隱孢子蟲和球蟲在寄生蟲性犢牛腹瀉中較為常見。犢牛腹瀉是瑞士最重要的牛類疾病之一,約50%的腹瀉病例是由單細胞隱孢子蟲引起的[1]。寄生蟲主要通過蟲體及其分泌的各種酶對小腸造成結構性損傷,影響其吸收功能,從而導致動物腹瀉甚至衰竭死亡。
教師的提問技巧對于激勵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至關重要。好的問題情境設定往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但教師也要注意把握問題的層次性和引導性。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教師可以先從透鏡的分類著手,再連續設定透鏡的不同特點、各自用途,最后升華到課堂教學的重點上來——凸透鏡成像。遞進式的層級問題設定,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做到由淺入深,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避免因知識難點較大,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1 飼養管理因素
母牛在妊娠過程中營養攝入不足,也會導致新生犢牛體質虛弱,抵抗力不足,則易發生腹瀉。新生犢牛胃腸消化功能較弱,飼喂過程中如果沒有控制喂量或次數,也可導致腹瀉。同時如果初乳補充不足,沒有及時獲得母源抗體,也會繼發引起腹瀉。因此管理人員應重視并強化飼養管理工作,在母牛妊娠期間尤其是產前90 d,日糧應充足并營養均衡,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保證犢牛出生后攝入足量的初乳。發現犢牛出現腹瀉情況時及時治療,一旦出現較嚴重的狀況,及時上報并撲殺防止出現大規模傳染。
2.2.2 環境管理因素
畜舍衛生條件差、通風效果不好、溫度過高或過低等均可造成犢牛發生腹瀉。
目前,在治療犢牛腹瀉中,大部分還是以抗生素類藥物為主,但抗生素的隨意使用使耐藥水平在不斷提高,導致治療犢牛腹瀉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2021 年上半年,在江蘇省泰州市某牛場出現大量犢牛腹瀉情況,劉玉華等[11]調查研究出造成此牛場犢牛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腸桿菌,并測試了10 種常用藥物對病原菌的耐藥性,發現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最高甚至達到了100%。賈垌等[12]通過對京津地區犢牛腹瀉大腸桿菌毒力基因與耐藥基因的研究發現,耐藥現象嚴重,菌株對四環素、氨芐西林等藥物敏感率較低,對青霉素類藥物敏感率為0。蔣傳珠[13]在2020 年在昆明市某肉牛場使用不同藥物治療方案來觀察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單獨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痊愈率均低于60%,而采用多種抗生素配合治療,效果較好,因此使用抗生素應合理配伍,并根據具體情況添加消化類藥物。
中藥能抗菌消炎、提高機體免疫力,逐漸成為治療疾病的熱點。因犢牛腹瀉受多種原因影響,所以在治療該病時,應以提高犢牛代謝,抑制細菌,消除炎癥,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免疫力,抑制胃腸道發酵、腐敗為治療原則。
3.2.1 中草藥治療犢牛腹瀉的機制
中藥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可從多方面影響疾病的發展。第一,中藥能夠通過控制炎癥的存在、產生和控制由炎癥介質的產生、分泌等所引起的瀉下現象,進而產生了止瀉效果。第二,中藥還可以通過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第三,中藥有抑菌甚至殺菌的作用。
中草藥治療犢牛腹瀉的作用機制,已被多人證明。董書偉等[14]通過試驗證明,黃白雙花口服液中的中藥活性物質通過拮抗腸胃黏膜損害,參與機體炎癥反應和調節免疫機制等生物過程,進而實現了治療犢牛腹瀉的目的。Yan Z 等[15]用黃柏健脾湯治療大鼠腹瀉模型,結果顯示黃柏健脾湯明顯減輕了大鼠的臨床癥狀、肝、結腸和肺的病理變化以及血常規和生化指標的異常。王倉玲研究表明治療犢牛腹瀉挑選主要以調整胃腸功能為主的中藥,治療后發現犢牛腹瀉狀況有所改善。
3.2.2 體外應用研究
通過體外抑菌試驗篩選出對犢牛腹瀉致病菌有抑菌效果的單味中藥,測定藥物的最小抑菌濃度,評價藥物的抑菌性能,提供有效的藥效動力學信息。
劉勃興等[16]研究了中草藥對河北地區犢牛性腹瀉沙門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五倍子類對十三種沙門菌產生的抑菌效應十分明顯,而訶子、紅姜、五味子等對沙門菌也產生了相應的抑菌作用,不同種類細菌對同一藥材顯示出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胡安古麗·努爾別克等發現駱駝蓬子、沒食子對致犢牛腹瀉大腸桿菌有較好的抑菌作用。楊敩校等[17]通過試驗證明黃芩、地榆兩種藥材對致犢牛腹瀉大腸桿菌的體外抑菌效果比較顯著,具有一定的臨床使用潛力。
3.2.3 臨床應用研究
中藥在臨床上治療犢牛腹瀉顯示出了較好的效果,且已研究出中藥不同劑型。Shengyi Wang[18]等人研究在治療新生犢牛腹瀉中使用蒼蒲口服液(CP)并和阿普霉素對照,其中蒼蒲口服液由厚樸、黃連、烏梅、補骨脂、蒼術組成,由水煎法提取后濃縮制成口服液,臨床效果的比較選擇腹瀉型荷爾斯泰因犢牛,隨機分為兩個治療組,接受阿普霉素或CP 治療后,CP 組123頭犢牛中有101 頭從腹瀉中恢復,而123 頭犢牛中有77 頭在抗生素治療后恢復。兩組的初始體重沒有差異,而最終體重有顯著差異。CP 組犢牛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抗生素組。CP 組的腹瀉恢復時間也更短。結果發現的蒼蒲口服液臨床療效優于阿普霉素治療且臨床治愈率高,病程短,增重效果好。胡安古麗·努爾別克[10]研究中藥治療犢牛腹瀉中,通過建立小鼠腹瀉模型,篩選抗細菌性腹瀉模型最佳的復方中藥,并使用濕法制粒制備了中藥復方顆粒制劑,使中藥治療犢牛腹瀉更便捷、有效。
李云[19]通過采用乙酰甲喹西藥治療,和采用中藥復方制劑(白術、烏梅、連翹、黃芩以及金銀花所組成)來治療犢牛腹瀉進行臨床治療效果對比發現,采用中藥復方制劑治療的試驗組病牛的總有效率和治療率更高,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推廣。高榮祿[20]熬制黃芪、五倍子等組成的中藥煎劑,試驗后發現加入中藥制劑的犢牛腹瀉發病率顯著低于不添加藥物的犢牛組,同時通過血液免疫功能測定與計算發現,試驗方法可以增強犢牛的T 淋巴細胞的細胞免疫能力,并增強B淋巴細胞的機體免疫能力,進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上述臨床資料也已表明,中草藥和中藥制劑對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很顯著。
犢牛腹瀉病嚴重危害牛養殖業的發展,作為新生犢牛常見病,當前主要以抗生素來治療,但加重了細菌耐藥性和抗生素殘留,危害公共衛生及食品安全。近年來,中藥治療成為熱點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相比于抗生素等西藥,毒性低、成本低、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較小。但是在現實的應用中仍存在諸多的限制問題,如中藥工業化生產的制備工藝落后,治療機制及藥物毒性作用不夠明確,復方藥物的配比缺乏標準等。在未來的研究中,加快中醫藥標準化體系建設,完善中獸藥審批流程,探索中藥治療疾病的機制,加快新獸藥的研發等都是值得研究推進的方向。